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

2019-10-21 09:58朱宝玉
度假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朱宝玉

摘要:草坪回族乡是广西唯一的回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随着冠岩、神龙谷等景区的陆续开发,社区居民们的生计模式受到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从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多样化生计转变。该文以当地旅游发展为背景,以居民生计变迁为着眼点,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可持续生计框架中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的梳理,剖析旅游发展对居民生计的转变和具体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探讨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及改善措施,以求提高草坪回族乡居民的经济收入,实现未来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计变化;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草坪回族乡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150-03

生计是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1],是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发展的前提,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内容整体比较成熟和多样。之后,学者们开始提出生计分析框架并加以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乡村社区旅游开始成为旅游的新趋势,居民感知旅游发展态度强烈,参与积极性高,并对生计活动有良好的自适应能力,并以此提高了居民自身生计的保障程度[2],有的地区还构建“观光权”入股等模式,鼓励居民生计与旅游发展[3]。乡村社区旅游打破了居民传统的生产模式,居民生计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已从原始的耕种农业向服务业、餐饮业、旅游业转变。但目前乡村社区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流失,加上居民生计方式与生计资本相互牵制,发展社区旅游有了许多的局限性,当然学者们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孙九霞[4]通过对雨崩村生计变迁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来完善居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王瑾[5]指出用生态旅游的方式来为缓解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生计之间矛盾。总之,资源差异与社区基础是农户生计变化、社区影响的原动力,政府角色、社区作用与农户利益是旅游开发管理的核心[6],旅游相关利益者之间相互协调联系,才能促进社会生态系统和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

本文主要是沿用了国外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环境保护、生计变化以及生计的脆弱性等问题做出了研究,从地理學、人类学的角度,以广西唯一的回族乡为调查点,探究其在旅游影响下居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和具体影响,进一步改善居民参与、居民适应和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

1 草坪回族乡基本概况

草坪回族乡位于广西桂林的漓江东岸,东北面与灵川大圩镇相毗连,南面与阳朔县接壤,距桂林市区37千米,处于漓江风景线内,被喻为青罗带上的一颗明珠。在打造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上草坪回族乡拥有回族族群的民俗风味和4A级冠岩风景区,极具地理、人文、自然资源优势,2018年被评为“自治区生态示范乡镇”。

草坪乡是1984年成立的一个行政乡镇,下辖3个自然村,分别是潜经村、大田村、草坪村,总人口五千多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一。村民生活处于回汉杂居状态,思想观念传统,语言为桂林话和本地土话,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较高。作为乡村旅游地,草坪乡依旧具有乡村经济生活特征,村里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有农田,种植水稻、甜橙、桂花树、无核黄皮果等农作物,但单一的农业生计方式并不能满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大部分家庭中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家,青年外出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目前的生计方式主要为农业+旅游业+外出务工三者相结合。

2 旅游发展下草坪乡的生计概况

2.1 社区旅游发展历程

草坪乡本身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草坪乡以景区资源依托为主体,实行政府主导+旅游公司+社区居民的开发模式,整体上有了质的突破。1994年开通草坪至大圩的四级公路,共引进外资约5000多万元,成功开发了漓江沿岸的冠岩地下河溶洞游览景区、田园观光轻轨滑道车、千亩观光休闲农庄、云雾山庄等旅游景点,滑索道,游竹筏,品当地美味小吃,游神龙谷景区、览白崇禧将军故居等旅游形式逐渐被人们熟知,旅游人数剧增,经济收入不断上升,居民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稻田农耕、上山砍柴等传统自然农业转变为农业+外出务工+旅游业,少量居民们开始通过经营家庭餐饮、农家乐、家庭旅馆和卖水果小吃等方式接待游客,同时种植明橙、黄皮果、桂花树等,形成农业、渔业、旅游业、服务业多种经济并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闻名而来。

2.2 旅游市场分析

道路的开通直接打开了草坪乡与外界的联系,打破了草坪回族乡原本的封闭传统农业结构,加强了旅游的便捷性。草坪乡距桂林市仅30多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风光,并依靠冠岩景区旅游服务打造“柿里回乡”,政府统一规划,引入外来资金开展旅游开发,具有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草坪乡整体旅游淡旺季较为明显,六七月份和节假日居多,入境游客多为韩国人,还有旅游团、背包客及散客,但停留时间短,一般早上来下午就走,住宿率较低,居民开设的住宿数量基本能满足游客需求。截至2018年,雁山区全年接待游客571万人次,增长88.3%,实现旅游总消费61.9亿元,增长93.4%。整体来看旅游发展正蓬勃发展,逐渐给草坪乡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提升居民经济利益和生计方式多元化,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2.3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文资料收集主要来源于实地调查,对居民、经营者、导游、司机等利益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被访者以聊天方式进行,大概内容包括居民家庭基本情况,旅游开发情况,旅游开展前后生计方式、资金变化,居民旅游感知与参与度,旅游带来的经济、环境、社会关系影响,生计适应策略以及未来生计计划等,同时通过网络进行数据收集和文献查阅。

