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等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2018-07-13 00:48李月娇
校园英语·月末 2018年6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教学

【摘要】当今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热,英语已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也已成为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载体。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对等翻译教学是一重难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和思考,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对等翻译能力以及教师如何做好对等翻译教学工作展开以下相关讨论。

【关键词】对等视角;英语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李月娇(1986.9.29-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万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考研英语及英汉互译。

语言通常是一种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载体,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及以及网络全球化的便捷,中西文化的交融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域外文化。当今各大高校均开设有大学英语这一课程,就此课程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应立足于不同文化的对等观,结合大学英语教材,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化对等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一、当前文化对等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现状

清末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大量西方经典优秀文学作品输入中国,为了文化的推广以及西思想的传播,出现了林纾、严复等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在翻译外文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及文学素养,进而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随后“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也成为我们翻译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个基准。

但是,就当前现状来看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翻译能力还很薄弱,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他们中间普遍存在文化对等意识缺乏、源语信息缺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无法掌握最基本的英语翻译技能,从而出现了许多学而无用的现象。

1.英语文化语境的理解欠缺。在汉语作为母语的环境下,许多学生的思维受传统汉语文化影响对英语文化倍感陌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阻碍,通常英汉两个不同的语言对语境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缺乏对英语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在翻译时大多数学生都会采用直译的方法,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虽然这句话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中西方普遍接受认可,但就英语翻译的语境和语法来讲,这是地地道道的一句中文式翻译,从用词、语法、时态等均是中国化的产物。

再者,对于西方的文化了解不过透彻,很多西方谚语、俚语的寓意和用词对于广大翻译者来说甚是陌生,有的学生不了解原文文化的历史寓意,仅仅进行简单的片段式翻译,故而会产生歧义,造成对文化语境的错误理解。例如:a lucky dog(幸运

儿),就字面看这个短语中带有dog(狗)这个词汇,中国人一般见到这个词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联想到的均是一些不好的意思,但是,在西方狗是人类的忠诚伙伴,具有很高的褒义性。所以,在此文化差异下就会产生不同的翻译方式。

2.词汇语法翻译的生硬僵化。日常学习中很多学生由于英语水平有限,词汇积累较少,翻译时常常表现的非常机械和生硬。课间练习翻译时也多倾向于借助翻译软件进行生搬硬套式的翻译,缺乏对原文句子意义与文化语境的准备把握。此外,受高中英语基础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语法不过关,经常出现语法错误、词汇乱用、词组和句型错用的现象,故而翻译结果不尽如人意,最典型的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中的英语翻译。

3.域外文化常识欠缺薄弱。中国学生长期受中国文化环境熏陶,对自己国家的人文地理关注和了解相较于域外文化更为深刻透彻,间接性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比较薄弱,而这一环节的欠缺正好会影响到英语翻译整体素质的发展与培养。例如:

(1)中国人见面会问“您吃饭了吗?”

(2)英国人见面会问“今天的天气如何?”

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在见面到招呼时的问候差异甚大,如果不了解此文化差异,学生在进行相关翻译时就很难体悟文章的语境内涵。加上受母语思维的影响,且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又未能及时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相关域外文化的导读,进而学生对于域外文化的吸收和学习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很难有所新的突破。

二、文化对等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

就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来看,脱离特定的“文化知识”背景是不可取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日常词汇、语法、翻译等基本学科要求教学外,还应更多的在跨文化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从而全方面、高效率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1.加强文化对等视角下的英语教学重视。一种语言的学习,除了基本的词汇、语法、时态等要求外,学习者也应对相应的该国文化加以重视,文化精髓的习得才会让语言的学习富有神韵,那么在进行翻译时才会更贴近原意,所以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高度重视文化对等这一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从自身思想转变出发,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模式,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甚为明显,特别是一种新型语言的学习。教师在日常上课期间可将域外文化常识穿插在每个知识点之中,不再单纯的以中国式思维讲解知识点。例如:词汇翻译教学中,blue这个词,除了“蓝色”的意思外,还有“下流的、忧郁的”意思。

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词汇运用,结合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的不同含义、不同用法,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词汇背后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中英词汇的科学规范使用。其次,将域外文化常识积累纳入正常的知识考核中,以学习加考试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文化常识和词汇语法。

2.开展多途径域外文化知识的学习。大学课堂教学相较于高中更为开放、灵活、多彩,这样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知识理论后,接下来的就是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中。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跨文化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为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例如:有组织性的开展“英语角”翻译学习活动,积极邀请广大留学生、外教等参与,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和他们进行一些文化、常识、历史等方面的交流,近距离让学生感受英语的原生态,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标准的表达方式,了解其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断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和英语相关的课外活动,像英式话剧赏析、西方经典话剧表演、英语演講比赛等,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翻译技能。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现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众多传统中国文化渐渐被外国人认识和接受,这样要求我们在接受域外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的将我国优秀文化推崇出去。在推广我国文化的同时,我们依旧以自己文化为基础,采纳域外文化传统,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讲述了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以此为契机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下中国的文化象征,如龙、京剧、瓷器、丝绸、四大发明等。

在翻译时一方面尽可能的遵循西方言语思维,另一方面要融入自身的文化特色,让中国文化展现的更为地道、生动,例如:“七夕”,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翻译若是简单地把“七夕”翻译为Chinese Valentine’s Day,则会和西方情人节类似,从而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就此现象,我们可以折中处理,将“七夕”翻译为Double Seventh Festival,这样不仅和西方文化区别开来,而且又不失中国文化的特色韵味。

三、结语

文化对等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一大趋势,只有不断强化学生在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意识,逐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水平。因此,这就要求广大高校英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从教材、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改进更新,进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艾青.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输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3):33-34.

[2]苗坤.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01):90-92.

[3]蔡基剛.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01):65-68.

[4]陈恪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7):42-44.

[5]徐莉娜.关于本科生翻译测试的探讨[J].中国翻译,1998(03):30-33.

[6]黄杰辉.对翻译教学评估的几点思考[J].海外英语,2016(18): 111+121.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教学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数字化时代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新形势下再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概述
旅游英语翻译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探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