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域下钓源古村开发与保护研究

2019-10-21 05:17王乾乾
度假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王乾乾

摘要:多年以来对传统景区的发展往往只是单纯的发展经济,通过以破坏环境为前提对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收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论文以如何有效地保护与利用钓源古村资源为研究对象,探索人居和谐相处环境营造,探索一条生态发展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撰写本文的最重要目地。

关键词:钓源古村;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333-02

1 钓源古村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目标

钓源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兴桥镇,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村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同宗后裔聚居地,为独居江右特色的八卦造型古村。钓源古村近年来依托旅游业开发收益明显,其旅游业能否保持可持续性关系钓源古村的未来发展。钓源古村近年来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钓源古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两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一,钓源古村资源的可持续性。钓源古村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以及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浓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生活气息,这些先天优越条件为钓源古村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对古村中的古樟树、古石桥、牌坊、宗祠、书舍等进行保护和修缮;保护古村的建筑空间体系;运用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保护古村地域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原真性,使之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改变。

第二,钓源古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在旅游方面,古村通过旅游开发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要大于为旅游开发而支付的成本;开发旅游不得妨碍古村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力求保持古村旅游经济收入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对于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的旅游分红,也应该随着旅游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为村民提高经济福利,提高村民对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2 钓源古村可持续发展当前存在的矛盾

2.1 古村外来文明与历史原真性的碰撞

古村落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外来企业对古村旅游发展的投资,非本土商品、人员的大量流入,外来文化的入侵逐步蚕食本土文明,将破坏古村的历史原真性,破坏古村原有的生态平衡。这样的矛盾在很多古村落愈演愈烈。随着科技的发展,村民也同样向往着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现有的生活状态。建筑外观的现代化,建筑材料的与时俱进,切断了传统风貌的延续,破坏了古村整体风貌。古村落的历史原真性具有十分脆弱且不可逆的特点,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时往往极易被忽略。目前存在四方面现实问题:一是古村民宅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二是开发旅游带来的收入效益与资金分配之间的矛盾;三是古建筑保护与村民居住之间的矛盾;四是旅游开发商的开发蓝图与古村的文化价值方向之间的矛盾。

2.2 古村景区容量的有限性与游客不断增长间的矛盾

古村有限的生活空间与不断增加的游客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街道景区拥挤,游客大声喧哗,古村自然环境破坏,这些问题直接打破了村民安静、祥和、恬淡的生活品质和正常的日常作息规律。当地政府和旅游景区开发商往往在经济利益面前,很容易迷失方向,忽略古村旅游承载能力。由于游客人数的增加,景区的接待能力有限,极易打破古村生态平衡,加之游客随意丢弃垃圾现象严重,对古村环境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也降低了游客对景区的满意程度。通过对钓源古村的旅游开发现状分析,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低,主要收入为旅游门票。由此可以得出,钓源古村的旅游收入增长还是要依靠客流量,而游客的增加,必然带来游客与景区之间的矛盾。加之钓源古村旅游发展不平衡,庄山自然村景点相对集中且古建筑风貌保持完整,游客集中。渭溪自然村景点相对分散且古建筑风貌破坏严重,现代化建筑较多,游客稀少。

2.3 古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旅游的多元化是目前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特色美食,购买特色纪念品。一般普通的观光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口味。钓源古村还属于普通式的“走马观花”型旅游模式,无特色旅游纪念品,相应的风俗也要到特定的节日才能欣赏。目前游客只是看看古建筑,缺乏游客与古村的互动性。

2.4 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薄弱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齐心协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政府要起到主导地位,村民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目前,钓源古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不够,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夏季收割水稻后,将稻秆就地焚烧,严重污染空气。在现实生产中,依旧存在轻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

3 钓源古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 合理利用与保护利用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问题,必须走保护与利用双管齐下的道路,没有保护的利用是对古村落的严重破坏,没有利用的保护是不可持续性的保护,对古村落的保护必须开启保护与利用并重的良性循环模式。农村城镇化的脚步越走越快,对古村落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积极保护,在当今社会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钓源古村面临最严峻的困难是资金的问题。对古村落进行修缮维护需要大量资金,当地财政拨款、社会资金救济等无法弥补资金短缺的空白。从以往经验来看,不仅要依靠外来经济的扶持,还要发展古村经济产业,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钓源古村的保护才能更好地可持续的发展。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资源的良性发展与利用,成为钓源古村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钓源古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格外显著。从哲学角度来看,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方方面面,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二者既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矛盾,是辩证的统一。二者在相互联系中共同发展,要采用先保护再利用,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利用;二者也在矛盾中寻求共同点,共谋发展之路。

