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生产力概念传统定义的反思

2020-02-21 13:34黎群笑欧阳英
社科纵横 2020年2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马克思

黎群笑 欧阳英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北京 10248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而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是否能按照马克思主义本真内涵来理解生产力概念,决定我们是否能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进而影响以此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是否取得成功。现行国内教科书体系通用的定义是“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1](P101)。在这种定义中,生产力成为各种要素构成的物质力量。1980年出版的辞海大辞典哲学分册对生产力的定义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2](P91)。在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主编的权威工具书的《政治经济学辞典》提出,生产力概念是“表明某一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3](P78)。把生产力理解为一种能力。这种理解在学界具有普遍性。比如,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肖前认为,生产力“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着人们在物质生产中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解决社会同自然的矛盾”。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也是这种理解的典型代表,他在其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明确说明,“广义的生产力指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种能力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现实的和潜在的。”[4](P387)把生产力理解为一种能力,这一观点影响深远。然而通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后,对此定义进行反思,会有如下发现。

一、如果把生产力理解为一种能力,会产生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如果肯定生产力为各种要素构成的物质力量,或者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那么这个生产力除了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外,还应包括生产关系。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并长期作为全国高校哲学专业教材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分工和协作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是其(即生产力的性质)主要内容。”[5](P108)可见,这样的生产力必须包括生产关系。因为只有物质要素,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可能产生出能力。构成能力的众多要素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构成生产力的一切因素,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要素,这个系统作用的结果是能力。而且,相同的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和生产条件与不同的生产关系相结合所产生的获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把生产力理解为能力,生产力一定要包括生产关系。然而,如果把生产关系包括到生产力要素之中,则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相矛盾,就像说A包括B,又说A决定B一样相矛盾,构成逻辑上的错误。再者,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中并不包括生产关系。马克思说,“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生产关系”[6](P233),“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7](P409)可见,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没有包括生产关系,如果把生产力理解成现实的能力是不正确的。把生产力理解为能力的观点会引用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即“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此来作为支撑他们的观点的依据。然而,马克思在此的原话是:“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7](P409)显然,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生产力是“产物”,是一种“结果”。仅引用“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部分,属于断章取义。

二、马克思原著中众多关于生产力的概念包括两大类含义:能力说和成果说,只定义为能力说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本意生产力概念的含义

马克思一生的著述中,关于生产力的说法非常多,有二十多个。有主观生产力、客观生产力、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社会劳动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现代生产力、自然生产力、一般生产力、直接生产力、个人生产力、联合生产力、资本生产力、活劳动生产力、死劳动生产力、实际生产力、潜在生产力、物化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有两个,含义不同)和精神生产力等等。在这众多的生产力概念中,其含义分两大类:把生产力理解为“能力”或“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之前的著作中,关于生产力的内涵偏向于“能力说”。比如马克思、恩格斯说:“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6](P147),还有,“……组织共同的家庭经济的前提是发展机器,利用自然力和许多其他的生产力,例如自来水、煤气照明、蒸汽采暖等,以及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6](P197),“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成倍增长的生产力。”[6](P165)这时期的生产力内涵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李斯特、魁奈、萨伊的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几乎一致。诚如马克思所说:“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6](P49)在《给安年科夫的信》、《资本论》等的成熟时期,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的含义偏向于“结果说”。比如马克思在《给安年科夫的信》中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7](P409)马克思还说,“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7](P409)可见,马克思的著述中包含的生产力概念的含义包含“能力说”和“成果说”两大类,传统教科书中把生产力定义的内涵只表达了“能力说”方面的内容,“成果说”的内容并无体现,这在传达马克思主义本意的生产力概念内涵上不够全面。

三、马克思与李斯特、魁奈等经济学家建立的生产力概念服务于不同的目标,所以两种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应该不同

魁奈、萨伊、斯密、李斯特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建立生产力概念的出发点是发展国民经济。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第一次提出“生产力”概念。他的生产力概念实质上强调的是“土地生产力”和“人口生产力”,魁奈说:“……大人口和大财富则可以使生产力得到发挥。”[8](P74)魁奈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具有生产性,魁奈所指的生产力是“土地生产力”,他把社会生产力等同于土地,认为土地是财富的来源,同时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萨伊提出了资本生产力理论。斯密从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出发,对生产力的研究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他认为,通过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工能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他认为,人们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总和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财富的增长取决于社会劳动总量的增加,社会劳动总量的增加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从事生产力的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已经在业的劳动者的生产力的提高。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斯特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生产力概念,李斯特在否定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理论的同时,提出了独立的生产力理论,他的生产力理论具有系统的特点。李斯特认为生产力体系包括一切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都应纳入生产力的范围之中。他主要探讨了一个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发展国家的综合生产力等问题。总的说来,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生产力概念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马克思建立生产力概念有重要的作用,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并且建立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出发点是研究发展国民经济的核心问题,他们只是孤立地考察生产力的个别因素,并没有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其它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去研究生产力,对生产力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认识层面。马克思恩格斯则不同。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追求,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因此,生产力概念的建立也必将是为实现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以推断,马克思建立的生产力概念的内涵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内容,即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概念。虽然同是生产力概念,由于理论体系服务于不同目标,因此,可以推断,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不同于李斯特、魁奈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生产力概念的内涵。所以传统教科书中把生产力概念定义为“能力”是不能准确传达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内涵的。

综上所述,传统教科书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即把生产力理解为一种能力,是不能准确传达生产力概念内涵的。它将产生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在逻辑上相矛盾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关于生产力概念有二十多个,其内涵大概分两类:“能力说”和“成果说”。传统教科书定义中只体现了“能力说”的内容,而“成果说”的内容没有体现。马克思的本意的生产力概念没有严格的、权威的文本依据。学界关于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没有统一的观点。那么,应该怎样根据马克思原著,正确理解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呢?笔者认为,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意义的生产力概念应该与此方向相符,同时,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重大的两个贡献,马克思主义意义生产力概念也应该与此方向相符。学界应该从这两个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本意的生产力概念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我们是否能正确把握生产力概念内涵,对理论和实践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理论方面看,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否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决定我们是否能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同时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等重大理论问题。从实践方面看,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六十多年以来,在它的影响下,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开始进入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没有人压迫人的新纪元。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世界经济强国的转变。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是否正确理解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决定我们是否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努力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争取正确把握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的内涵。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