3 生计资本变化分析

3.1 生计演变因素

以人为本是实现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是发展的主体,草坪居民打破了人与自然均衡共生的关系,使得社区旅游的发展开始有了新变化。草坪回族乡在未开发之前是雁山区最贫困的乡之一,水电不通,出去镇上都是走山里面的小路,人均收入低,上山砍柴,种植水稻,以农业作为主导+外出务工作为主要生计策略,在旅游开发后,老百姓种植果树,政府提供首批免费幼苗作为生活扶助,主要种植甜柑橘、无核黄皮果、桂花树等,同时养猪、鸡等家禽,居民在自建房里开起农家乐,漓江边上开起了住宿,无力经营的居民可以选择参与旅游服务业、当地农产品销售等,比如在家的中青年在公司报名做竹筏工、开班车,老人卖特色小吃和水果以及各种小饰品,社区生计模式逐渐发生转变,降低了外地务工率。

生计变动主要是政府政策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上草坪乡本身就是属于山多田少水深的地理环境,景区旅游开发的土地征收,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本,成为影响居民生计演变的重要因素。

3.2 居民生计资本变化

3.2.1 人力资本的变化

在景区开发之前,劳动力大多在广东、深圳等相对地区工作或务工,留在本地的是妇女、老人、孩子居多。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居民就业机会,部分劳动力返乡,在桂林市、乡镇等较近的地方务工,少部分青年人考进公司做竹筏工,带动了人口结构的稳定性。对于妇女,感性的妇女对旅游的感知也是很敏感的,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社会地位,自学了简单的韩语、英语交流,受到了新的教育洗礼,扩宽了眼界,相比较农业而言,这个很轻松且不需要繁重的劳动力,只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对当地的熟悉。在教育方面,草坪乡基础教育相比以前有很大变化,现具有草坪小学、回民小学等,回民小学主要以潜经村的学生为主,草坪小学有兰口、大田、草坪的学生,学生上下学通过坐班车、家长来接或走路回家。随着生活质量改善,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加强,认为读好书才有好的出路。

旅游发展给草坪乡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社区整体也有了一定的规范性。总体而言,家庭的收入与旅游参与程度逐渐趋于正相关,在显著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能力就会增强,生计策略就会变得多样化,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旅游发展中。但整个社区的思想观念还是较为传统,旅游的自主开发意识模糊,接收旅游信息和旅游知识的发展变化不大,大部分居民對如何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增强而获得更多利益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概念,认为游客来了就接待,没人就干点自己的农活。

3.2.2 自然资本的变化

在旅游开发之前,草坪乡的土地本就不多,以农业产出的自然经济用地面积少,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旅游开发之后,景区开发占用了居民部分土地,生产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居民把重心转移到旅游业,实行第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生计策略。在生态环境方面,生活垃圾和游客带来的垃圾量不断增加,景区扩建、江边施工等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旅游资源。居民对环境的在乎程度不是很高,觉得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是政府的事,管好自己即可。

3.2.3 社会资本的变化

传统农业结构下的居民在旅游发展之后没有改变他们的朴实和对待外来游客的热情,无论与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否相关,都有问必答。游客的到来延伸了居民之间的关系,在景区的消费和旅游行为加强了居民的生计活动,居民们在家庭内部出现了新的劳动分工模式。但在给游客贩卖纪念品、特色小吃上有的人就会去抢生意,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居民收入下降。另外,临近街边或者资金充足的居民旅游发展条件非常好,就获得更多的旅游收益,处于社区内部的居民对于旅游收入就少,经济得不到改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3.2.4 金融资本的变化

在旅游开发之前,草坪乡的人均收入在一百多元,主要是传统农业为主,养猪养鸡,上山砍柴来卖,青年人都很少外出务工,与外界的交流是唯一的一条水路。景区开发之后,居民们开始生计转变,竹筏工游一趟有三十元,月收入可达到两千多元,乡内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使得种植业的销售渠道扩宽。总体上金融资本增长速度飞快,物价水平与发展前相比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创造了就业环境,居民通过兼业增加了收入。

3.2.5 物质资本的变化

草坪乡以前是泥巴小路,杂草丛生,住房是泥土或木质的房子,有的还有传统的雕花,取暖主要是靠砍柴烧火,旅游开发之后政府对景区进行了规划,引进台湾老板资金投资,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都得到提高,包括通讯、交通、网络等,家庭旅馆的接待条件、居住条件、自建房的装修等都有了改善,小道整洁干净,居民住房实施墙体盖面,木窗加注,形成了外部统一格局,但在社区内部和其他村里面还是原始的外貌。喂养的鸡鸭、猪等家禽数量减少,总体生活和居住条件比以前有所提高。

在文化方面,旅游发展对草坪乡未有明显的改变,草坪乡是名人白崇禧的祖先地,在草坪潜经村有回族文化的图案、回族回民小学、民俗博物馆、清真寺、老人协会等,偶尔看到有人穿着回族服饰。在政府规划下的回族村有基本的回族风貌,开展各种生态文化节,但长期与汉族人生活居住,少数民族语言消失,生活方式和习惯也类似于普通人了。