3.2 文化与传承

3.2.1 古村物质文化的发展

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建筑、交通、生产工具等。钓源古村现保留着大量的物质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程度各异。最迫切最有代表性的保护与发展的是古村的古建筑,古建筑本身就是物质文化的载体,精美的门窗艺术,精湛的雕刻工艺,精准的建筑力学,以及或富丽堂皇或古朴典雅的建筑外观,无疑表现了工匠技艺高超和先人设计思维巧妙。久经风霜过后古建筑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传达的物质文化也受到影响。为了延续古建筑传达的物质文化,为了使物质文化能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快对古建筑进行维护工作。保护古建筑整体结构完整,修缮复原建筑外观,尽量复原古建筑原始使用功能。从建筑的视觉外观到使用功能,由内而外的保护更能保护建筑文化持续发展。

3.2.2 古村非物质文化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通俗地说有社会风俗、节庆典礼、婚丧嫁娶,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并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并在劳动生活中不断发展创新,得到村民的认同。非物质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贴近生活,体现在生活中“活”的存在,并依托于人的延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既是逝去的历史、文化的记忆,又处在与自然、现实的互动中,不断变化;它是过程中的文化,它的生命力就在于發展演进中。[1]非物质文化另一个特点是地域性,表现为一个地方独有的难复制的文化信息。只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人物环境下传承发展。

钓源古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可以由开发商组织村民闲暇时节排练特色节目,如“晃花轿”“舞龙灯”“渔翁戏蚌”等传统戏曲表演,并支付一定报酬。这样不仅增加了古村旅游的看点,使游客多维角度了解古村;村民还增加了一条收益渠道;同时古村的非物质文化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在与时俱进的社会大背景下,没有发展就等于灭亡,古村固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要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使前人思想文化的结晶“活”在当下的生活里。

3.2.3 旅游与开发

由于古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游客对古村旅游渐渐失去了信心,为了扭转局面,应大力推广旅游多维文化体验。古村旅游文化体验,就是要让游客感受到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生活背景差异化下,亲身参与古村活动,得到身体和内心上的愉悦享受,获得难忘的旅游回忆。如参与农家乐活动,带上劳作工具与村民一同劳动,感受劳动的光荣,分享劳动后的丰收喜悦。这些劳动对于久居城市的游客来说,实为一大乐趣。如参与节日庆典,每逢正月十六就会举行送神仪式,具村里的老人说,是将张仙人等神仙的画像请出神堂,敲锣打鼓的一行人跟在后面,村民拿着纸做的彩旗跟在最后面,一路走到西面水塘的大樟树下,在水塘边把神像、彩旗烧掉,送神就算结束。全村老小都参与,整个场面很是热闹。游客通过这种传统的送神仪式感受到古村村民的淳朴,感受到不一样的古村文化。

3.2.4 经济与增长

一方面,加快古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首先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开挖抗旱井,修建、加固水渠,重视耕地保护,实施土壤改良。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大生产的推广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的节能减排,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将惠农政策实实在在落实在农业生产上。另一方面,实现农业的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加大科技成果转换率。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走科技扶持农业增长的现代化道路。提高每亩农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在农业领域发挥带头作用,逐渐推广与普及。

3.2.5 生态环境与意识观念

加大对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村民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受益者。通过展示环境被破坏后的相关资料,告知破坏后的一切严重后果来警醒村民。再通过展示环境保护的优秀村落案例,给村民美好的目标与希望。通过两例天壤之别的例子,来激发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加大对村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建立保护工作站,接地气、手把手地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及到每一个村民,提高村民环保的自觉性,增强村民的科学发展意识,引导村民珍爱自然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对古村的生态环境管理。加强管理是古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担负起管理者的职责,建设、水利、卫生、国土、文保等部门要将古村纳入管理范围。古村也应该积极内部管理,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的对环境的破坏,认真贯彻实施保护条例。形成“当地政府牵头,部门各尽其职,古村具体落实”的保护思想路线。

参考文献:

[1] 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8).

[2] 秦筑.古村落真实性保护与发展的冲突与协调[J].小城镇建设,2009(8).

[3] 朱以青.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兼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东大学学报,2012(4).

【通联编辑:唐一东】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