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教学思维的转变与实践

2020-01-06 05:05陈帅
人物画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关注学生学习空间课堂生成

摘 要:“线上教学” 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拓展学习空间; “线下教学” 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与心理疏导。这些变化要靠教师转变自己教学角度,从学生立场出发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回归到课堂中来。本文就以“线上”“线下”小学美术课堂的转变进行的思考与实践记录一二。

关键词:学习空间;课堂生成;美术表现;关注学生

临近2020年春季开学的时间虽一次又一次地延迟,但在教育领域蓄藏着一份坚定的信念。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笔者根据现阶段的学生学情与心理变化,为新学期的学习调整了一些教学方法。

一、“线上”教学,拓展学习空间

数字化教学让我们的课堂突破空间限制,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在线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完成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并能提高每位学生与课堂粘合度、参与度,拓宽学生视野的宽度、高度,把课堂的思考、学习空间还给学生,能节省传统课堂中大批量的材料准备、速断繁杂步骤拉长的时间线、聚焦学生对课堂核心知识的掌握。

(一)以游戏的心态来学习

假期间,我线上执教了一节用ipad进行学习与创作的美术课《青花瓷》,这节课的思考角度以游戏的心态来学习。在App Store中有一款令人爱不释手的app名叫pottery,这款app的操作过程类似于电子游戏,可以通过拉伸屏幕中泥胚很直观地改变泥胚的高矮胖瘦,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器形,可以通过笔刷、纹样的装饰在不同的器形上进行美化,但如何让器形变得有美感、如何掌握装饰的规律是大家迷惑的。pottery这款app省去了传统课程中需要大批资金购置的拉坯机、瓷泥才能完成的制作过程,一人一机的虚拟操作让学习的重点聚焦在器形的塑造与装饰装饰的方法上,更有利于开展有效的学习。

(二)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教学

传统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线上教学则可以改变这样的状态。课前,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自主收集有关青花瓷内容的各类图片、文字资料,DIY自制学习课本,教师帮助梳理、归类、整理成型。通过课上自主阅读的方式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气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阅读新的内容,扩充自己的认知基础,形成以学生为本、学生主导等理念,进行自主探究和个性化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了解青花瓷的文化背景的想法,形成民族自豪感,也为下一步的创作进行铺垫。

二、優化教学方法,关注生成资源

一节励“智”“慧”玩的美术课《瓜果的联想》,能聚焦生活,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创想能力,利用学生在家随手可得的瓜果作为创作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瓜果的造型、色彩、质感等特点,着眼课堂生成,实现因材施教。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美术领域,是体现“创意实践”“美术表现”能力很好的主题。传统教学中,师生受瓜果自然完整的外形所局限,本课的环节设计立足于学生立场,把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把课堂生成视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依据学生“剥一剥”“咬一咬”后出现的随机外形与瓜果内部质感进行创作,唤醒“沉睡”的学生,给予每位学生同样的展示平台与展示机会。利用ipad中的sketches画图app进行创想与表现,直观的操作把课堂的焦点集中在了灵活运用瓜果形状、色彩、质感想象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上图展示了“咬一咬”后得到的不同外形的瓜果,学生借助它可以观察外形、质感、色彩的变化。

就这样,学生的心态放松了,大家完全沉浸在感知瓜果变化的过程中,学生拿起瓜果通过“剥一剥”“咬一咬”的方式,选择角度拍摄照片,把瓜果内部与外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突破对瓜果外形特征的固有印象,生成本节课的课堂生成资源,为第二次作业做好创想基础。

接着欣赏艺术家创想作品的方式打开学生眼界,通过追问启发学生发现使用新方法后会发现更丰富的联想空间,成为“创意实践”的新起点。通过欣赏学生作品有针对地了解表现工具与方法,为学生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突破了本课难点。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对图像的识读能立刻掌握作业的思考方向,能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在创作中又会因为不同的课堂生成资源产生不同的画面内容,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学生自己的生长力。

在作品展评阶段中,教师通过学生完成的作品来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检测自己的教学质量。“灵活运用瓜果形状、色彩、质感想象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达到这个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反馈。从作业看我的教学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预期。

三、“线下”教学,关注素养提升

4月13日,无锡小学四五六年级开学复课,作为美术老师的我能为学生做些什么,让心灵得到缓冲、让美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味调味剂呢?要求每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在《开学第一课》中全体学生观看了废弃口罩丢弃前的处理方法,但在真正需要操作时学生们早已记不清这一分钟左右的宣传片的内容。发现这个现象后,我在美术课上就加入了《丢弃口罩图像说明书》的课程内容,运用图像识读能力,通过美术表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实践,让美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味调味剂。

说到这个“图像说明书”,在苏教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中有着许多类似的课程内容,如《我画的地图》、《奇思妙想》、《环保小设施》等等,这些内容考验的是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与“美术表现”能力。要想表现清楚,必须要观察仔细,所以,我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餐巾纸,进行模拟处理口罩的丢弃步骤: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操作着,交流着自己观察的结果:第一步,取下口罩;第二步,对折;第三步……这时交流的声音开始嘈杂了,同学们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显得有些迷茫,我静静地点开《开学第一课》中的视频,教室也安静了,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等待答案的揭晓,当我们接受学生产生的与主题有关的想法后,这时教师的介入就很容易被学生自然接受。《“丢弃口罩”图像说明书》的操作步骤是规范统一的,那如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呢?我们通过几张学生作业来看一下。

