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行踝周神经阻滞麻醉对拇外翻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

2020-02-25 02:14郑权钱斌李锋
医药前沿 2020年29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神经

郑权 钱斌 李锋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江苏 盐城 224000)

临床手术后,疼痛现象作为主要的术后反应,是由生理以及心理等多种原因构成的急性疼痛反应。其中拇外翻患者在术后疼痛的表现最为明显[1]。同时可能引起呼吸以及心血管等病症的发生,影响预后效果。踝周神经阻滞麻醉是针对前足手术相对安全、效果较好的麻醉方式,该方式对麻醉药物的需求量较少,且通过辅助药物的使用即可达到长效麻醉[2]。有研究报告称将地塞米松作为麻醉辅助用药可明显提升麻醉效果,且能够显著延长麻醉时间[3]。现通过选取50 例拇外翻需进行踝周神经阻滞麻醉术后镇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有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50 例拇外翻需进行踝周神经阻滞麻醉术后镇痛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表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6 例,年龄24 ~51 岁,平均年龄(35.38±4.31)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1 例,女性患者4 例,年龄24 ~55 岁,平均年龄(36.56±4.17)岁,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拇外翻手术患者;②通过美国麻醉师协会的相关麻醉标准,均为I 级或II 级麻醉标准;③在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条件下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脏器功能不全者;②结合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存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佳者;④相关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所有纳入患者在术前不采用任何麻醉药物,患者在完全清醒状态下进行踝周神经阻滞麻醉。首先需要阻滞深部神经,随后阻滞浅层神经。

腓深神经阻滞:麻醉师以手指定位胫前肌腱和拇长伸肌凹陷处,并穿刺皮肤推进至骨骼位置后停止推进,退针同时注射3~4ml 溶液。胫神经阻滞:于内踝尖和跟腱垂直线重点进针,推至骨骼,退针无出血情况下持续注入3 ~4ml 溶液。

于皮下注射组织腓浅神经、腓肠神经以及隐神经等3 个表层神经。腓浅神经:于外踝尖10cm 处进针,胫骨嵴并向外踝前缘延伸。隐神经:内踝水平进针,进针点环形向后至跟腱,并向前到胫骨嵴。腓肠神经于跟腱和外踝重点进针,麻醉剂注射至跟腱外侧。

两组患者的药物使用分别为,对照组:0.5%罗哌卡因20ml和0.9%氯化钠注射液1ml;观察组:0.5%罗哌卡因20ml 和5mg地塞米松1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于术后6h、12h、18h 的疼痛评分情况,采用VAS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满分10 分,2 分以下代表无痛;2 ~4 分代表轻度疼痛;5 ~7 分代表中度疼痛;8 分以上代表重度疼痛。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含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头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 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麻醉6h、12h 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患者在麻醉18h 的疼痛情况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情况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情况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6h 12h 18h观察组 25 3.51±1.07 5.80±1.30 6.17±2.02对照组 25 0.12±0.04 2.17±0.86 5.98±1.86 t 15.830 11.644 0.346 P 0.000 0.000 0.731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拇外翻通常情况下在女性患者中较为常见,主要会影响患者正常行走功能。该病症往往无法通过一般自愈的方式进行病症恢复,通常情况下需要采用手术治疗保证治疗效果[4]。该病症的治疗方式较多且各类手术治疗的方式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对于较为严重的病症患者,通常需要以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且手术前往往需要接受麻醉以进行术中或术后镇痛[5-6]。常规麻醉方式术后不良反应较多,无法广泛作用于临床的拇外翻手术。踝周神经阻滞麻醉具有用量少、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并且无需对患者进行其他镇痛药物的使用,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可显著保证患者的手术治疗和术后镇痛效果[7]。罗哌卡因属临床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是开放K+通道阻滞剂和神经元L 型Ca2+通道阻滞剂[8]。在临床各类手术开腹手术以及术后镇痛均有一定的使用频率。有实验结果表示该药物与地塞米松联用和显著增加麻醉的持续时间[9-10]。通过对药物进行有效的配置能够降低术后对患者的影响。研究结果称0.3%~0.5%的罗哌卡因即可达到理想的臂丛麻醉组织效果。地塞米松的麻醉效果具有一定的限制,其原因可能与细胞K+通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伤害感受器C 纤维的局部作用的影响有关。研究报告呈通过局部使用地塞米松会促使患者产生水肿或血管扩张等不良现象,在此基础上使用其他麻醉药物,其效果更为明显,由于血管和组织对药物的吸收率升高,与共用其他麻醉组织药物的情况下对抑制水肿和血管扩张起到更有效的作用[7]。另外,通过罗哌卡因与地塞米松联合麻醉镇痛,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对抑制患者术后心动过缓等情况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

本文通过选取50 例拇外翻需进行踝周神经阻滞麻醉术后镇痛的患者进行研究得出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h、12h 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8h的疼痛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罗哌卡因与地塞米松的联合麻醉效果在短期内能够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半衰期较长,且麻醉期间内的镇痛效果显著高于罗哌卡因联合氯化钠的麻镇痛效果,且术后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神经”病友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