协同护理模式在术前患者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2020-08-12 12:50袁松王鸣威
中华养生保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协同护理手术患者心理干预

袁松 王鸣威

摘 要: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在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收治的手术患者中抽选120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600例,接受协同护理,对照组600例,接受常规护理。采用自制调查表来调查干预前后两组的手术依从性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情况;采用自制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表来评价两组干预后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干预后手术依从性、患者满意度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P<0.05);两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干预后依从性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手术患者术前紧张焦虑心理,提高手术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度普遍较高,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协同护理;手术患者;心理干预;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0)-12-0113-03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贯穿在各个治疗环节中,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基于国内手术治疗需求量不断上升的现状,我国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分析与干预也在不断深化。手术相关的心理护理形式各异,并未形成统一的心理干预机制,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仍处于探索阶段。为减轻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手术依从性,在提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协同护理模式(CCM),即集需求调查、整体护理、個性化护理、持续改进为一体的护理模式[1],有效促进缓解手术患者术前紧张焦虑心理,提高手术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需要行手术的患者1200例。将入选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0例,试验组男287例,女313例;年龄21~68岁,平均(56.65±9.76)岁。对照组男279例,女321例;年龄23~71岁,平均(57.7±10.47)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研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成年,意识清楚,活动不受限;②全身状态中等以上;③无精神、认知障碍的患者[2]。

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14岁或者>80岁;②意识障碍、精神异常;③有严重心肺功能的疾病、急诊手术。

1.3  方法

对照组干预方案:手术室常规护理:专人术前按基础访视内容,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禁食禁饮等内容,给予心理护理和术后指导。

试验组干预方案:干预方法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术期协同护理模式。①手术室护士经科室统一培训术前访视的方法:分基础访视和专科访视两部分内容,基础访视部分手术室全体人员统一标准和方式进行,专科部分针对患者手术情况进行个性化宣教和指导。②术前一日访视患者,由手术室护士前往病房,收集分析患者的教育背景、社会家庭角色、疾病种类、手术方式、疾病预后等心理需求,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制定协同护理模式可操作路径并实施。通过术前准备介绍、手术室介绍、术后注意事项、专科手术注意事项等协同护理具体措施,探讨手术患者的手术依从性、心理需求及手术室满意度。③手术当日,患者入等候室时,由手术室护士再次向患者强调手术过程、手术方式、术后注意事项,鼓励患者自行述说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手术依从性,降低患者恐惧焦虑心理。④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探讨不同群体的重点心理干预方案、制定多模块的护理模式、针对不同人群的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协同护理模式流程,提供高效、及时的术前护理。

1.4  评价方法

①手术依从性问卷调查:调查患者对疾病手术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对手术室工作的配合度,收集患者知识或缺部分。于术前访视前后发放问卷调查。②SAS和SDS:通过自评量了解干预前患者的心理状态,表达自身的主观感受,于术前访视前后发放问卷调查[3]。③手术室工作满意度调查:鉴于干预后的手术室护理工作调查,自行设计病人满意度调查表,评分方法,将患者对此次服务的满意度分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级别。满分为100分,于术后访视发放问卷调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依从性评分比较

在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和常规干预后均能获得一定的成效,两组干预后手术依从性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干预后依从性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和常规干预后均能获得一定的成效,两组干预后SAS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干预后S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SDS评分比较

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和常规干预后均能获得一定的成效,两组干预后SDS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干预后SD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和常规干预后均能获得一定的成效,两组干预前患者满意度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干预后患者满意度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干预后患者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随着全民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医疗模式的发展,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被广泛运用,手术患者的心里需求、手术依从性虽日益被重视,但解决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手术患者认为手术室是陌生且缺少温度的治疗场所。为系统梳理患者的心里状态和需求、改善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手术依从性,我院对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制定出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协同护理模式,从而达到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重建,保障心理健康,从容面对手术,促进疾病康复[4]。根据研究,在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和常规干预后均能获得一定的成效,两组干预后在手术依从性、患者满意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P<0.05);两组干预后在SAS和SDS评分均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干预后依从性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手术患者术前紧张焦虑心理,提高手术治疗依从性,同时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普遍较高。同时,探讨手术患者对手术知识的知晓度和知识缺乏的规律,整理相关问题,寻找有效的干预对策,进行整体宣教和个体化宣教[5]。通过持续改进的协同护理模式对手术患者依从性、心理需求的效果反馈,尽快建立长效的手术患者心理干预体系,制定适合、全面、个性化协同护理模式体系流程,为手术患者提供及時、有序、高效的术前护理。

参考文献

[1]张莉,贺玉珍,马姣,等.协同护理模式在心脏介入手术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9,17(09):1073-1075.

[2]陆寿芬.协同护理对白内障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舒适度的影响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5):68+70.

[3]龚凤翔,段冰雪,李明珍,等.协同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05):519-521.

[4]阚秀芬.协同护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09):509-511.

[5]白钦如,蒙张敏,黄兆晶,等.舒适护理模式在老年医学科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2020,46(1):51-55.

猜你喜欢
协同护理手术患者心理干预
协同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疗效评价
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协同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管理作用
协同护理模式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效果观察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关于术前心理护理减轻术日紧张的研究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