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画创作之感

2019-01-29 02:39李东兴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陶瓷画家

李东兴

仕女画是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人物画,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描绘的对象主要是贤德善良的女性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到了唐代,出现了展现当时上层妇女闲逸生活的纪实画,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五代、宋、元时期出现展现平民生活的纪实画,平民女子也出现在了画家的笔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明、清时期,画家们乐于从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提炼仕女形象,如明代仇英的《列女图》,清代费丹旭的《仕女册》。近、当代画家则画了许多具有时代风貌的展示女性融入社会之后参与社会活动的各种形象,如“五四运动”中的新女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巾帼英雄,工作在新中国各个领域的职业女性。

《迎 春》

女性,从古至今都是画家的一个关注点,只是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有所不同罢了。

我喜欢画古装女性,创作素材多取自古典文学、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精典戏剧,因此我勤奋地师法前辈大师的绘画技法、揣摩他们的取材技巧,努力攻读各类书籍,从中汲取营养。我在研读前辈的画论和画作中,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悟得画古装人物有两个要点:一是要懂历史文化,一是要画得传神。

先说说为什么要懂历史文化。

我在研读张彦远(唐代)的《历代名画记》时,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若论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于详审。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阎令公(阎立本)画昭君,已着帏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帏帽兴于国朝(唐)。举凡此例,亦画之一病也。且如幅巾传于汉魏,幂离起自齐、隋,幞头始于周朝,巾子创于武德(北朝北周武帝)。胡服靴衫,岂可辄施于古象?衣冠组绶,不宜长用于今人。芒屩非塞北所宜,牛车非岭南所有。说辩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指事绘形,可验时代。”这段文字给我的启示是——画人物要尊重时代背景,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读书习惯,特别是养成创作前根据创作需要,认真查阅相关史料的习惯,一定要使人物的造型与之相吻合,绝不主观臆造。

2、养成研读古画的习惯,因为古人画古人犹如今人画今人,其人物的着装、生活用具、生活环境、活动形式的描绘都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可供我们参考。

3、多看正史剧,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电视剧,剧中的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人物服饰都是经过创作人员对历史考证之后呈现出来的,是我们的活教材。

4、人物画当尊时代,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不可避免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画人物,必须反映人物的时代特征,我们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李东兴,河北省注册陶艺师,1971年生,唐山市人。大专,自幼随父学艺,陶瓷世家,父亲,李景海,著名陶瓷艺术家、省大师、终身成就获奖得者。早年在校先后由陈壮、张平安二位老师教授美术基础课,在素描、色彩、写生及绘画理论打下基础,在父亲引导下,学习国画人物,尤以仕女画擅长,后又拜孙立生、冯霖章二位艺术大师继续深造,受益匪浅。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陶瓷行业,从经商陶瓷到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20余年的艺术探索中,逐渐形成人物造型准确、设色淡雅、形象秀美、生动的独特画风,在近年多次评比中屡获嘉奖,近两年,探索人物与泼彩相结合的画风,追求真善美的艺术风格,颇受业界专家的赞许与肯定,为唐山陶瓷艺术作出了贡献。

2007年在上海民族艺术博览会骨质瓷双面画《红木雕花插屏·清音秋韵》获银奖;

2011年20寸座盘《秋韵》在首届唐山市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评审中获得二等奖;

2011年在首届唐山市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评审活动中,被评为唐山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陶瓷艺术大师;

2013年《夜宴图》在“唐山金融中心之光”第十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名家名作展评比中获银奖;

2014年《月上柳梢头》在“长城国家公园杯”河北省艺术陶瓷暨包装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

2014年《月上柳梢头》作品被“长城国家公园”收藏。

再说说如何才能画得传神(这只是我个人的创作体会,肤浅之见请同行指正):

第一,以形写神。这一点我想以前辈的画论来论述:

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譬如画人,耳目口鼻须眉一一俱肖,则神气自出,未有形缺而神全者也。”

清代画家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然所以为神之故,则又不离乎形。耳目口鼻自是形之大要,至于骨骼起伏高下,皱纹多寡隐现,一一不谬,则形得而神自来矣。”

以形写神之外还要注重“写心”。南宋陈郁说:“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否则君亍小人,貌同心异,贵贱忠恶,奚自而别?”那怎么写心呢?我的个人体会是:抓住人物的瞬间动态,以姿势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南宋文人陈造在《江湖长翁集》中说:“使人伟衣冠,肃瞻眂,巍坐屏息,仰而视,俯而起草,毫发不差,若镜中取影,未必不木偶也。著眼于颠沛、造次、应对、进退、颦頞、适悦、舒急、倨敬之顷,熟视而默识,一得佳思,急运笔墨,兔起鹘落,则气正神完矣。”元代画家王铎在《写像秘诀》中说:“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现,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近代俗工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之道,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因是万无一得,此又何足怪哉?吁吾不可奈何矣!”

《黛玉葬花》

因此,“写心”是我们在画里让人物能传神的第二个要点。

让人物能传神的第三个要点是“肖品”。清代画家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说:“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

我对“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这句话的理解是:将欲描绘的人物放进其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个事件,那个时间点。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品格秉性,以及其在那个节点的内心活动和情态。我们来看郑绩对《磻溪垂钓图》的评论:“尝见《磻溪垂钓图》写一老渔翁,面目手足,簑笠钓竿,无一非渔者所为,其衣褶树石颇有笔意,惜其但能写老渔不能写肖子牙之为渔。盖子牙抱负王佐之才,于时未遇,隐钓磻溪,非泛泛渔翁可比。即戴笠持竿,仍不失为宰辅器宇也,岂肖写渔翁便肖子牙耶?推之写买臣负薪,张良进履,写武侯如见韬略,写太白则显有风流,陶彭泽傲骨清风,白乐天醉吟洒脱,皆寓此意。倘不明此意,纵炼成铁铸之笔力,描出生活之神情,究竟与斗牛匠无异耳。”

“肖品”,若画古人,则须研读历史,若画今人,则须深入现实生活。

因为我的古装仕女,皆取材于古典文学、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精典戏剧,所以我作画从不随意动笔,我要将这些原材料读懂读透深入其中之后,才会下笔。比如我取材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的瓷板画《月上柳梢头》。当我读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并被其感动,决定以词中内容为角本创作瓷画的时候,没有匆忙下笔,而是一直在心里反反复复地体味词中的意境和人物的心里活动,直到我被感动得也泪湿衣衫,禁不住要把内心情绪宣泄出来的时候,我才开始动笔,绘画的过程中仿佛不是画词里的人,而是在画自己,一泄而畅,一挥而就。我——成功了。我将自己,将词中的人物情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在2014年“‘长城国家公园杯’河北省艺术陶瓷暨包装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我走进了词里,走进了那个环境,成了词中的人物,并让词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走进了画里。

《秋 韵》

猜你喜欢
陶瓷画家
漂亮的陶瓷彩绘
优秀小画家
奇怪的小画家
金意陶陶瓷
酷炫小画家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