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光影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的运用

2018-10-19 08:22吕红霞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光线形式博物馆

吕红霞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一、概述阿尔瓦罗·西扎建筑中光的表现

1992年,一名来自葡萄牙的建筑师拿到了“建筑界的最高虚荣”—普利兹克奖。安藤忠雄曾说过:“光照到物体表面,勾勒出它们的轮廓;在物体的背后聚集阴影,给予它们以深度。沿着光明与黑暗的界限,物体被清晰地表现出来,获得自身的形式,显现相互之间的关系,处于无限的联系之中。”①而西扎在他60几年来的设计中,赋予建筑的不仅仅是建筑独特的造型,更是一种对建筑精神的感知与升华,正如普利兹克奖的评语所说:“他的形式来自于光的雕刻,伪装出了诚实的简洁性。”②这段评语恰巧表达出西扎建筑通过光的渲染,表现出建筑自身的外表具有一种简洁性。

光既是生活中的实体、也是一种建筑材料,建筑内涵的升华多半源于设计师对光的感知。换句话说光成就了建筑,建筑的形态是随着光的变化而变化,在日光的作用下如此,更是在室内灯光下也是如此。西扎作为葡萄牙人,自然环境对他产生了无形的影响,葡萄牙当地强烈的阳光绝对使其建筑形式表达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回顾西扎之前的建筑作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极具雕塑感的白色几何形体是最为典型的建筑形象:白色粉刷墙面基本的立方体在阳光下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在近期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这个建筑上却没有采用以往白色粉刷墙体(如图1),而利用阿哥拉红砂岩辅以法国果黄砂岩,将这种红色调与日光相配,给象山校区注入新的活力。阳光、植物、建筑,三者在环境的调和下,使建筑本身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根据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作品,了解到光影对建筑起到的不仅是装饰,更对建筑空间起到烘托作用,让空间充满活力、具有层次。

如图1:建筑入口

二、光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视觉形式表达

(一)塑造空间

安藤中雄在谈到光之教堂时说:“在这里,我准备了一个用厚实混凝土墙所围合的盒子,一个‘黑暗的构筑’。然后在严格的限定中,我在一面墙上划开了一道缝隙,让光穿射进来。这时候强烈的光束冲破黑暗,墙壁、地板和天花截取了光线,它们自身的存在也显现出来。光线在它们之间来回冲撞、反射,创造着复杂的融合。空间诞生了……③”在这段话中谈到了光的变化源于界面的变化,完美的界面形式才能让光充分塑造建筑空间,其它的建筑形式只有配合空间界面的形式和特点才能更完美的完成对光的设计。

在西扎的设计博物馆中发现他的建筑体量很大,开窗的很少,但整体空间却是敞亮的,内部光线的引入均来自于各种形式的小窗运用物理反射、漫射的原理,在空间中利用光与白墙和顶棚之间来进行反射,从而形成一个明亮的空间。建筑师本身利用光线的在各个界面的明暗变化,来丰富空间层次,分割空间,从而达到一个明亮、宁静的室内环境。在博物馆中西扎利用通长的水平侧窗将顶棚与墙体分离,使空间仿佛悬于半空中。对于顶光的运用则更为独到,天窗总是出现在每一个需要的位置,经过漫反射,使进入室内的光线强度适中、分布均匀。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三层展厅的顶棚设计了两个矩形天窗,光线通过天窗的集中而引入室内,在照亮了三层展厅的同时(如图2),通过光的反射与漫射,为底层空间引入光源,使底层的空间变得更为开敞,大厅的光线柔和而又丰富(如图3),为人提供了一个舒适且安静的观展空间。

如图2: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3层展厅

如图3: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一层大厅

西扎在设计中又运用了独特的方式导入室内,表现空间的深度,强调空间的场所性。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西扎将光引入这座学府中,在下沉的休憩空间中,光与影的对比在空间中变化凸显了场所的静谧和纯净。在两栋建筑夹角中设置一个下沉中庭,明亮的光线经过建筑和落地玻璃窗过滤倾泻而下,穿过墙面投下柔和的光影,不加修饰的斜角红墙呈现出微妙的明暗变化,在硬朗的建筑夹角中,柔和的光线与硬朗的线条相融合,共创造了明亮而寂静的空间氛围,也为博物馆的观展人员及美院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平和与舒缓的休憩空间(如图4)。

