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简爱》与《我的光辉生涯》异曲同工之妙*

2019-02-17 15:16邱世凤杨儒平刘天伟
关键词:简爱迈尔斯夏洛蒂

邱世凤 杨儒平 刘天伟

(1.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2.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西藏 拉萨 850000)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出生在霍沃斯——英格兰北部一座小山边的一个穷村子。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是当地的乡村牧师,母亲玛利亚·布兰威尔在夏洛蒂五岁时去世,留下六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其后由其姐姐伊丽莎白帮助抚养。1824年,夏洛蒂和她的三个姐妹——玛利亚、伊丽莎白和艾米丽被送到考恩桥寄宿学校读书。考恩桥学校是一所专为牧师的儿女开办的学校。学校生活条件恶劣、教规严厉,期间她的两个姐姐先后被突发的肺结核夺去了生命。夏绿蒂和艾米丽被父亲接回家中,由姨妈照料、教育。夏洛蒂15岁时去了英格兰的罗黑德学校,并于1835年成为该校教师。几年后,她改做私人家庭教师,1839年受雇于一个有钱人家教这家人的孩子。这份工作使夏洛蒂苦不堪言,她曾说:“当女家庭教师的生活太可怕了,爸爸!一个家庭教师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朋友,没有说话的人。如果对孩子发脾气,他们就会立刻跑到自己母亲那里去。我不可能一辈子都干这个!”[1](P39)所以她只干了很短的时间就放弃了。夏洛蒂决定和艾米丽一起开办一所自己的学校。帕特里克·勃朗特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便为女儿们联系到了比利时布鲁塞尔埃热先生的学校,于1842年送她们去那里学习。夏洛蒂后来成为埃热先生学校的教师。当发现短期内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夏洛蒂又重操旧业当家庭教师。这次虽然换了一家,但同样让她伤心失望。

夏洛蒂和姐妹们开办学校的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不过她们的写作天分渐渐展露出来。夏洛蒂·勃朗特曾用男性化的笔名柯勒·贝尔和她的两个妹妹合出了一本诗集,但并未引起公众的注意,只卖出了两本;她的第一部小说《教授》也屡被退回,在她有生之年一直未能出版。她并不气馁, 继续沿用同样的笔名写小说,终于在1847年出版了《简爱》。“该书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对性别和社会等级的偏见,成为该时期文学批评和商业运作上都获得巨大成功的小说之一。”[2](P5)书中主要人物——简是个心地善良、意志坚强、为人正直的女孩。为了追求自由,保持女性的独立与自主,她不得不与压迫、不平等和磨难进行抗争。

迈尔斯·弗兰克林(1879-1954),原名斯特拉·迈尔斯·弗兰克林,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牧场主家庭,在群山环抱、几乎与世隔绝的丛林地区度过了童年时代。她十六岁开始创作,1901年因《我的光辉生涯》而声名鹊起,这部作品为澳大利亚小说开辟了一块新天地。小说出版后,却因亲友把书中人物对号入座,招来诸多指责。因为他们把自己和小说中的人物一一对号入座,认为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损害,因而非常愤怒。而另一些人又抱怨自己被故意排除在外,错失了出名的良机。她愤然从书店取回小说,于1904年离家去悉尼和墨尔本生活,先后当过护士和女佣。与当时的文学巨匠约瑟夫·弗非、罗曼·林赛和亨利·劳森等建立了文学联系后,开始从事自由记者职业,并以笔名“老单身汉”和“在家出生的奴隶”为《每日电报》和《悉尼早晨先驱报》撰稿。在与女权运动领袖罗思·斯科特和维达·戈尔茨坦建立友谊后开始从事澳大利亚早期的女权主义事业。1906年移居美国芝加哥,先后任“全国妇女工会联盟”的财务秘书和《生活与劳动》杂志编辑,并为其写文章。在此期间,她还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包括小说、戏剧和短篇故事等,但是都未能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迈尔斯·弗兰克林离开芝加哥奔赴英国,在苏格兰妇女医院和军队服务。1932年底,迈尔斯·弗兰克林返回澳大利亚定居,从事专业写作,直至1954年去世。1979年《我的光辉生涯》被改编成电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人们对她的熟知由此开始。

