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心理干预对不同阶段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影响

2020-02-25 02:14蔡带娣成俊卫碧娟
医药前沿 2020年29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白血病诱导

蔡带娣 成俊 卫碧娟

(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 广东 广州 510120)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主要以放化疗为主,致死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1]。急性白血病根据病情治疗过程分为诱导治疗阶段、完全缓解阶段以及复发或者治疗无效3 个阶段[2]。虽然医疗技术的进步已经极大的改善了急性白血病的预后,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却非常严峻。有研究表明[3],绝大部分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以焦虑为主抑郁为次的心理障碍,且随着处于疾病不同阶段而动态变化,对患者的治疗和疾病预后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探究缓解白血病患者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我科自2019 年9 月开始对不同阶段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回顾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7 年4 月—2020 年5 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64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疾病诊断为急性白血病,且已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②知晓自己的病情;③听说读写能力正常。排除标准:合并心、肺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精神类或其他免疫类疾病,生命体征等病情不稳定者。根据实施的心理护理方案进行分组,将2017 年4 月—2019 年8 月实施常规心理干预的32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0 例,女12 例,年龄11 ~79 岁;疾病阶段:诱导治疗阶段17 例,完全缓解阶段9 例,复发或者治疗无效阶段6 例。将2019 年9 月—2020 年5 月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的32 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龄15 ~79 岁,疾病阶段:诱导治疗阶段18 例,完全缓解阶段7 例,复发或者治疗无效阶段7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主要包括生活起居护理、心理护理、放化疗护理、饮食指导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具体包括:(1)针对焦虑问题采取认知和支持干预进行抗焦虑护理。①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通过热情、细致的服务态度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消除患者的惶恐和焦虑心理;②多与患者沟通,耐心、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心声,对其提出的疑问及时解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③及时做好疾病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治疗和预后等,同时向其介绍成功的案例,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④向家属阐明家人陪伴与支持的重要作用,让家属多陪伴和开导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2)针对抑郁问题采取分阶段重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干预措施进行抗抑郁护理。①面对疾病阶段,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病情和治疗过程,使患者客观的认识和对待自身的疾病、化疗过程及疾病预后;同时向患者传达不良心理对疾病的影响,指导并教会患者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冥想等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②重塑战胜疾病信心的阶段,通过成功案例等方式向患者传达疾病可以战胜的信息,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③解决患者需求及问题阶段,细致观察及了解患者的需求,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及时解决患者的需求及问题,同时尽可能的通过护理手段或者在医嘱下使用药物来缓解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④转变自我认识、重塑自我价值阶段,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自我价值,使患者意识到自己能和正常人一样,避免自卑等消极情绪。

1.3 评价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 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心理评估。两个量表均包含20 个条目,其中标准分为量表的总分×1.25 后取整数,标准分范围25 ~100 分,其中50 ~59 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0 ~69 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70 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或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经双人核对后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AS 和SDS 评分均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诱导治疗阶段的患者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的心理障碍,完全缓解阶段的患者存在以焦虑为主的心理障碍,复发或者治疗无效阶段的患者存在以抑郁为主的心理障碍。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 和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阶段的患者的SAS 和SDA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不同阶段的患者的SAS 和SDA 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组别 疾病阶段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2)诱导治疗阶段 70.9±7.7 66.2±7.2 62.2±7.1 58.1±7.4完全缓解阶段 56.5±8.2 50.4±8.4 48.7±9.0 47.9±9.6复发或者治疗无效阶段 47.3±6.4 44.3±7.1 78.0±6.7 72.2±6.2观察组(n=32)诱导治疗阶段 70.7±7.1 51.5±5.7* 63.8±7.5 48.5±7.2*完全缓解阶段 57.3±9.4 42.3±6.0* 49.4±8.3 40.9±9.1*复发或者治疗无效阶段 46.0±6.1 38.4±6.4* 77.7±6.59 57.3±5.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障碍,其中诱导治疗阶段的患者,因为刚刚经历过诊断-检验检查-确诊的过程,被迫或者无奈的接受现实,在经历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和了解白血病的相关知识后重新燃起求生的欲望,但是又担心治疗效果、身体承受能力、经济负担等[4],同时化疗的副作用给其带来的身心折磨,所以患者同时表现出焦虑和抑郁两种心理障碍。完全缓解阶段的患者,因为疾病的明显好转、身体不适的明显减轻或缓解,以及看到生命延续的希望,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得到明显的缓解,但是因为学习或工作方面的原因、社会人的疏远或歧视、经济负担或者担心疾病的复发等[5],仍然表现出焦虑状态。复发或者治疗无效阶段的患者,因为对治疗失去信心,再加上家属表现出的无望或者失去耐心,使其容易自暴自弃,对生命和生活产生绝望的念头,严重时可能会自杀,因为患者主要表现出严重的抑郁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SAS 和SD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后,可极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分析原因在于。在诱导治疗阶段,针对患者同时存在的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采取认知和分阶段重塑自我的心理干预,如疾病的健康宣教、热情和细致的工作态度、指导心理调节的方法、饮食调护等,不仅让患者提高了疾病的认知水平,消除对疾病和治疗的焦虑和恐慌,而且学会了自我心理调节,信任医护人员同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在完全缓解阶段,针对患者以焦虑为主的心理障碍采取认知和支持的心理干预,如做好出院前的健康宣教,嘱其定期复诊,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积极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可有效缓解因面对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焦虑心理。在复发或者治疗无效阶段,针对患者以抑郁为主的心理障碍采取分阶段重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心理干预,让家属多陪伴,最大程度的发挥家人的互助作用和精神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找到自我价值,让患者放下心理包袱,注意力从疾病治疗转移到实现人生价值上。

综上所述,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所处的疾病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提高护理质量。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白血病诱导
白血病男孩终于摘到了星星
齐次核诱导的p进制积分算子及其应用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续断水提液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大型诱导标在隧道夜间照明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