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宋元山水画的诗意空间美

2019-10-21 05:17吴波
度假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诗意精神

吴波

摘要:中国山水画萌芽于六朝,在唐代摆脱了宗教意识的控制取得独立地位迅速发展,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宋元山水画家通过想象、虚构组织视角空间,打破了物理规则的局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空间,宋元山水画的空间结构体现出一种诗意的空间美。

关键词:诗意;空白;精神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370-01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六朝,在唐代摆脱了宗教意识的控制取得独立地位迅速发展,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宋元山水画家通过想象、虚构组织视角空间,打破了物理规则的局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空间。

宋元山水画的空间结构是一种诗意的空间,虽然画面有空白,但是,它的意境是丰满的,有与无是和谐的。空间建构形神兼备,空间之中盛满情,蕴满意。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审美距离生成不同的美学意蕴,作品的意义不是直接表现在画面上,它是一种召唤结构,期待读者去把握“韵味”、去填充“空白”,需要欣赏者去构思、去想象、去填空,仔细体味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欣赏者可以从画面中可以读出无限的诗意,诗画的内在精神本来就是融会贯通的。苏东坡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虚与实、空与满在意义上是均衡的,而不是几何的比例,空间的内容延伸出无限的画意。正如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说的:

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

含不尽之意于画外,体无尽韵味于画面。

中国山水画具有诗的意境,是因为与描写山水的诗歌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的艺术手法,它们都不重色彩的涂抹,而是重视简练和悠远。能空是为了能实,空间结构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技巧,可以传达出美的气韵,也融进了人的主观的情感、思想和意趣,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家也投入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摄影利用先进的技术真实地摹拟客观事物达到了极致,无论色彩还是结构都符合自然的规律。绘画的技巧却与此不同,它的空间具有无限的生成性,如新生的物体充满活力,只要不断地注入思想的血液它就能生出更多的韵味。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论述过: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灵气。或率意挥洒,亦皆练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山水画的精妙之处在这寥廖数语中尽见其要旨。

关于中国绘画的空间艺术,清代画家笪重光作过精辟的论述: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从上面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中国绘画对空间意识的建构非常重视并有独到之处,绘画不只是把所描绘之物呈现出来,那只会得其形不得其神,真的意境还需要空来衬托实景,实物易画而空景难以把握,真妙之处就在于空的灵气和神韵,无画之处成为画的妙境,意趣丰富,以有限的事物展示无限的空间。宗白华先生对“真”字作了意义上的开拓,“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1]绘画空间的妙处就是在于无言之处言无尽,无语之处意无穷,无景之处皆成妙境。空在中国山水画中不仅仅是笔墨未涉及之处,而是艺术美学的有机构架。“万象皆从空虚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的画底”,“中国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2]用笔所描绘的自然美景不在貌似而是精神的流溢。妙笔生意境,虽然用墨写景物,但苍翠之色油然而生。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艺术精神的核心是人生向着无限的宇宙不停地探索。中国山水畫是对自然的和谐的雕琢,它注重空白之处,空白并不等于虚无和真空它是整幅画的骨架,山水石树是它的血肉,没有骨架是不可以的。空白之处是宇宙万物的生命精神的流动,因而,画面的意境不是拥挤的,而是透露出生机与和谐,艺术家的高尚志趣、创作灵气贯注于山水之间、木石之中。空更衬出了景物的灵气,空解读出多种韵味和情调,中国画的空白之处透射出艺术的灵气、生命的召唤、精神的气韵和心灵的激荡。

山水画的内在精神讲究领悟、体味,用心去领会,而不只是用眼睛来观看。朱序中强调过绘画是补天地日月之所不足之处,不是简单地摹仿自然而是进行创造性地创作。夏文彦所谓“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中国艺术讲究一粒沙中见世界,中国山水画的最高艺术追求是达到虚实相映,全粹相补的境界,一松一石则见山势的险峻和挺拔。这与戏剧的舞台表演有相通之处,往往一人一支竹竿一条皮鞭,代表一人骑马飞奔。山水画的精神与老庄哲学摆脱有限的束缚,飞跃向无限的自由中去是一致的。方寸之画把万里江河,起伏山川尽融于其中。梁代萧贲“曾于扇上画山水,咫尺内万里可知”,隋代展子虔“山川咫尺万里”,庐陵伽“咫尺间山水寥廓”,沈括谓“荆浩开图论千里”都很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境界。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精神,它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是机械的写实,而是重在创造意境美。绵延不绝的山脉和川流不息的江河由空间的存在延生成时间的流程,这样时空的交织的艺术具有更广阔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通联编辑:李雅琪】

猜你喜欢
诗意精神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永恒
冬日浪漫
普通人的诗意
都精神
拿出精神
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