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兵心里都有个“八一”

2018-08-29 05:45宋鹏飞
消防界(电子版) 2018年15期
关键词:八一沂蒙部队

有一个兵种叫消防。他们整天与一个个未知的报警相伴,火灾、车祸、想不开的跳楼者,被卡住的熊孩子、困在山上的冒险者、马蜂窝,甚至是那些忘带钥匙的人……在这个和平年代,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在做着很多人觉得微不足道的事情。他们的名字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消防兵。

他们没能去雪域高原戎边,没能去海角天涯守礁,没能去边关哨卡守候国土。但是,在火警肆虐的时候,你会看到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场浓烟中穿梭的身影,在洪水泛滥、地震的现场,你会看到他们与灾难搏斗的英姿,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是他们的战场。

今年八一建军节,是这支部队的战友们以军人身份过的最后一次建军节。消防依然在,消防兵却成了历史。然而使命不变,誓言不改,这个群体一直在,关于这群人的故事也会一直在……

消防走过的路

建国初期一直到1965年1月,我国消防机构是由公安机关建立,隶属公安部,消防员属于警察身份。

从1965年1月15日,国防部、公安部、内务部、财政部、国家编委联合通知:全国公安消防队伍自1965年5月1日起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为5年,单独编成公安消防部队。此后,全国公安消防民警队伍中小队长(班长)以下人员,都实行了义务兵役制。1965年,全国公安消防队伍总人数已经发展到了26278人。

从1966年开始,由于“文革”的影响,我国的消防事业受到严重挫折,自1969年3月25日,消防部队由省军区、军分区以及警备区代管,服役期限由5年改为3年,在这个时期,许多行之有效的的消防规章制度受到错误的批判,导致消防监督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1973年10月15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消防部队重新划归为公安机关管理。消防战士依旧按照公安现役部队管理,但是提干后,需要退出现役,转为公安干部。

在1976年“文革”结束,中央军委决定消防部队实行现役制。

1982年武警部队成立,消防部队自此纳入武警体制,同警卫、边防这两个公安现役部队一起共同接受公安部管理。

2018年3月21日,国务院改革方案通过提案,公安消防部队转制,与安全生产、武警森林等应急救援队伍一并作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由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管理。

这个群体一直在,这群人的故事一直在……

PART 1 哪怕脱去军装,也会永远战斗在路上

对于即将退出现役的武警消防官兵来说,这个“八一”或许是他们在部队里度过的最后一个“八一”。

7月31日晚,记者在宁波各消防大队驻地里看到,“八一晚会”一如往年的举行。但从海报和横幅上看,更多地出现了“换装不换色昂首向前进”和“改制不改初心退役不褪本色”等字眼。

这是一支被称为“甬城卫士”的部队。如今,许多消防官兵将面临或留或走的抉择。但从他们的言语、行动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那身橄榄绿和火红消防车从未改变的炽烈爱意,以及不忘初心、“哪怕脱去军装,也会永远战斗在路上”的情怀。

军校毕业再穿战斗服我依然是一个兵

鲍银行还记得5年前的那个夏天,如现在一般的高温时节。他踏进军营,开始了3个月的新兵训练。队列、5公里长跑、业务训练……每一项都让这个高中刚毕业的新兵叫苦连天。训练结束,他被分配至鄞州消防中队。

那时,鲍银行顶着“新兵头”,在镜子里照了好久才慢慢接受。他说,最让他欢喜的是穿上军装那一刻,瞬间觉得自己变精神了。说起第一次出警的紧张,鲍银行记忆犹新。

“电铃刚响,我下意识地飞奔下楼,向车库跑去,穿好战斗服,系好腰带,带好头盔,快步登车。”伴随着刺鼻的气味,鲍银行看到浓烟四起的是一个农户家的杂物堆,啤酒瓶碎裂的玻璃片四处飞溅……

鲍银行是一名勤奋好学的战士。两年后,他如愿考上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他还记得当初的兴奋劲,一次次地攥紧拳头,暗下决心:我要在军校里好好学习,毕业后回到消防部队,发光发热。

