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遗址理念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2020-01-06 05:05胡卫军
人物画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摘 要:考古遗址见证了历史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因此必须加以保护。然而,在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尤其是考古遗址面积较大,管理和设计难度较高。鉴于此,大遗址保护理念应运而生。大遗址理念是当前国内外效果明显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引入大遗址理念,能够更好地尊重不同考古遗址的自身特点,彰显考古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品质,实现考古遗产公园的功能分区,实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为民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主要在引入大遗址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案。

关键词:大遗址理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历史不仅是城市靓丽的名片,同时也是城市的一种无形资产。在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对考古遗址公园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利用,完成遗址公园的建设。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历史记忆、社会认同和科学信息,这也决定了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设计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复杂性。1997年,《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印发,对“大型古文化遗产”进行了首次说明,从2005年开始,以150处各时期的大遗址为支撑,已经累计评定公布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67处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其中11处大遗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大遗址保护理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大遗址保护理念

作为大遗址保护指的是对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大型古文化遗迹进行管理、规划、设计和保护。通常情况下,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分为局部保护利用和整体保护利用。局部保护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把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博物馆或者遗址展示区。整体保护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将整个遗址建成遗址风景区或者遗址公园;将整个遗址建成遗址森林公园;将遗址与现代农业园相结合建成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二)大遗址保护理念的重要性

“大遗址”概念得到普遍认可,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重中之重,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等方面,作用日益彰显。尤其是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大遗址保护理念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首先,大遗址理念有利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大遗址理念主要就是强调对大型文化遗迹的保护、设计和管理,这一理念的引入,能够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从而确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顺利开展。其次,大遗址理念依然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建设项目应按照文物保护规划科学选址,避让文物密集分布区域,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不得影响文物本体安全、文物价值和景观环境。景观绿化和环境整治项目应突出历史氛围和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大规模人工造景。因此,大遗址理念有利于对遗址的保护。通过大遗址理念,能够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定调”,即要坚持保护的原则,要做到遗址保护、展示有规可循,同时也能够为考古研究工作计划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国内外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一)国外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大遗址理念最早在欧美国家被提出,也是最早的践行者。详细来看,西方大遗址保护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欧洲模式,主要是以意大利、土耳其、希腊为代表的,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把考古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放到首位。早在16世纪,欧洲就已经产生了遗址保护的概念,发展到19世纪末逐步科学化、系统化。欧洲模式主张对遗产现状进行保护,确保完成性和真实性。第二,美国模式,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采用灵活多样的政策机理机制和文化保护体系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和规划。美国大遗址保护工作更多的是和政治、经济体制相联系,通过近百年来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保护机制和保护体系。美国的大遗址保护主张以市民为主体,通过建立完整的政府机构和法律体系,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第三,日本模式,主要是采用协调和保护并进的方式进行遗址规划。日本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保护对象从物到人,实现保护内容的逐步深化。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着重进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使用重建手段和复原技术对历史场景进行还原,讲求文化遗址的可观赏性。在日本模式的引领下,通过对大遗址的保护,一方面化解了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矛盾,另一方面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内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国内对大遗址保护和规划工作的实践较晚,重要采用了“限制性保护”的传统保护模式。虽然说,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和规划理念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大遗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在遗产保护尤其是在遗址公园设计方面还是各具特色,根据不同的遗址价值、遗址类型和地理环境,国内大遗址理念下的遗址保护主要包括建设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历史文化园区几个方面。

通过遗址博物馆空间展示手段,能够让群众对考古遗址本身的文化氛围、历史环境,人文价值等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可以获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比如:半坡遗址博物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实现了大遗址保护和公园设計的有机结合,把还没有发掘或者已经发掘的遗址保护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通过修复、保护、整合、再生等环节对考古遗址进行设计。考古遗址公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把考古遗址作为主体进行展示,通过采用多种手法对遗址周围的环境等进行综合治理和恢复,确保遗址环境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遗址历史文化园区主要是以大遗址理念为引导,把大遗址保护和文化产业园发展融合起来,将考古文化成果转换为文化产业,融合科考博览、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功能,实现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遗址理念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具体思路

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大遗址理念,因地制宜,根据考古遗址的周围环境和不同人文特点,设计合理的规划思路。