3.3 乡村社区发展所带来的旅游效应

旅游发展对社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改变了居民单一的生计方式,为社区增加了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生活水平和居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得到了改善,买卖更加便捷,打响了草坪乡作为旅游地的知名度,社区的治理、社会治安都有了规范的制度,整体效应来看居民对当地开展旅游发展持支持态度。另一方面,社区内部间居民贫富差距拉大,邻里关系虽没有恶化但也没有增进,物价上涨和环境污染,外来文化对当地思想、文化的冲击等。因此,社区调整、治理、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 生计发展脆弱性问题

4.1 种植业的不稳定性

草坪乡现主要以种植明橙和无核黄皮果为主,少部分水稻种植,由于种植品种老化,旅游开发占用了居民部分土地,种植面积逐渐变少等问题,居民的种植业生计策略受到影响。村民自己种植、嫁接、培植果树,整个农业过程具有季节性,收成不稳定,在果子成熟后居民可以自己贩卖,丰收季节出现滞销或者低价销售,也有人开车来收,但差价就是一两倍,居民收入大打折扣,种植业的销售路径不稳定,居民收入就没有保障。

4.2 旅游业的不成熟

景区开发之后,旅游人数出现了剧增到现在不断减少的业态,游客来都是游漓江、看瀑布,以游览自然风光为主,最多是一日游,旅游团的话来半天就走了,农家乐或者饭店的生意时好时坏,道路的开通大大减少了游客在草坪的住宿率,景区的观光旅游和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吃、购、住等方面不成体系,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展也没有形成规模游客来了留不住,旅游人数大幅度减少,社区居民们对景区旅游生计策略开始感到迷茫。另外,由于长时间的回汉杂居,文化资源缺乏,关于回族文化、民族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产品单一,留不住客人,以旅游业作为居民的主要生计还有待加强。

4.3 社区整体参与程度弱

政府规划下引资开发,居民参与积极性高,但不知如何去做,在参与过程中受到限制,沒有决策话语权,导致参与程度不强,饭店、农家乐都是居民自建房的开设,规划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卫生环境差,服务水平不高,公共设施、住宿条件陈旧,整体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了草坪乡的旅游质量。游客除了来观光旅游景点外,没有其他消费,导致居民的经济收入无法提高,外出打工就成了当地中青年的生计选择,觉得以外出打工来的钱更有延续性。

5 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

5.1 调整社区生计策略

草坪回族乡是属于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地,本身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应合理运用景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政企合作增加居民就业机会,调整人口整体结构,吸引中青年劳动力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就业,引导居民自主参与旅游服务业,维持地区的人口结构稳定性。政企科学和谐管理,调动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实现居民由农业+外出打工+旅游业的生计方式向农业兼旅游业的生计转型,使人力资本可以发挥于家乡。公司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加强交往和联系,构建个人组织和社区组织关系网,亲友之间多走动,社区居民不仅在公司里面工作,同时居民自身也是旅游的文化传播者和吸引者,政府政策指导,公司引入资金,协调三者关系和谐发展,提高居民社会资本,促进生计方式多样化。

5.2 提高对当地资本的利用率

对于乡村社区居民来说传统农业种植是赖以生存之道,景区开发导致居民土地流失,减少了居民生计的发展路径,土地征用应建立起居民生计补偿机制,平衡居民利益,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居民生计资本配置方式,剩余土地的利用就显得更加重要,种植甜柑橘、无核黄皮果、水稻等,提高自然资本的利用率。文化是社区共同信仰的纽带,社区文化是社区整体对外发展的精神支柱。回汉杂居严重影响了回族文化的独特性,人们只知道草坪乡的冠岩漓江,古东瀑布,并不了解广西唯一的回族乡聚集于此,回族文化建设迫在眉睫,以增加旅游地的旅游特色,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也是作为社区居民的生计来源的方式之一。

5.3 完善社区治理和产业一体化发展

旅游发展使居民生计多样化,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成为草坪乡留住客人的重要条件之一。组织培训学习,加强自建饭店的整体规划,改善住宿的环境卫生,激发居民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社区上下共同协调治理,提高物质资本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构建衣、住、食、游、购、娱、行等旅游要素一条联动产业链发展形式,保障居民的经济效益,维护社区安全。在社区建立社区组织或者合作社,计算居民生计总资本提供贷款等服务,助力居民自己创业,增强农民在旅游资源收益、分配、谈判等方面的话语权和能力,进一步积累金融资本,促进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提升,实现社区居民生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晓明,杨新军.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与社区可持续生计发展研究——以秦巴山区安康一区三县为例[J].人文地理,2018,33(02):147-153.

[2] 陈佳,张丽琼,杨新军,李钢.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J].地理研究,2017,36(09):1709-1724.

[3] 陈佳,杨新军,王子侨,张立新.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基于秦岭景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旅游学刊,2015,30(03):64-75.

[4] 孙九霞,刘相军.生计方式变迁对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环境的影响——以雨崩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3):78-85.

[5] 王瑾,张玉钧,石玲.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河北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王家寨社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4,34(09):2388-2400.

[6] 王新歌,席建超,陈田.社区居民生计模式变迁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协调研究——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7,32(03):107-116.

【通联编辑:张薇】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