今年3月,消防部队退出现役的消息传来,包括鲍银行在内许多军校学员感到迷茫:消防不是部队了,我们军校生去哪里?是继续待在消防,还是重新择业?和当新兵时一样,鲍银行又一次辗转难眠。

慈溪消防中队排长鲍银行

当“不忘初心”这个词汇变得更高频时,鲍银行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想到了自己入伍的初衷,“我就是想当兵,我是想当内卫武警的,我想手握钢枪,我要惩办恶人歹徒,成为一名英雄……”

后来,他踏进了消防的大门,这里没有钢枪,只有水枪。但是,这里一样实现了他当英雄的梦想:当他一次次从火场里背出被困群众时,当他一次次从坍塌的废墟中抱出幸存者时……他听到了群众的欢呼声,他看到了获救者家属的笑脸。

就在不久前,他毅然重新穿上了战斗服,成为宁波消防支队慈溪中队的一名排长。“我的初心就在消防服里,和消防车的马达声一起律动。我是一个兵,哪怕脱去军装,也会永远战斗在路上。”鲍银行坚定地说。

最不舍那抹火红和一身橄榄绿

在鄞州消防中队,厉夕良可谓大名鼎鼎。消防车出了什么故障得找他,甚至是理发,大家也爱找他。“入伍前我当了两年理发师,但心不在焉,就是想到部队去,所以半路撂挑子参了军。”厉夕良笑着说。

算下来,这已经是厉夕良当兵的第8个年头了,武警中士警衔。现在,他是队里的专职“车管”,中级装备技师。昨天下午1点多,没有出警任务的战士们在午休,可厉夕良并没休息,他在车库里转悠。

鄞州消防中队车管厉夕良

“哪台车有故障要修吗?”记者问。

“没有啊,我就随便看看。”厉夕良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眼神始终没有离开过车子。他时而拍拍车身,时而蹲下看看车底,又或者检查车上的装备……

这些消防车就是厉夕良的“兄弟”。“古时候打仗有战马,消防出动要靠消防车。”厉夕良说,后勤保障非常重要,消防是24小时待命,警情可等不得啊。

有战士说起这样一件事:2014年11月,鄞州区四明路一家美容院起火,火势凶猛。一辆消防车突发状况,变速箱高温引起车辆智能自保系统启动,导致泡沫剂无法喷射灭火。情况十分紧急,厉夕良利用多年的专业技能迅速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检修,恢复水炮运行,为胜利处置那场火灾做出了很大贡献。

多年的钻研和历练,让厉夕良在宁波消防支队赢得了“器材专家”的美誉。“大概是听声音就能知道哪里出了毛病吧。”厉夕良说。

但最近半年来,战友们察觉到厉夕良出现在车库的频率越来越高,大家很快意识到,厉夕良并非是“搞不定”这些车,而是舍不得。

“我老家在安徽天长,平常和家里人难得一聚。回家时想着队里,回到队里呢,又惦记家里。”说到这里,厉夕良的声调低了下来。他告诉记者,他最舍不得依旧是红色战车与绿色戎装,以后不管在哪里,他都会想念这片火红和橄榄绿。

只要干得动还是想当消防员

和许多从小立志从军的战友不一样,金光亮是“稀里糊涂”地当了兵。“中学的时候对读书没什么兴趣,当兵就是一个借口,用来搪塞我父亲的。没想到,来到消防部队,一待就是8年。”

金光亮今年26岁,云南人,是海曙消防中队的一名班长。小时候的他比较调皮,对课业并无太大兴趣。“父亲问我不读书怎么办,我就说去当兵,因为家里长辈都当过兵。”金光亮说。

在金光亮看来,当兵只是自己的“缓兵之计”。去体检前,他甚至和小伙伴们商量好了,“我肯定通不过的,等我回来了,就出门打工去”。那时,瘦小的他并不自信,没想到,体检和后来的一系列流程,他都顺利通过了,最后被分到海曙消防中队。