迈尔斯·弗兰克林是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作家的代表,她的作品表现了澳大利亚的本土特色,客观忠实地描绘了首批牧场主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迈尔斯·弗兰克林一生共写过十七部著作,其中十二部为小说。影响最大、文学价值最高的是她1901年第一次出版的《我的光辉生涯》。小说描写了一个独立自主、富有反抗精神和强烈求知欲望的年轻姑娘西比拉。作者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明显的女权主义倾向。该小说问世后在澳大利亚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好评如潮。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亨利·劳森称赞它最真实地反映了澳大利亚的现实。大名鼎鼎的《公报》杂志主编A·G·斯蒂芬斯更是把它誉为“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

夏洛蒂和迈尔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但她们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第一,两人的身世一样:出生贫寒,从小生活在缺乏与外界沟通的闭塞之地。第二,爱好一样:两人都十分喜爱文学。夏洛蒂天资聪颖,无师自通。埃热先生的热情帮助更使她如虎添翼。这位布鲁塞尔教授不仅教她写作技巧,还给予她极大的鼓励,夏洛蒂从中受益匪浅。迈尔斯则得益于她的家庭教师——一位爱丁堡大学的毕业生。是她培养了迈尔斯对文学的兴趣,并为她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两人都以男性化的笔名出版作品。夏洛蒂用柯勒·贝尔这个笔名出版诗集和小说,因为“人们愚蠢,谁也不相信女人能写出好书,所以就用男人的名字代替”[1](P69)。迈尔斯原来的名字是斯特拉·迈尔斯·弗兰克林,她用迈尔斯·弗兰克林这个名字出版自己的作品,就是希望别人把她当作男性。迈尔斯还用布伦特彬彬这个男性笔名出版了多部作品。两位女性之所以这样做,是迫于当时文学批评界的双重标准:“男性被看作是天才作家,而同样出色的女性则会遭到蔑视。”[3](P149)夏洛蒂和迈尔斯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她们被当作是男作家的话,那么她们的作品更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可。正如迈尔斯·弗兰克林的朋友——作家兼评论家——马乔里·巴纳德所说:“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如果一本书是男人写的,或是以男人的名义出版,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大些。”[4](P30)两位女作者的苦衷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的文坛中受到歧视的现象,反映了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第四,她们都是女权主义者。夏洛蒂在《简爱》中借简的语言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虚伪的宗教、严格的社会等级和严重的性别歧视,被有些评论家称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锋。迈尔斯的女权主义色彩在西比拉身上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她的传记作家吉尔·罗伊评论她是“一个集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和民族主义于一身的澳大利亚女作家”[4](P47)。

