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消化生理特点及腹泻疾病的防控

2020-03-04 09:06张生伟
甘肃畜牧兽医 2020年5期
关键词:初乳饲粮胃肠道

张生伟

(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总站,甘肃 兰州 730030)

仔猪腹泻是以新生和幼龄仔猪为主体,发生的一种肠道性疾病,是当前规模化养猪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仔猪腹泻导致仔猪的生长发育缓慢,成活率降低,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当前其他国家养仔猪腹泻的发病率也很高,如丹麦、英国和瑞典等国家仔猪腹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6.6%、50.5%和75.0%[1],美国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率约57%,死亡率达10.8%[2]。据相关统计,我国30 kg以下仔猪全年发病率高达40%以上,死亡率达10%~15%,由腹泻而导致的死亡数约占死亡总数的49%左右,给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数百亿元[3]。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具有传染性的病原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腹泻),二是不具有传染性的非病原性腹泻(饲养管理和遗传基础)[4]。针对新生和哺乳仔猪而言,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病原感染,而断奶仔猪腹泻,非病原性因素占比例较大。现代养猪业,迫切需要全新的腹泻预防和控制策略来提高仔猪抗腹泻疾病的能力,以期减少腹泻疾病的发生。本文根据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实际有用的预防控制方法。

1 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

1.1 生长快、代谢机能旺盛

20日龄仔猪的体重约为出生重的5倍,仔猪蛋白沉积能力是成年猪的35倍,仔猪每千克体重的蛋白质沉积约为9~14 g,成年猪仅为0.3~0.4 g。仔猪吸收养分能力强,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和标准高。

1.2 调节机能不完善

仔猪被毛稀少,皮下脂肪沉积较少,同时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对机体各系统的调节能力差,特别是体温调节功能弱,冷热应激对仔猪的影响大,从而容易发生腹泻。因此要高度重视仔猪的保暖防寒工作,来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5]。

1.3 消化系统和机能不完善

仔猪的胃肠道容积小,消化器官质量轻,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小肠上皮凹陷深度、绒毛长度和绒毛面积处于生长阶段,初生仔猪母乳中乳糖发酵产生乳酸,在断奶后,饲料中乳糖含量较低,加上仔猪胃酸分泌少、饲料碱性成分中和酸,使胃肠道pH值快速升高,进而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使致病菌快速繁殖,引起腹泻的概率增大[6,7];仔猪主要分泌乳糖酶和胰脂肪酶,而淀粉酶、胰蛋白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分泌少,因此哺乳仔猪对淀粉和蛋白的利用率较低。仔猪断奶后,母乳变为固态饲料产生的应激使小肠绒毛缩短,营养物质的吸收面积变小,消化酶活性下降,导致食物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出现障碍,也会引起仔猪腹泻。

1.4 胃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脆弱

研究报道显示,仔猪在出生24 h内,定植了乳酸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和韦氏梭菌,形成微生态系统,拟杆菌是仔猪胃肠道内的主要菌群[8]。仔猪哺乳期间,利用母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乳酸来提升胃肠道的pH值,抑制病原性微生物入侵。断奶后,胃肠道酸性环境生长繁殖的乳酸菌减少,乳酸菌竞争性分解营养物质的能力减弱,不能抑制有害菌的大量增殖,从而肠道内微生物区系中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容易改变,导致菌群失调,使条件性致病菌转换为致病菌,会引起仔猪腹泻。

1.5 免疫功能不健全

新生仔猪因存在免疫缺陷,通过食入初乳,依赖初乳传递的母体免疫获得机体保护。同时仔猪肠壁的通透性大,可全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进而产生机体被动免疫[9]。仔猪通常在10日龄时产生数量较少的抗体,到5-6月龄,仔猪免疫指标和抗体水平才达到成年猪的值[10]。仔猪2-6周龄是被动免疫到主动免疫的过渡期,也正值断奶期。断奶后,仔猪无法从母体中获得抗体,通常因断奶和日粮应激,抗体水平降低,进而抑制免疫功能[11]。断奶后一段时间,仔猪易发生腹泻,甚至严重导致死亡。

