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事迹文本的特点探究及翻译策略

2019-09-10 07:22张玉李明星袁曦高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事迹历史性真实性

张玉 李明星 袁曦 高璐

1项目背景及其研究目的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后辈前行的强大力量。英雄用英勇无畏的浩然正气,凝聚起引领人民奋进。英雄前辈的铁骨精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忘历史、砥砺奋进的民族精神。笔者与团队建立微信公众号,整理汇编30则抗战时期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并进行翻译。基于以上项目背景,本文从抗日英雄事迹的文本出发结合具体的实践,探讨此类文本的特点,并对对此类文本的翻译原则简要探究,以期对其他译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2文本的特点

2.1历史性

历史性就是它的时间性,即它所存在的时间。抗日英雄事迹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1931年—1945年所发生的,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奋起反抗,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而他们身上的英雄精神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反是历久弥新。“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无数革命先辈、仁人志士锤炼出的英雄精神彰显了华夏儿女共有的意志品质和精神状态,它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笔者是在充分尊重历史性的基础上进行文本与翻译研究。最大程度还原抗日过程,使读者能更强烈的感受到英雄精神。

2.2真实性

历史材料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有证据能证明其真实存在过,30则英雄先进事迹均有证可考,所有研究对象及其事迹参考材料皆源自国家官方网站、历史书籍、认可度较高的文献等。英雄人物的选择,以“中国抗日英雄纪念馆官网”为主要参考来源,确保其绝对的真实性。在汇编整理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尊重人物的具体真实事件,避免笼统性,项目所汇编的英雄事迹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强调该英雄人物的独特性格或品势,给读者最强烈的感受。例如,“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稿中,主要突出彭德怀在百团大战中所做出的贡献;又如,“神龙济事何处有,元戎名垂青史间”一稿中,再现了贺龙何以被称为“神龙”的主要事迹。

2.3大量“中国特色”词汇

此类文本具有特殊性,因描述中国故事,其中会出现大量的“中国特色”词汇,如:“司令员”“新四军”“元帅”“第120师师长”“团长”“伪军”等等。由于历史文化的较大差异,许多“中国特色”词匯在西方语言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表达,这些词汇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对译者而言亦是具有巨大的挑战,在翻译时既要尽量保留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又要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3抗日英雄事迹类文本的翻译策略

3.1专业词汇

抗日英雄事迹文本翻译中涉及较多专业词汇,其中包括已有的且权威性较高的翻译,亦有需根据具体资料自行翻译。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译为“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中央军委”便译为“The Finance and Economic Commission”,由于这类词汇已被进行过大量翻译,且有较为权威的译法,因此译者对这类词汇直接进行专有名词译法引用。而针对另一类未被进行翻译的词汇,译者便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进行偏直译的译法。如“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译为“The Commander of the 120th Division of the Eight Route Army”,“第一路军”译为“the First Route Army”, 就几路军统一使用“Rout Army”,使译文更为简洁明了,便于理解。

3.2被动句

中文注重意合,多采用主动句,而于英语注重形合,在表达中更为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因此多用被动语态。在抗日英雄事迹的翻译中,为贴合这一用语习惯,译者在译文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在中英文中进行主动与被动的句式转换,有利于不同语言读者进行阅读且更易于理解。

例1:她在兼任铁道北区委书记时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农民自卫队,后来这支农民自卫队改编为地方游击连:she organized a peasant self-defense force of more than 20 people to protect loc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masses, which was adapted into a local guerrilla later.

例2:1942年2月12日,他在率部对敌人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誓死不降:

Being seriously injured and captured by the enemy, Zhao Shangzhi was determined to die rather than surrender on the 12rd February, 1942.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被动句的使用使句子更具变换性,且译文更为自然、流畅。

4结语

本文根据翻译实践,总结出抗日英雄事迹文本具有历史性和真实性两大特点。历史性要求文本发生在特定的时间段,即1931年—1945年,在这一时期的抗日战士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极大的激励的当时的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真实性则要求译者翻译的抗日英雄事迹文本有史有据,有根可寻,因此所有研究对象及其事迹参考材料皆源自国家官方网站、历史书籍、认可度较高的文献等。在这两大特点的基础之上,本文又将翻译过程中总结的抗日英雄事迹类文本的翻译策略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如文本当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词汇应多参考权威或约定俗成的翻译;中文重意合,多采用主动句,英文重形合,更注重句法形式和表达结构。

本文受国创项目“抗日英雄事迹的外宣翻译为载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项目资助 (201810616008)

指导老师:邹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事迹历史性真实性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与时俱进
蒲松龄与喻成龙交往考辨
柳下惠事迹考述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