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

2019-12-06 06:26雷霞
商情 2019年47期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高校

雷霞

【摘要】高校是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阵地,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关系着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在新时代条件下,研究高校在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以善恶等行为规范为基本评价标准,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好坏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使人们遵循其道德准则,自觉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的系统的道德影响。通过道德教育,使一定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社会和人们的道德行为,其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无论是对于个人,亦或是对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先要崇德修身,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一、高校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误区:

(一)德育目标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相脱离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那些纯而又纯、高而又高的理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然而这些理念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潜规则、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是有距离的。这就造成了道德教育和实际生活的割裂。同时内容抽象也是影响了大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孩子的道德习惯的形成,而且如此单一的标准,让这些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多样化的行为感到迷茫,加剧了理念和行为的两面状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与人格和心理塑造是相分离的,把道德教育简化成一种规范和理念,这是违背现代道德的根本特征的。

(二)德育形式和过程脱离大学生的主体性

实际上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以社会为本的,将大学生视为被教育客体的思维,它必将直接面临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挑战。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大多数都不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而主要是根据上级的精神。同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已经无法深入广泛地引起互动,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傳统教育实施的使我说你服的“听话教育”,在家听话当“好孩子”,在学校听话当“好学生”,在社会上听话当“好同志”。这种教育的必然结果就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头脑僵化、墨守成规。创新是为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增添新的财富,创造力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让学生为考试而背书,整日淹没于题海之中,为追求所谓正确答案而不许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育扼杀了青年大学生的创造力。

(三)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社会人,既要懂得知识,也要掌握技能,但近年来对技能的教育有弱化之势,譬如,生活技能、学习机能、工作技能、运动技能、娱乐技能等,但传统教育对技能的培养显然不够。

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鱼。人类知识在不断膨胀和更新,靠生硬灌输和被动接受永远赶不上科学的飞速发展。提高学习能力,首先要开发人的智力,但在如何开发的问题上,不少人步入了早期教育的误区,有的甚至在幼儿园里就开始学习小学知识,让孩子背诗词、学外语、学数学,短期看来有效,但对开发儿童潜能并无太多帮助。对儿童来说,开发智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游戏。一个好教师,哪怕自己只有一杯水,也要让学生拥有一桶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多少姿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如饥似渴的学习。

(四)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忽视良好性情的培养

一个人乐观、自信,对事物有兴趣。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大。但由于传统教育不重视培养情商,致使一些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情绪中,很少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最终导致性格的扭曲。性情不良,非但个人痛苦,而且危害家庭和社会。其实,人的某些过失行为并非思想问题所致,而是心理障碍使然。

二、高校在加强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学校要加强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改进教育方法,改善教育环境。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队伍中的一大批人都可以成为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榜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以德育人要求育人者须有道德风范。“尊重”和“爱”应该是师德的最基本内容。尊严是通过对学生的尊重换来。而一些所谓“优秀教师”却刚好缺这些东西。学校要为优秀教师的产生培植精神土壤,最关键的是要改革教师的评价机制、改进教师培训方法。重新培养和弘扬师德,应该从“爱学生”开始。优秀教师评选,不能缺少是否深受学生爱戴这条标准。同时学生的成长需要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教师培训应在培养创新型教师方面发挥作用。要切实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加强和改进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对育人者进行道德水准的认真评价,加强学校师德建设。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未成年人的眼界高了,全面发展自我、建设自我道德的空间增大了;同时,一些消极因素也随之而来,社会上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蔓延,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沉渣泛起,网络上腐朽落后文化的广播,都在肆意侵蚀着未成年人的道德家园;此外,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再加上德育工作现存的一些局限性等等,都使学校

的德育工作经历着一次严峻的考验。重新建构一种既突出时代特点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体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选择新的观念来丰富精神世界,抵制消极念头,并最终实现德育素材内化和道德情感升华,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孩子的需要、学校道德建设本身的需要。

(三)切实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道德品质。

(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关键在教师。“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让广大教师更好担当起神圣职责使命,我们就一定能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念,这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条件,作为教师,不仅能够通过他所讲授的内容教育学生,而且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浓重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爆炸性地发展,知识创新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才能在思想认识上跟上形势,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外,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要鼓励教师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面对高校德育现状和新时代的深刻变化,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index.htm.

[2]人民网: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edu.people.com.cn/GB/8216/421254/.

[3]刘建军.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高校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论青年大学生群体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调查研究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