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施工单位的机械设备管理

2020-06-02 19:59贺英涛
装备维修技术 2020年23期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方法探讨施工单位

贺英涛

摘 要:机械设备能够体现施工单位的经济实力,能够有效的提升施工单位的生产力,甚至决定了企业的资质。当前,大体量施工项目在不断的增加,所需的机械设备数量和类型也在不断的增加。依托这些机械设备,能够有效的提升施工技术,提高工程效率。所以,施工单位要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引入完善的管理模式, 提高机械的完好率,推动工程顺利开展。

关键词:施工单位;机械设备管理;方法探讨

1施工单位机械设备管理的问题分析

1.1管理制度不完善

就现实情况来看,很多施工单位过分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机械设备的管理。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只关注于赶工期,完成各项目任务,没有认识到机械设备的管理对于工程质量及工程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在制定机械设备管理制度这方面不够重视。

仅仅是规定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对制度进行科学的规划。针对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现场管理、调配、日常养护维修等多个环节的工作都没有设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更没有设置具体的责任管理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机械设备就会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例如: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恶劣,人员频繁调动,设备自购入开始长时间作业,一直到报废,甚至都没有接受过养护维修,更没有建设相关的机械设备档案资料。还有部分设备已经严重损坏,无法正常使用,不仅会延误工期,还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引发安全事故。这些都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不规范的具体表现。

1.2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

由于施工开展过程中不同的环节会使用不同的设备。不同类型的设备,具体的使用方式也不同。由于工程的差异,一种机械设备的类型可能又有国产或是进口之分,所以会涉及到多种零部件的配置。当前,就机械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来看,部分操作人员由于设备操作不熟练、专业技能不达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误操作。再加上针对操作人员缺少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导致很多操作人员存在着随意操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机械设备的零部件件很容易损坏,各种零部件的维修更换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一些特殊的设备还需要专门的零部件,否则整个机械设备就报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严格的管理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

1.3维修保养工作不到位

由于施工单位忽视了机械设备的管理,没有引入一人一机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不爱惜,也不注重维修和保养工作。但机械设备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很多零部件都会磨损,或是老化,如果不能做好保养或者维修更换工作,那么寿命就会大大的简短。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管理人员只在乎设备的使用,认为设备质量没有出故障,就可以不用保养或者维修。直到设备无法使用或是出现问题后,才会进行简单的保养维修。日常开展的保养工作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保养,不会细致的检查机械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的磨损、老化等多种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长此以往,依然会出现故障。

而且很多机械设备都存在着以修代保的问题,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成本,赶工期,会让一些机械设备超负荷带病作业,在这种情况下机械设备的故障率将会更高。[1]

2施工单位如何做好机械设备管理

2.1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规范机械设备管理的各项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顺利性。要设立一机一人的责任机制,要求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要负责自己操作的机器,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等多项工作,并承担着相应的职责。管理人员则负责所有机械的管理工作,并详细的记录,每一台机械设备的购买、维修保养等多方面的情况,建立相关的机械设备资料档案,内容详细到维修的原因、保养的部位等,这样后续的维修或者保养工作也能够拥有更多参考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设立设备巡检制,管理人员需在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做好日常巡檢,记录机械检查日志,并根据操作人员的操作日志,详细的对比设备当前的运行及维修情况。对于机械设备夜间集中停放的位置和相关仓库,也要派专门的值班人员轮班值守,尤其是配件和油料仓库,一方面要做好防火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是为了遏制偷油、换油现象的发生。以大型吊车的润滑油为例,如果被偷换为质量较差的润滑油,那么不仅仅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还有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

这种方式能够提升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的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2]

2.2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施工单位必须要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认识到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首先,要针对管理及维修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他们对于维修和保养的重视度。

其次,设立专项保养、定时保养维修的机制。每个月、每个季度的某个时间,维修保养人员就需要针对所有的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及时更换使用时间较长,或是已经磨损严重的零部件。在此基础上应当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润滑剂和零部件,并详细的记录零部件的更换情况更换型号等等。施工结束后,也要对所有的机械设备开展检修。如果发现设备出现了问题,可以修复的要立即修复,问题较为严重的可以选择返厂,或是直接报废,确保设备在使用时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状态。

最后,还要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修理能力,引入现场巡检机制。因为考虑到工期要求,很多设备的保养或者维修工作可能都是在现场进行的。这是因为很多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故障,这时维修人员就要连夜开展抢修工作,否则可能会影响到工期。所以,维修人员只有做到一专多能,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解决设备的故障问题。这就要求维修人员要随身携带一些较为便捷的维修工具和经常会损耗的零部件,为日常的巡检工作做准备。[3]

2.3合理配置机械设备、强化机械设备单机核算、节约成本

施工单位在机械设备配置上要综合考虑,根据管内多个在建项目来配置机械设备,可能从单个工程来看,租赁设备比较经济合理,但如果工程连续的话,就要认真研讨,做好经济性对比分析,充分论证是否购买机械设备更加合理。比如施工单位在考虑是否选购一台架桥机时,就要充分考虑架桥机配套设备、人工、设备进出场费用等一次性投入,然后与每年的工程量带来的收益做对比,计算几年能够回收成本,并考虑在建项目的工程量是否能够支撑设备回本。一般设备折旧基本是十年,只要在前五年可以回收设备成本,后五年设备还可以继续利用的情况下,购买应该就是合理的(此处不考虑资金占用费)。

对于单个工程的机械设备投入,施工单位不光要重视配置方案,更需要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设备管理,这样才能守住利润、节约成本。施工单位可以推行机械设备单机核算,建立核算机制,定期考核该台设备在使用上是否合理,如不合理马上进行调整。施工单位设备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设备日常管理平台,比如建立一个机械设备微信管控群,让每个项目设备管理人员将设备的日常加油、运行记录、检查记录、维修保养记录发送至群里,既留下了影像资料,方便施工单位检查,又可以横向对比学习,让管理差的项目向管理好的项目学习,整体提高机械设备管理水平。

结语:机械设备的选用和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效益,所以施工单位要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细化完善具体的管理制度,重视设备的经济性投入、日常维修和保养,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并引入一人一机的责任管理制。管理人员更要认真的对待机械设备的管理问题,设立专门的机械设备资料档案,监督机械设备的保养及维修等多项工作。还要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这样从多个方面入手就能够有效地提升机械设备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曲世杰,薛鑫.浅谈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探索[J].科技资讯,2017(11):173.

[2]田利峰.浅谈施工企业如何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工作[J].中国科技纵横,2017(14):102-104.

[3]佘海涛.论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J].住宅与房地产,2017(35):168.

(中铁九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41)

猜你喜欢
机械设备管理方法探讨施工单位
施工企业项目招标管理浅析
试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型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研究
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探讨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关于工程索赔博弈分析
港口机械设备管理探讨
港口机械设备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