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里的“建筑师”

2018-12-19 11:22蒋卓衡
中学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蚕蛾蓑衣建筑师

蒋卓衡

在长时间的进化和繁衍中,昆虫发展了一系列生存策略来保障自身群体的延续,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建造各种建筑来保护自身不受攻击。由于昆虫种类繁多,生存环境多样化,这些建筑的款式也花样百出,差异极大。让我们来看看昆虫中那些具有惊人天分和创造力的“建筑师”的作品。

卷叶象甲 在一些果树上有时会看到一些叶子呈现规则的卷筒形状,同时有着被咬噬的痕迹,这便是卷叶象甲的建筑作品。卷葉象甲是一类小型甲虫,隶属于鞘翅目、卷叶象甲科,其中很多种类都是果园和林木的害虫,而它危害植物所用的恰恰就是其建筑本领。卷叶象甲的成虫其实并不在叶片里生活,而是在杂草、石块缝隙或者土表层越冬,到了夏季才开始活跃。在找到了适当的植物之后,卷叶象甲就开始了它们的建筑工作:首先上树找到比较合适的叶片,将叶柄咬伤使得叶片枯萎,然后多足并用将叶片一层层卷起来,每卷一层就在当中产卵,每一层卷叶的接合处用唾液加固,最终成型的卷叶就是比较规则的筒形。卷叶中的卵孵化之后,幼虫就在里面开吃,当叶子被吃得差不多以至于完全枯萎落地时,幼虫也在其中成熟化蛹,之后羽化为成虫,开始下一轮建筑。

蓑蛾 鳞翅目昆虫中也有非常多的成员喜欢用叶片等来建造居室,蓑蛾就是其中最有名气的一类。蓑蛾科的成虫两性差异十分巨大:雄性蓑蛾和大多数蛾子一样具有两对发达的翅膀和一对细长的触角;雌性蓑蛾终生把自己裹在幼虫时期就做好的“蓑衣”中,没有翅膀,甚至连足都没有发育。而这里说到的“蓑衣”,就是蓑蛾科这一名称的由来。

蓑蛾的幼虫和别的蛾子一样是毛虫状态,不同之处在于蓑蛾的幼虫一孵化就开始给自己制作蓑衣,每一只幼虫都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合身蓑衣。随着幼虫的成长,它的蓑衣也逐渐加长加厚,并且逐渐被添上合适的材料,例如草棍、叶片等。

全世界已知的蓑蛾约1300多种,种类不同,环境不同,其蓑衣的形状和大小也有所不同,例如用枯叶搭建的简易帐篷型、用小木棒搭建的金字塔型或者是草棍碎屑累加的铁塔型。每种甚至每一只蓑蛾幼虫的蓑衣都是不一样的,每个款式都是限量版,颇有趣味。雄性蓑蛾仅在幼虫时期躲在蓑衣中活动,雌性蓑蛾几乎一生都背着蓑衣前行,觅食的时候只需把头部和胸部伸出来,一遇到危险就立刻缩回去。蓑蛾幼虫老熟之后,就吐丝将蓑衣固定在植物上然后在内部化蛹。雄虫羽化后长出翅膀,飞离蓑衣,寻找依旧被裹在蓑衣内的雌虫进行交配。

大蚕蛾 除了蓑蛾之外,很多大蚕蛾的幼虫在化蛹时也会建造各种各样的茧来保护自己。大蚕蛾科大多数种类的成虫口器退化不再取食,成虫飞行、交配所需的能量主要靠幼虫时期积累,所以大蚕蛾的幼虫看起来比较肥大。当幼虫进食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化蛹,同时在蛹周围建造一个坚硬的外壳来保护自己,那就是茧。银杏大蚕蛾是中国分布较广、较为常见的一种大蚕蛾,它的幼虫通体黑褐色,还长满了白色长毛,乍看之下比较令人惊悚。它的茧是一个镂空的椭球形笼子,外面还会再包一层枯叶和树枝,远远看去不易被发现。成虫羽化之后飞走交配,茧就留在树枝上。把茧摘下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精致的小笼子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外观细节上,都堪称精致的艺术品。

石蛾 水中生活的昆虫也有不少是建筑高手,石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石蛾属昆虫纲毛翅目,成虫通称为石蛾,幼虫也叫石蚕。石蛾的幼虫主要生活在湖泊和溪流中,它们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会利用各种材料给自己建造精致的“住房”。石蛾的幼虫使用自身分泌的黏液,采用在水底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如小石块、沙粒、贝壳、植物的茎片等来建造自己的“住房”。每一只石蛾幼虫建造的“住房”都是独一无二的精美工艺品。由于是冷水栖的昆虫,石蛾的幼虫要在水中生活非常长的时间之后才能羽化为成虫,所以对它们来说,坚固稳定的结构是“住房”的前提条件,这些“住房”一般都会被设计成类似芦苇管的形状。由于石蛾幼虫这种颇具趣味性的习性,从20世纪末开始便出现了一种新的时尚潮流:在玻璃水族箱的底部随意铺一些五彩鹅卵石、珍珠甚至金箔等装饰品,再在水族箱内饲养石蛾幼虫,它们就会用这些贵重材料建造“住房”,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珠宝首饰。

昆虫是一个庞大的生物类群,其中优秀的“建筑师”远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能够多关注一下,说不定会发现更多独一无二的昆虫建筑作品呢。

猜你喜欢
蚕蛾蓑衣建筑师
夜晚的“舞者”
——大蚕蛾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探究绿尾大蚕蛾与宁波尾大蚕蛾的分类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蓑衣龙树之歌
乌桕大蚕蛾的生物习性之初探
当建筑师
两个名字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