如图4: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负一层休憩区

(二)引导流线

空间流线与空间序列的使用紧密相连,建筑师需要在建筑空间中将人的复杂行为进行疏导和指引,利用空间信息的指引来形成人们所需要使用和进入的活动流线。光在这里可以利用其本身的强弱、明暗、虚实的对比来给空间中加入新的信息,利用人们的趋光性来指引人们的路径方向。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西扎利用光成为人们在建筑空间观展流通的向导。博物馆内部设计中,墙体变化、开合、穿插,及局部的明暗对比、过渡过程中,使建筑由外至内,自然向建筑过渡再向过渡自然完成了建筑整体空间体验。具体到二层空间中,通过长坡道设置及斜向连续长窗这些形式暗示了人的流线,引导人在空间流动方向,在博物馆建筑内部,通过特定窗的位置设计、空间界面的开合,与体量的大小,引导光的走向,使人们在光的变换中自觉沿着光线明暗而流通,不经意间游历在自然与建筑中。

(三)引入自然

光是自然的重要元素。光随时间的推移,入射方向、光照强度及色彩的变化也会使我们对空间形体的视觉感受发生变化。建筑形式与光照的变化息息相关,光照的角度和强度不同,促使空间不断的更新。光从窗口摄入室内,使居于其中的人感知环境的变化、自然的变化。

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西扎正是将光的变化纳入建筑中,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在负一层咖啡厅处,不同以往建筑设计中,利用落地玻璃,让光进入室内,使空间通透明亮,对外是连接着一块三角形天井,围合成一个下沉庭院,白天,阳光通过落地玻璃进入室内,照亮空间,使处于内部的人感知自然,相反,在夜晚,内部灯光却将外部照亮,不同性质的光促成了内外空间的反转,同时很好的感知了内外时间的变化。而在二层空间中,西扎采用一贯手法,沿着顶棚与垂直墙面挖出一个窗户,光线通过窗户渗入室内,阳光不断变换着阴影的角度和方向,使人在内部感知时间的变化。这个窗户不仅引入自然光,同时起到了框景的作用,在内部看向窗外,就如一幅画卷一般,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出整个空间都是利用小窗的形式融合空间,通过光线将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调解和过渡。

三、光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精神构筑

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够表达出各种不同的内涵,代表了生命、希望、热情。而失去了光后,周边环境一片漆黑,袭来的便是未知与恐惧。因此,光不仅以生存的元素形式存在,同时他也赋予建筑以灵魂。光通过不同的形式进入建筑空间,流动的光就开始为空间塑造其独有的空间氛围。

(一)使用柔和的漫射光

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西扎大面积采用柔和的漫射光来烘托空间的氛围。通过利用微小的窗户透光,达到将强烈的直射自然光变为温柔的漫射光,使空间内充满宁静平和的氛围。同样三楼顶层利用磨砂玻璃透光,通过白顶、窗户等界面为空间带来均匀而又柔和的漫射光,使空间变得温柔、宁静而平和。

(二)丰富的建筑结构

强烈的直射光通过多层建筑表皮来过滤,从而达到更柔和的漫射光,使室内空间更加的柔和。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采用了多层表皮的结构,在墙体顶部挖出透光槽,光线从槽缝射入室内,窗户的位置在透光槽的侧面,通过窗户渗入室内的阳光不断变化着阴影的角度和方向,强度被削弱后进入室内。而在透光槽前被削弱的光,变得更加柔和进人室内,使得博物馆内部空间在柔和的漫反射下变得宁静而又明快。

四、总结

英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曾在“光与建筑”的展览会上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在西扎一系列的作品当中,建筑及空间的构成与表现材料都是以光影为主。随着新建筑设计理念形成,“光”元素在建筑乃至艺术中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在三维空间中产生了的不断变化,使光依附于不同颜色、形态、明度等形式上,从而达到人们心理上的共鸣、启发。

光具有丰富的表现性,光照射在不同的建筑材料上进行反射、折射,能够发生模糊、曲折等不同的艺术性改变,在建筑界面形成不同的光影肌理。光的照射在建筑的各种结构上,能够投射出不同的阴影。合理运用光所能达到的这些艺术效果,结合光的明暗、强弱等因素,能够生动的表现出建筑氛围、界定空间、引导人流。

注释:

①③王建国,张彤,编著.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16

②摘选自普利兹克奖评语:https://www.pritzkerprize.com/cn/届获奖者/aerwaluoxizha

猜你喜欢
光线形式博物馆
博物馆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你看不见我”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淘气的光线
露天博物馆
流动的光线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