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爷

2019-09-10 07:22冯连才
百花园 2019年10期
关键词:剃光头剃头活儿

冯连才

街上的大人和孩子,熟悉的和陌生的都称他为“酒爷”。时间一长他的真实姓名都让人们忘记了。实际他是个剃头匠,真名叫王全,就住在我家西边一里多地的下坡村。

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挑着铜脸盆和炭火,一头挑着板凳。街上的人没有不认识他的。

摊子支起来,他不叫不喊,往板凳上一坐,掏出那个油腻的旱烟袋荷包,往那个铜烟袋锅里撮了一袋旱烟,按实,用火柴点着吸起来,等着第一个顾客来临。他立的规矩是,第一个来的不收费。同时要求自己每天要理66个人(因为他相信66大顺),少一个不收摊儿,多一个不做。他从不走街串巷,在街上坐等活儿就够。他老幼不欺,从不糊弄和敷衍。不做广告,没有招牌。有钱的就给,没带钱的可以赊账。一袋烟工夫,“活儿”准自动上门来。他讲吃不讲穿,喝酒必就菜,起码得有花生米、酱牛肉等,混得一肚子好杂碎。别看他穿得邋遢,人们都不嫌弃,因为他手艺超群,在杨镇街上是一绝。推子和刀子在他手里摆弄得滴溜溜转,说剃头给你头剃得锃光瓦亮,三五天也摸不着头发楂子。那剃头刀子磨得就像是拉空气一下也得有个大口子出血。剃光头的人将头扎在他的铜盆里用热水洗净,将肥皂沫涂满头发,稍待片刻,他将剃头刀在鐾皮上鐾几下,就开始在顾客头上从前往后“唰,唰唰”地剃下去。其动作之敏捷就像合上眼睛干活儿也能八九不离十。他将剃下的头发和肥皂沫一起甩在地上,再剃第二刀。直到顾客头上发光发亮,他用湿毛巾把人家脑袋擦干净,把胡须和耳毛刮干净,才算完成。

他醉过,但没有摔过。

我小时候推头都找他。剃也舒服,推也舒服。他把理发当作一门真正的手艺。他的眼睛里始终是朴实而严肃的眼神。他的职业就是理发,他很贫穷。除了喝酒解闷儿,他没有其他嗜好。那时叫推头或剃头,都有讲究。推头的多是分头,年轻人和学生居多,而剃头的是光頭,多是农民或老年人。他的拿手戏就是剃光头。这是他学手艺时,得到的一手绝技。那时是用冬瓜练手,师傅要他剃冬瓜毛,不许碰破一点儿冬瓜皮,为这他没有少挨师傅的训斥和敲打。

他一辈子未婚,一人吃饱了一家子不饿。什么猫了狗了都没有,里外除了影子形影不离,就是剃头挑子。剃头挣俩钱,在街上喝得烂醉。我见他收活儿后担着剃头挑子左右摇晃,从我家房后老爷庙胡同往西穿过时那种状态,让我不明所以。

回家的路上,他走到水簸箕上,歪歪斜斜地挑着剃头挑子,扁担在他肩上颤悠悠的也滑不下来,像现代人跳街舞。我们小孩子都躲得远远地发笑,用奇怪的眼神盯着看他。

他从早到晚在街上给别人理发,从来不给自己留吃饭时间,为凑“66大顺”经常饥肠辘辘,把酒当饭吃,家里不生火。虽然给别人理得一头好发,简直不知道他怎么活过来的。

后来,他的生意大不如前了,一年比一年清淡,因为留分头的人多了,剃光头的人少了。哪怕头上只有几根头发,也要“地方支持中央”式地留下,一刮风就像稻草一样东倒西歪,却不肯剃光头了。况且,自从有人发明了电推子,他的生意就难做了。手艺无用场,他心里不是滋味,用酒浇愁。当生活步步进逼得他改行时,他也理解了生活是不讲理的,没有公平合理可言。他也没有等到命运改变的那一天。

后来,再也没见到酒爷摆出的理发摊儿出现在街上,也不知道他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后来,听说他默默地走了,那副剃头挑子,在他居住的空荡荡的院子里落满了灰尘。

[责任编辑 王彦艳]

猜你喜欢
剃光头剃头活儿
剃头店
天热别给孩子剃光头
马剃头
这些家务活儿,你应该学会做哦!
生活
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剃头佬儿
不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