在学生作业中,布局是个性化的、装饰是个性化的、观察角度是个性化的……作为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表现基础,有一定的写生能力、有较好的画面掌控能力,在作品中能加入个性化的装饰,让作品显得有个人风格。

四、着眼学情,关注学生心理压力

在这个特殊的开学时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成了家庭、学校、社会的焦点。有很多心理学家利用美术来治愈或缓解患者的痛苦,比如始于荣格的“曼陀罗”绘画,通过绘制曼陀罗让自己的心境得以恢复,可以说它是自带治愈功能的心理疗法。曼陀罗是心灵核心,简单地说就是人生而有之的对内外环境适应和平衡的本能。我有几位心理学专业的好友,在他们的推荐下拜读了《心灵之境:曼陀罗绘画疗法》和一些相关文章,发现“曼陀罗”绘画注重的是内心的表达。曼陀罗和潜意识、无意识和非常理思考方式下的一切人生过程都挂钩。他的艺术性在于在作画过程中,需要学生随心表现,通过一圈圈的几何绘制、色彩填充、與无意间引发的头脑内碰撞和整理。常听人说曼陀罗绘画很神奇,不需要经过过多的思考而带来的潜意识,从而引发逐步的整合、显化、成型。曼陀罗绘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绘制中通过线条、色彩疏导不良情绪、感受静心、关注当下,能单纯、快乐地创造和游戏。教师在教学上切不可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其加以改造和替代,抹杀个性的发展,应因人而异地挖掘儿童不同的艺术感觉,让其自由的表现。我们要经常暗示学生“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所创作的作品永远不会和其他人一样”。

结合美术教材中《适合纹样》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圆规、直尺等工具给学生示范,在遵循对称原则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寻找或创造可以连接的点。

作品欣赏阶段,有同学说在绘画时自己沉浸在寻找、创造、连接点的过程中,时间似乎是停止的,自己像拥有了上帝之手在宇宙中点划星座;有同学说在作图时自己尽然能感受到笔尖在直尺旁划过而产生的摩擦力;还有同学说在涂色时,能根据自己的直觉结合之前学习的色彩知识让画面变得更美观,真是件奇妙的事情。学生关注当下、学会观察、注重感知,自然而然地就轻松了下来,让美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味强心剂。

这节课后,我好几个同学拿着由英国插画家乔汉娜·贝斯福(Johanna Basford)创作的《秘密花园》涂色书跟我交流“老师,我买了这本书。”“老师,我昨天涂色涂到晚上11点。”“老师,你看我涂色涂得怎么样”……我仔细看了一下大家的作品,学生的色彩搭配还是属于天性配色,缺少一些“审美判断”的选择。

在苏教版小学美术中有一系列的色彩知识课,《冷色与暖色》就是其中一课,《冷色与暖色》在传统课堂中,先是组织学生先画出轮廓,然后依次填色,这和《秘密花园》很相似,问题就是耗时长、图案缺乏创意,特别是平时造型水平有待提高的学生就更加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了,往往会觉得更加枯燥乏味,他们课堂参与度更低了。

在研究app运用的过程中,我发现了colorfy这款app,它能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造型的困难与干扰,在图库中有很多不同的底稿供学生选择,直接运用色彩知识配色就可以了,在调色板中有许多明度、纯度、色相不同的色彩供学生选择,直扣本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操作起来很方便,只需手指点点既能放大、缩小且图色均匀,可以说优势非常明显。所以本课的难点就集中在了如何运用好冷暖色,画出赏心悦目、带有感情色彩的图画,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变得很集中、很清晰。

五、总结与发展

学生在不断地发展,教学在不断地改革,在校的学习还在继续,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在持续,在这几个案例中“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创意实践”的能力是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着重锻炼的学生能力与素养,我们希望课堂能给学生更大的参与度、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度的思考,我总结受学生欢迎的美术课堂应当满足这几个特点:

1.提供参与式课堂学习——求新,以学生的认知方式开展学习。

2.鼓励开放的思维模式——接受,接受学生产生的与主题有关的想法。

3.利用鲜活的生成资源——生长,依靠实践、交流生成课堂资源形成学生自己的生长力。

学生的学习是运用已有的表现能力核心知识和互动,使认知结构不断的得到充实和发展的过程,而这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得以实施。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转变,如利用空间的改变、教学角度的改变……更关注不同起点的学生与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可以给每位学生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滋润和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让美术成为学生一片心灵的缓冲地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味缓释剂、一味调味剂、一味强心剂。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个他们不曾经历过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由选用不同的方式、材料、主题去表现,为学生提供发挥的舞台。这些将成为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深究方向。

作者简介:

陈帅(1985-),男,汉族,贯籍:无锡,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关注学生学习空间课堂生成
提高西藏农牧区乡镇小学汉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关注学生生活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
浅谈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