除了作者,小说本身也有很多共同之处。首先,这两部小说都被评论家认为是自传体小说。《我的光辉生涯》中的女主人公西比拉和作者迈尔斯有着同样的身世:出生在终日艰辛劳作、忙于养家糊口的牧场主家庭,没有受到过强烈的文学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她们的童年时代都是在单调乏味的丛林环境中度过。迈尔斯·弗兰克林在《我的光辉生涯》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我要写上几笔,告诉你们这故事全是关于我自己的事——因为我写本书没有其他目的。我并不因为书中表现了自我而感到歉意。”[5](P1)《简爱》中的自传成分更是随处可见。女主角简的遭遇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夏洛蒂本人的经历。从外貌来看,简和夏洛蒂都个子矮小、长相平平。简在罗伍德学校的朋友海伦·彭斯死于肺结核的情节取材于她的两个姐姐在考恩桥上学期间死于同一种疾病的悲剧;罗伍德学校的校长脖洛克黑斯特先生的伪善丝毫不亚于考恩桥学校的牧师卡鲁斯;而陷入酗酒和赌博不能自拔而最终自杀身亡的约翰·里德的原型很可能是临终前几年沉溺于鸦片和酒精的夏洛蒂的弟弟布兰威尔。像夏洛蒂一样,简也在罗伍德学校教过两年书并最终在桑菲尔德庄园找到了一份家庭女教师的工作。简与庄园主罗切斯特先生的情感故事部分取材于夏洛蒂在布鲁塞尔当家庭教师时与埃热教授的感情纠葛。其次,两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体裁都具有教育小说的特点。“教育小说源于17世纪德国的一个小说流派,到18世纪中期,该写作风格已在英国确立了地位。典型的教育小说通过详细记述主人公生活的几个阶段来描述他(她)的成长和发展,着眼点放在主人公的情感和经历怎样影响他(她)从童年到成年的过程。”[2](P113)两部小说都可分为五个清晰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都与同一个特定的地方有关。《我的光辉生涯》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西比拉快乐童年时代的勃拉格勃朗和宾宾,第二个阶段是西比拉上学求知的波索姆谷,第三个阶段是她青年时期追求艺术的卡特加,第四个阶段是她迫于生计做家庭女教师的巴尼山隘,第五个阶段是她最后的归宿波索姆谷。《简爱》的五个发展阶段为:简少儿时期的盖茨黑德,读书时期的罗伍德学校,当家庭教师时期的桑菲尔德,在里弗斯家时期的莫顿和沼屋,以及与罗切斯特终成眷属的芬丁。西比拉和简经历了种种变故后变得更加成熟和稳健,矢志不渝地走着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虽然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和成长的国度不同,但她们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从出生来讲,两人都出生寒微。《简·爱》中的主要人物简从小父母双亡,由舅妈抚养。简在舅妈家遭到冷酷无情的对待,受尽了表兄妹的欺侮和凌辱,不得不与各种磨难进行抗争。《我的光辉生涯》中的女主角西比拉虽然出生在牧场主家庭,不过父亲很快破产,西比拉不得不起早贪黑,艰辛劳作。从外貌上看,两人都个头矮小、长相平凡,因此对漂亮的女人既羡慕又嫉妒,而在英俊的男人面前又自卑不已。两个女孩欠佳的容貌决定了她们追求爱情的道路会更加崎岖坎坷。在性格方面,简诚实、正直,从小就懂得自尊、自爱;她在作任何事之前都深思熟虑,一旦决定便果断行事,绝不拖泥带水。西比拉生性敏感,善于辞令。她聪明自信,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是一个抱负远大、富于反抗精神、渴望“光辉前程”的丛林女孩。在爱情婚姻方面,尽管态度和结局不一样,但经历却颇为相似,甚至两人的追求者都如同一人。罗切斯特和比切姆都是富甲一方的潇洒绅士,为人善良热情,非常具有吸引力,属于典型的“万人迷”。不过简和西比拉追求的并不是他们的外表和财产,而是真挚的爱情和平等的婚姻。她们都是在心爱的人一无所有时才投进爱人的怀抱。简是在罗切斯特的庄园被毁、身体残疾的情况下才和他真正结合在一起。同样,西比拉也是在比切姆一无所有、不得不背井离乡之时才接受他的求婚。简和西比拉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对她们所生活的社会阶级歧视的挑战。这种挑战透彻地体现在简对罗切斯特的责问中:“你以为我贫穷、低贱、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感情吗?你想错了!我和你一样有灵魂有感情!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对我难舍难分,就像我现在对你难舍难分一样。”[6](P277)

在成长过程中,简和西比拉都遇到了三个威胁到她们自主性的男人。第一个威胁到简的人是罗伍德学校的校长脖洛克黑斯特先生。脖洛克黑斯特先生既冷酷虚伪,又虐待成性。他在对学生们进行艰苦清平说教的同时,却挪用学校的资金让一家人过着奢侈的生活。他在学校里当众侮辱简,试图去掉简身上的傲气。面对羞辱和不公正待遇,简没有逆来顺受,而是奋起反抗,痛斥脖洛克黑斯特浅薄的虔诚表演。爱德华·罗切斯特是简真正在乎的人,他对简关爱有加,对她的才华赞赏不已。简在桑菲尔德庄园找到了归属感,在罗切斯特身上找到了一直渴望的爱情。担心和他结婚会妨碍自己的自主,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低下会让自己陷入从属的地位,加上庄园里的“神秘”气氛,简对与罗切斯特的婚姻一直顾虑重重。伯莎的出现让简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必须离开罗切斯特,否则就会失去自尊和对自己命运的掌控。简在逃离桑菲尔德庄园后被里弗斯兄妹收留。圣·约翰·里弗斯是名牧师,对自己的事业野心勃勃。他虽然不像脖洛克黑斯特那样虚伪,但他的恪守清规、孤情寡欲以及极强的支配欲使他同样具有潜在的威胁性。简不爱圣·约翰,他那极具说服力的道德观差点迫使简违背自己的情感嫁给他。简再三思虑,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又一次逃离了失去自由和迷失自我的威胁。脖洛克黑斯特校长、爱德华·罗切斯特和圣·约翰·里弗斯代表了家长式的统治势力,“他们持有歧视女性的观点,或多或少看不起女人,每个人都想让简处于服从的地位,不让她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感情。在追求独立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简必须逃离脖洛克黑斯特,拒绝圣·约翰·里弗斯,然后以平等的身份回到爱德华·罗切斯特身边。”[2](P61)

