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你的棉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2018-09-19 03:31寒一一
时尚北京 2018年9期
关键词:崖州纺车棉纺织

寒一一

我们如约见到了蔡姨,她是黄道婆发明的古老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她每天的生活就是为黄道婆看护墓地,并教徒弟们织布的技术,以传承手工棉纺织技艺。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诧异地看着她并不硬朗的身体说,怎么这种下雨天气也出门。蔡姨笑了说,无论刮风下雨,她每天早上都会按部就班地来到黄道婆纪念馆,开始她全天的工作。蔡姨带我们去为黄道婆扫墓,与我们同行的工作人员小唐说,为黄道婆扫墓是蔡姨每天的必修课,扫完墓就进来指点徒弟们纺纱,

据历史记载,我国最早作为纺织材料的是葛、麻纤维,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曾出土有葛、麻织物,《韩非子五蠹》关于远古尧时代的记载也曾提到“冬日裘,夏日葛衣”,西周时,葛、麻纤维仍是主要的纺织原料。秦汉以后,葛因生长期长加工困难,逐渐被麻所取代,而麻一年三季收割,产量高,所以得以在全国推广。而棉花的出现,则是彻底为温暖人类而来,

蔡姨告诉我们,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术的传承,源于黄道婆自崖州带回的纺织技艺。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人黄道婆在流落客居崖州三十余年后,于元贞年间返回故里,传播植棉和纺织技术。黄道婆是元代棉纺织革新家,又称黄婆。

蔡姨说织布是外婆传给我娘,我娘传给我,一步步传下来的。以前我们这里每个村庄,每个人家都纺织,要做了卖,以此过活。织布的过程需要买棉花籽、种棉、纺纱、织布,一点点做出来,以前轧棉去籽都是用手拨出来的。

黎族的棉织发展主要体现在纬织工艺上,把棉纱和丝线组成经纺彩纱,运用五色纱线织成色彩鲜艳的立体图案。黄道婆在崖州期间,虚心好学,她不仅全部掌握黎族的棉织技术,还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回家乡,并以她的聪明才智,逐步加以改进和革新。

黄道婆在学到纺织技术后,便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邻里乡亲。黄道婆的织布技术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关键就在于她的织布效率高,她创造性地改装了纺车,把之前纺纱用的纱锭由一锭增加为现在的三锭,这就使得纺棉的效率大大提高。她还引进了轧棉的搅车,这就完全改变了当时用手剥棉籽或用铁杖擀去籽的落后状况,她还就地取材,用竹子来制作弹弓和弹槌,这样接触的棉絮就比较多,而且较于木制的弹弓分量更轻,操作简便快捷。她也改进了纺棉与织布等手艺,创制配色,挈花成折枝,團凤的织造工艺,开发出众多精美的棉纺织品。

蔡姨说,自从黄道婆在实践中改进了捍,弹,纺,织手工棉纺织技术和工具,形成了由碾籽、弹花、纺纱到织布,这套最先进的手工棉纺织技术的工序后,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乌泥泾棉织物也获得了衣被天下的美誉。她的家乡松江府一跃而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松江府志》记载:“吾乡所出皆切实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当时色织和提花织品在民间都是罕见之物,这种兼具艺术审美价值的高档纺织品,一经出现,引发各地争相抢购。曾有民谚赞誉“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松江布”。松江所产布匹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日本,英美等国都有松江布的消费者,可谓名扬天下。

蔡姨请小唐为我们展示踩三锭纺车,三锭脚踏纺车非常考验四肢的协调性和力量的把控,对纺织娘的悟性和经验有极高的要求。纺车上装有三个纱锭,用皮绳紧紧箍在纺车轮轴上,轮轴以脚踏板带动,让纱锭旋转起来。纺者用左手四指夹三根棉筒,右手引纱,即完即添,这完全是凭纺者的经验和巧劲,才能纺出三根同样支数,捻度均匀的棉纱线。这种纺车最大的优点是解放了双手,双手可以全神贯注用于引纱加捻,一手能纺三根纱,大大提高了棉纺织产量。

随着新时期各种新型棉、丝纺织品的出现,松江布正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为此蔡姨感到非常的遗憾,她执着地认为,传统的手工艺技艺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她和那些致力于,保护乌泥泾传统手工棉纺织技艺的同仁们正在努力打造一个体验馆,试图还原棉花从种植、纺线、织布乃至染布的全过程,意在唤醒人们对传统的热爱、尊崇和发扬。期待乌泥泾传统手工棉纺织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崖州纺车棉纺织
2021年《棉纺织技术》主题索引
13代“纺织” 57年传承 纺车织成的“梦桃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棉纺织技艺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中棉行协发布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
基于边疆视角的崖州文化演变进程
想起小纺车
对新疆棉纺织产业集聚发展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