(一)坚持多样化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首先,把遗址保护作为重中之重。要坚持大遗址保护原则,通过编制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确保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保护区,要明令禁止出现和遗址保护没有关系的建设项目,从法律层面上保护考古遗址的价值和本体。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利用可识别性、可逆性的原则,采用原址保护展示厅、历史博物馆的方式对遗址做到科学保护。以景德镇古窑遗址为例,因为御窑厂在市中心,居民区林立,周围的环境非常复杂,所以必须采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对遗址进行科学的保护。其次,把文化体验作为公园设计的主要侧重点。为了能让公众充分感受、理解历史文化知识,必须坚持文化体验的原则,进而体现考古遗址的内在价值。再次,要把建筑改造作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延伸。强化考古遺址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和价值,必须切实考虑当地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只有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保证社会公众平等分享遗址公园建设成果,才能凸显遗址公园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建立完善的大遗址考古遗址保护管理体系

行政机构是大遗址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带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文物管理部门能够确保建设和保护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利用专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成熟的保护技术与专业的人才等优势,弥补遗产管理单位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劣势。自然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相互配合,统筹协作,方便更好更快地开展各项工作,使遗址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另外,遗产管理不同于其他的文化管理,面对大遗产这一新型事物,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遗址的特点,制订不同的管理方案,以此来体现大遗址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大遗址管理质量和效率。基于大遗址保护理念下的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加强自然保护单位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配合,通过统筹协作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这样就能让当地自然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因地制宜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设计

考古遗址公园主要是以考古遗址为核心,而考古遗址的类型多种多样,差别迥异,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各自独特的特色风貌。首先,针对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把城市公共空间和遗址保护有效结合起来。在城市中的考古遗址公园,应该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从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周边的大环境进行公园的设计和布局,对各种功能进行细分。在设计方法上应该根据遗址本体类型、保存程度、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景观重塑。其次,针对城郊型考古遗址公园来说,应该在保护利用遗址的前提下提前对城市建设进行拓展。位于城市郊区的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可能还未受到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破坏,部分区域仍保留有与遗址风貌相和谐的传统建筑,有些区域则存在遗址与周边建设景观不协调的现象。此类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重心是在保护利用遗址的前提下提前应对城市拓展可能带来的矛盾进行预判,协调遗址保护与周边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再次,对于乡村型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应该把周边生态环境和遗址保护结合起来,这类公园的规划重点是要结合周边乡村的发展,找到周边生态环境和遗址保护的平衡点,突出教育和科研功能。在设计方法上,应该在遗址保护核心的范围以外,依靠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景观系统。与此同时,对于人文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应该对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的展示和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规模效应和聚合效应。

四、结论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其自身价值意义的重要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大遗址利用工作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只有将大遗址的价值载体与意义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不断丰富内容、提升品质、服务民生,才能促进文物事业走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永续保护利用之路。坚持从遗址特色出发,因地制宜,以文物安全为前提,以考古工作为基础,对遗址进行适当的价值阐释,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结合公众需求,为考古遗址公园的现在与未来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合适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苏春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探讨——以三杨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J].住区,2014,(4)

[2]高慧.浅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社会经济影响——以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卷宗,2018,8(31)

[3]李文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性展示初探——以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8)

[4]李文艳[1].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性展示初探——以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

[5]杜霖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4)

[6]时芳洁,裴雨飞,侯长志.基于多重价值维度的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扬州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

[7]汤倩颖.关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原则与理念的探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6)

[8]汤倩颖.关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原则与理念的探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

[9]杨涛.永安桥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科技展望,2015,(17)

[10]杨宏烈[1,2],曲少杰[1],许哲瑶[1].岭南示范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及构想——以广州大学城重要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11]邢云.大遗址保护理念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山东青年,2019,(6):8,10.

[12]刘德胜[1],孙树栋[2].融合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文物,2013,(11):

[13]刘德胜,孙树栋.融合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文物,2013,(11)

[14]谢延明.大遗址保护理念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 ——以锁阳城遗址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5)

作者简介:

胡卫军,博士,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展陈设计。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大学研究生学科交叉校外实践基地项目“文化遗产多元开发与活化利用创新实践基地”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提升榆林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实现林业健康稳定生产
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规划原则及方法研究
论配网自动化的规划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