西比拉遇到的第一个威胁到她的自主性的男人是她外婆家的牧羊工弗兰克·霍登。此人先是对相貌平平的西比拉感到失望,后来又被她的机敏活泼所吸引,于是向她求婚。外婆认为霍登身体健康、品质好、家境也不错,是外甥女婿的适当人选。西比拉却讨厌霍登,认为他放荡不羁、傲慢无礼,成天胡言乱语,幼稚滑稽。他的求婚更是荒唐可笑,西比拉对霍登的粗鲁行为十分厌恶并重拳回击。埃弗雷德·格雷是西比拉遇到的第二个威胁到她自主性的男人。与霍登截然不同的是,格雷出身名门,不仅长相英俊,而且机智幽默。西比拉的能言善辩和与众不同也深深吸引着格雷,他甚至想带她去悉尼发展。两人爱好相似,经常一起谈论文学、音乐和艺术,在一起时彼此都感到愉快。然而,在西比拉心中,格雷的世界遥不可及。他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但她不想被格雷“征服”和他结婚,于是冷漠地拒绝了格雷的“殷勤”。哈罗德·比切姆是三个男人中西比拉最喜欢的一个。他身材高大,性格恬静,富有而显赫。“他的风度和他的财富,有意无意地使女人的心成为他的俘虏。”[5](P113)西比拉十分倾慕比切姆的多才多艺,他那训练有素的男高音让西比拉深深陶醉,不能自拔。和比切姆在一起,西比拉幸福温暖、快乐无比,感到世界充满了乐、善、美,幸运之神在向她微笑!哈罗德·比切姆不爱言谈,但他对西比拉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关爱表明他喜欢西比拉,看到别的男人霸住西比拉不放,他就会发疯。同样,西比拉也真心喜欢比切姆,嫉妒他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但一想到自己平庸的相貌和一贫如洗的家庭,西比拉便感到十分自卑,加上比切姆高傲无比、意志坚定,难以对付,所以西比拉最终没有答应比切姆的求婚。西比拉讨厌别人以为她是为了比切姆的财产而嫁给他,害怕结婚后会失去自我,因为对不听话的人,哈罗德有一句厉害的口头禅:“要么立刻服从,要么卷铺盖走人。”[5](P143)

《简爱》和《我的光辉生涯》描写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南北半球两个不同的国度,时间也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但贯穿全书的主题却是一样的:社会等级、两性等级关系和爱情与自主。简和西比拉都是坚决主张男女平等和社会地位平等的女性。她们不为传统婚姻观念所束缚,鄙弃世人对金钱和社会地位的膜拜,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庸。为了获得平等的婚姻,过上幸福的生活,她们经历了种种磨难;在追求独立、自主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威胁,但她们都做到了自尊、自爱,所以每次都成功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不失做人的尊严和品德。简和西比拉精神上的独立,象征着她们对当时婚姻制度的抗争,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以来令人窒息的社会观念,抨击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和穷人的歧视行为。西比拉和简的故事告诉我们:女性如果要取得独立,追求幸福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依靠自己不断地奋争。

猜你喜欢
简爱迈尔斯夏洛蒂
借钱不可尽力
房间里的自言自语
迈尔斯的笑容
小猪与熊
女性主义批评之《简?爱》译文比析
浅析《简爱》中的女权主义
正名之战
久久地等待
借钱不可尽力
助人别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