2 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2.1 病毒性腹泻防治

病毒性腹泻多发于冬春季节,主要有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病,以出现腹泻、呕吐和脱水为主要特征[12]。针对病毒性腹泻,免疫接种是预防的最好措施,在产前40 d给妊娠母猪进行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猪轮状病毒三联疫苗、猪流行性腹泻弱毒疫苗的免疫接种,产前20 d再强化免疫1次。新生仔猪通过食入初乳获得被动抗体,免疫期可高达到6个月[13]。要强化饲养管理,在母猪妊娠后期,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来确保母猪初乳的质量;要注意产房日常消毒,在母猪分娩前后,产床等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要做好保温工作,保持产房干燥,可在走廊和产床底部洒生石灰。产房温度控制到20℃,仔猪保温箱控制到32℃[14]最佳;仔猪吃初乳前先清洗母猪乳头,并挤出乳头内的少量乳汁。

2.2 细菌性腹泻防治

细菌性腹泻疾病有仔猪白痢、黄痢、红痢和仔猪副伤寒,均为死亡率高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主要有C型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针对细菌性疾病,要加强产前母猪和新生仔猪的管理,定期对妊娠母猪和哺乳期母猪圈舍进行清洁和消毒;要做好仔猪圈舍的保温工作,哺乳仔猪调节在32~34℃,断奶仔猪调节在28~32℃;要尽量控制仔猪接触粪便来减少进入体内的细菌数量,避免仔猪感染。要合理调整仔猪群体密度,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妊娠母猪在临产前可注射仔猪腹泻K88和K99双价苗,具有预防作用。仔猪细菌性腹泻可采取中草药预防和治疗,不仅对猪体伤害小,更有利于后期生长发育,符合生态环保和生物安全的要求[15]。

2.3 寄生虫性腹泻防治

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是蛔虫和球虫引起,多呈慢性经过,但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逐渐消瘦最后成为僵猪或衰竭死亡。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日常消毒和卫生管理,杀灭虫卵。仔猪感染后用磺胺六甲氧、百球清等治疗效果较好。

3 非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非传染性腹泻与仔猪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日粮中的蛋白种类会影响仔猪腹泻,通常仔猪肠道发生免疫的主要抗原物质是植物性蛋白,因此在仔猪饲粮中,依据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适应性选择理想的蛋白质源。要限制断奶仔猪的采食量,保持饲粮的高能量水平,通过延长饲粮在肠道中的排出时间,减少蛋白质在肠道内腐败而导致的腹泻。仔猪饲粮中可适当添加纤维素,可增加仔猪的饱腹感,降低采食量,还可维持肠道的菌群平衡,进而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率。

仔猪分泌消化酶的功能不全,饲粮中补充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酶等酶制剂可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减少腹泻。益生素作为新型添加剂,能降低胃肠道pH值,同时提高免疫力,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仔猪饲粮中添加一定的乳清粉、乳糖和酸化剂,有助于降低胃肠道pH值,促使微生物平衡,进而抑制有害病原菌的生长繁殖,而且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16],添加乳糖还可以促进仔猪钙的吸收,改善饲料的适口性。饲粮中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起到辅助酶催化的作用,研究表明,维生素C、维生素E、硒、铁、锌、铜等可提高仔猪的抗病力,减少腹泻的发生[17]。

新型的饲料生产工艺将固体饲料转化为微生物发酵液态饲料,可减少仔猪因断奶应激引起的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变化而发生的腹泻[18],同时促使仔猪快速适应新饲料,还能降低肠道pH值,抵抗病原菌感染,提高仔猪成活率[19]。仔猪的饲粮中添加现代工艺提取的复方天然中草药成分,能有效预防仔猪腹泻的发生,并促进生长发育[20]。

猪生产环节中,通过提高仔猪的饲养管理水平,采用疫苗免疫和添加中草药等方法可预防腹泻疾病的发生,降低仔猪死亡率,增加养猪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初乳饲粮胃肠道
高粱型饲粮添加乳化剂和脂肪酶对良凤花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消化酶活性及能量、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饲粮与饮水添加酸化剂在肉鸡生产中使用效果研究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肉鸡饲粮中锰适宜添加量的研究
犊牛初乳饲喂及管理指导
哪些措施可帮助初生仔猪摄入初乳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