入伍第一年,金光亮还是有当完两年兵就回老家的想法。然而,他渐渐融入到了这个集体,并喜欢上了部队生活。训练、学习、出警、比赛……他样样不落人后,多次受到表扬和嘉奖。第二年,之前的想法已经一去不复返:我要留下来,我想当一名优秀的消防兵。

接下来的几年,他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训练和救援中。这些年来,海曙辖区内大大小小的火灾扑救,都有他奔忙的身影。而他,也一次次地被市民感动着,让他深感作为一名消防员的荣耀,也意识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一次,段塘那边一个小伙子将自己反锁在家里,他妈妈报警求助,我们去帮忙开锁。”金光亮回忆说,事后,小伙子的妈妈买了两袋苹果送到消防队,说“希望你们都平平安安”。金光亮知道,那对母子相依为命,家里经济条件很差,这个细微的举动,让他感念至今。

多少次,他们灭完火走出火场时,素不相识的阿姨送上冷饮;多少次,在高楼里训练,大爷大妈们看到后,关切地说“消防员最辛苦了”……这时,金光亮总会意识到,自己选择了一个正确的职业,走了一条正确的路。

8年来,金光亮的出色表现为他赢得2次三等功和数次嘉奖。在如今是走是留的关口,家人把选择权交给了他。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选择,“我要留下来,只要干得动,只要条件允许,我还是想当消防员。”

海曙消防中队班长金光亮

PART 2 庆八一 献军礼

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五四期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热情、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家国情怀,努力成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奋斗者和实干家,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梦者和圆梦人,庆祝建军91周年前夕,学院15名“青马骨干”组成实践团队,来到沂蒙山革命老区开展了红色教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追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中感悟红色历史,学习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队先后来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沂蒙山小调博物馆、大青山突围纪念地、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参观学习,重温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聆听红嫂感人泪下的故事,通过一次次实地教学和讲解,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刻感悟沂蒙精神的主要特征、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

踏着“沂蒙古道”的青石板路,实践团队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旧门板、小推车,一双双军鞋、一盏盏马灯,团队成员见证了革命前辈们艰苦的生存环境和顽强的奋战历史。伴随着讲解员的深情讲述,大家仿佛置身于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中:宁可舍弃自己的孙子也要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用瘦弱身躯扛起门板为部队架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和她的姐妹们……团队成员肃然起敬,现场合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向不畏艰险、无私奉献、顽强坚韧的红嫂致敬。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团队成员通过学习革命历史,深刻认识到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和落实群众路线对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作用,结合自身岗位职责,认真思考新时代做好党的组织工作、贯彻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意义。

在大青山突围纪念馆,经过系统学习团队成员仿佛置身悲壮可泣的突围战现场,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誓与敌人奋战到底的场景一次次燃起大家的青春激情。

在社会实践的几天时间里,团队成员全过程进行记录,随时将感受心得进行整理,在追寻革命前辈的奋斗足迹,感悟红色历史的同时,从内心深处悄然汇集了学习沂蒙精神、传播沂蒙精神、弘扬沂蒙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家纷纷撰写了“沂蒙心语”。

大家一致认为,沂蒙精神内涵丰富,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群众性、地域性,深入革命老区开展红色教育,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思想认识,学会了运用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沂蒙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了群众观点、提升了政治热情,加深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感情认同。大家纷纷表示,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与团中央十八届领导班子座谈时重要精神,认真按照党中央和习总书记指示要求,上社会大学、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提高政治定力、提升能力素质、培养为民情怀,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奋斗,为未来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改革发展做出新贡献!

活动前期筹备掠影:为扎实开展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抵达后立即成立了临时团支部,举手表决、选举产生了支部成员,认真部署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细化活动方案、目的和要求,明确责任分工,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情绪高昂,兴高采烈,一路组织学唱红歌,感悟历史,领略了革命老区美丽的自然风光。

(文 孙文强/李云鹏 图 李颖/郑逸楠/孙毅)

PART 3 重回老部队 共叙战友情

忆往昔,峥嵘岁月;会战友,风华正茂。8月2日上午,庆阳消防支队组织开展纪念建军91周年暨庆阳消防退伍战友“重回老部队、共叙战友情”活动,退伍战友们亲切感受近年来部队发生的新变化,回味过往军旅生涯,和新战友们共话红门美好未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老领导和老战友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奔向这个曾经挥洒过青春和热血的地方。大家先后来到特勤中队和支队营区,参观了支队作战指挥中心、队史馆、廉政教育馆、健身俱乐部、红门影院以及车辆器材装备,大家感慨万千,纷纷感叹支队历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参观结束后,退伍战友们温情座谈,一起回顾了在物资紧缺的年代里坚守岗位的峥嵘岁月。“庆阳消防支队于1979年建队,记得第一次踏上这片红色土地,基础设施非常简陋,屈指算来已经有将近四十年了”,看到支队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兵们思绪万千。座谈会上,李进学政委向退伍战友们介绍了近年来庆阳支队的部队建设和发展,并与老兵们进行互动交流,重温战友情谊,当年火热的青春年华和深厚的战友情谊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之后,庆阳支队第一任支队长刘世明作了精彩讲话,“当我们再次回到这里,看到庆阳支队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所获得的各种荣誉,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座谈会结束后,支队为退伍战友们准备了丰盛的火锅。

此次老兵“回家”,不仅让大家看到了部队的变化,也使全体官兵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宝贵经验和雷厉风行的部队作风。官兵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传承老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发扬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革命精神,把消防工作作为自己崇高的事业,为党和国家再立新功,为庆阳市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 王雯婷)

PART 4 重温红色经典

为进一步深化官兵理想信念,忠诚履行职责使命,丰富警营文化生活,喜迎“八一”建军节的到来,砀山大队积极组织官兵观看红色经典电影,重温老一辈革命斗士的艰辛历程。

7月29日晚 ,砀山中队组织官兵收看红色影片《南昌起义》。影片《南昌起义》以“八一”南昌起义为背景,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周恩来同志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和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于 1927 年8月1日 领导南昌起义的故事,他们的经历牵动着每一名官兵、感召着每一名官兵、触动着每一名官兵。

官兵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回顾着历史的痕迹,感受着一代革命伟人出生入死开创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光辉军队的历史新纪元。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通过观看红色经典,使官兵们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大家纷纷赞叹革命者的英雄作为和豪情,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增强党性修养,把爱党、爱国热情转化为烈火豪情,为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忠诚履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始。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通过观看红色经典,使官兵们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大家纷纷赞叹革命者的英雄作为和豪情,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增强党性修养,把爱党、爱国热情转化为烈火豪情,为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忠诚履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武警砀山县消防中队 张成龙)

PART 5 为消防官兵送八一礼物的“布鞋奶奶”

在攀枝花,有这样一位74岁的老人,连续30余年都会在“八一”建军节前看望驻地消防官兵们,哪怕是受伤也仍然风雨无阻。她将消防官兵看作自己的亲人,给官兵们做布鞋、纳鞋垫,她就是“布鞋奶奶”——唐明宪。

今年的“八一”建军节是消防部队临转隶改制前的最后一个节日,对每一位消防官兵而言意义非凡。节前,唐明宪又带着亲手缝制的布鞋、鞋垫来到了驻地攀枝花消防支队。她是攀矿的一名退休职工,自1982年起,她省吃俭用买布料买针线,主动为全国各地部队官兵亲手缝制布鞋和鞋垫。连续36年,她为部队官兵送出布鞋、鞋垫万余双。

在攀枝花消防支队驻地,74 岁的唐明宪紧紧拉着官兵 的手,说着掏心窝子的感谢话,勉励官兵们:哪怕是转隶改 制脱下了军装,消防官兵们仍然是她的孩子,她的亲人,以 后还要来继续看望大家。接过老人亲手缝制的布鞋和鞋垫, 消防官兵们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向老人承诺:无论体制 怎么变,对党忠诚的誓言不会变;无论身份怎么变,服从命 令的天职不会变;无论岗位怎么变,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 无论着装怎么变,逆火前行的精神不会变。

猜你喜欢
八一沂蒙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老部队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八一”赞歌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