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慢慢爬

2018-06-15 01:38亦安冉
现代苏州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征明惠山拙政园

记者 亦安冉

人生那么长,着什么急呢。

冯梦龙说:人有早成,也有晚达。早成者未必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不急不缓,学道可成。

对比最鲜明的当属唐伯虎和文征明,一个少年得志,一个大器晚成。

朴雅莫争,岁时染泽,美成在久,是中国人的哲学,也仿佛是文征明一生的写照。

文征明画像

勤能补拙

吴中四才子,分别是祝允明,唐伯虎,文征明和徐祯卿。唐伯虎和文征明同年出生,唐伯虎16岁中秀才,29岁第一次乡试便高中解元,唐伯虎高中解元之日,却是文征明落榜失意之时。文征明读书用功,却屡试不中,连续九次乡试未中,考到了54岁还只是一个秀才。

年过50,已知天命。54岁这一年,唐伯虎与世长辞,文征明也与科举考试彻底拜拜,开始专心于诗文书画,慢慢写着,慢慢画着。四大才子相继去世之后,文征明一缺三又活了33年,好好地活到了虚90岁!大约是因为远离功利,为艺更加清湛纯粹,文征明60岁之后,老骥伏枥,诗文书画成就斐然,跻身明代一流艺术大家之列。

相比其他三个才子,尤其是才华横溢的唐伯虎,文征明实属资质平平,他也是四才子中最老实最不张扬的,不过他也最好地实践了“勤能补拙”这四个字。文征明的勤奋放在哪朝哪代,都非常人所能及。《书林纪事》记载:“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一天十本《千字文》,大约是一天一万个字!且是一万个毛笔字!如果文家边上有池塘的话,恐怕也要像王羲之一般,把一池水洗成墨池了。

虽然考白了少年头也还是个秀才,不过文征明的名气已然很大,虽未考取进士,54岁时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仕途并不如意,文征明几番欲辞去职位,终于在57岁时如愿回归苏州。从此书画茗茶,舞文弄墨,享誉盛名。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明代收藏家非常钟爱当朝的“当代艺术家”,愿意一掷千金买下时人作品。文征明这样的大家,上门求书画者简直可以用踏破门槛来形容,所以晚年的文征明物质精神都富足有余。

活得久长,才能见证许多时代“奇迹”。

文征明还参与设计建造了赫赫有名的拙政园。明正德年,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名拙政园。史书记载,王献臣曾经邀请文征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和建造,文征明把绘画中的写意用到拙政园建设之中,以水为主,疏朗清丽,极富山水意趣,堪称园林典范。

拙政园内的倒影楼,是后来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景仰之情,特地建造的,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征明,沈是指沈周,两位都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文征明所作的《王氏拙政园记》石刻,就位于倒影楼下“拜文揖沈之斋”,字疏朗清秀,风骨自在。拙政园西部水廊内,还有文征明80岁时所书的蝇头小楷《千字文》,笔势空灵飞动,书法高超,和这座园林典范甚是相得益彰。

中规中矩

有道是字如其人,书法这个东西最能瞧出人的欲望。文征明的老实不张扬,也体现在他的书法里。

对文征明的书法,评价多是:“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文征明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行书和小楷。楷书中规中矩,很贴合文征明的个性。他的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当世人誉之为“明朝第一”。辽宁省博物馆藏收藏的《跋万岁通天帖》,是文征明88岁时的手书小楷,字字结构精准,工整流畅,人虽暮年,笔力却未衰。

文徵明拙政园图咏

跋唐人双钩万岁通天帖

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如《赤壁赋》长卷、《醉翁亭记》、《落花诗册》等,向来看客评论“法度严谨、功力精深,但略显拘束、稍欠洒脱”。文征明为人中规中矩,做事更是严谨认真,在写跋文、信件时,对得非常齐整,不能写漏字,一旦漏字,断断不会在漏字旁补字敷衍,定要重新再写才行。

事也有例外。2017年8月到10月,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吴地雅事——无锡博物院藏文氏一门书画”特展上。一封文徵明与华世祯的通信,一反文征明严谨认真的常态,字迹潦草且常有漏字,原来那段时间正逢文征明夫人过世,文征明一生只有一位夫人,出自昆山名门吴氏之后,文征明与夫人恩爱相守,洁身自好,许是夫人的过世让他心绪烦乱,才有了这封一反常态的书信。

书画如人

自得茗醉

活得久长许是天命,活得精彩就在于人为了。

先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后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文征明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长达30年时间,其成就在各方面都超过老师沈周和同门师兄唐寅,文征明门下弟子众多,吴门画派也渐成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经常有研究者把唐寅和仇英称为“职业画家”,因为他们会接受委托,委托者常常有风格要求,当然被委托人也会在意报酬,相形之下,文征明虽然也出售或赠送自己的作品,但很少画装饰性作品,向来被誉为纯粹的文人画家。

酒是各朝各代文人的灵感源泉,但文征明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酒徒之人俗而不雅,自己不沾酒,也禁止门下学生喝酒。吴门画派的文人雅士,大多淡泊仕途,以诗文书画为乐,大约也是领袖文征明的教导有方。吴门画派在文征明带领下发扬壮大,门生中名画家、大师级人物众多。

不爱酒,独爱茶。

“久雨新霁,情思爽然,焚香煮茶,亦人间快事。”文征明一辈子与科举仕途上无缘,更无心讨好结交权贵,不流连灯红酒绿,反倒是常常亲自动手烹茶,乐得自在悠闲。他在茶诗《煮茶》中写“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他还在《咏惠山泉》一诗中说:“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这一钟情,一不小心就成了个茶道大师,晚年追随文征明学习煎茶的学生,据说就有三十多人。

文征明有诗《煎茶》写道:嫩汤自候鱼眼生,新茗还夸翠展旗。谷雨江南佳节近,惠山泉下小船归。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酒客不通尘梦醒,卧看春日下松扉。

对烹茶这件事,文征明一点不马虎怠慢,用水极其讲究,据说常常派专人到深山中汲取宝云泉,作为烹茶用水。还有一段传颂一时的美谈:挑夫为贪图方便,就近取些泉水来敷衍文征明,被文征明发觉, 于是就用“竹符调水”的方法,将一根竹筒剖为几片,做成筹码样,预先交宝云的僧人,作为信物,挑夫每次去汲取泉水,必须带回僧人竹符作为凭证。有了这个凭证,烹茶之水的品质也就得到了保障。

既是诗文名家,又是大画家,还是茶道大师,书画钻研自然少不了茶事研究。文征明著有《龙茶录考》,并对蔡襄的《茶录》进行过系统的考述,一生还创作了许多茶画,传世的有《惠山茶会图》、《品茶图》、《汲泉煮品图》、《松下品茗图》、《煮茗图》、《煎茶图》、《茶事图》、《陆羽烹茶图》、《茶具十咏图》等。

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惠山茶会图》为其中代表作。图中文征明与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在无锡惠山下井畔饮茶赋诗,实在是一件风雅乐事。画卷中,苍松翠柏挺拔,群山巨石起伏,文人雅士或坐于井旁展卷赏玩,或立于茶桌边拱手问礼,或在林间闲谈……繁密中见工致文秀,笔墨于干枯中见秀润,画面虽是静态的,却仿佛感受得到文人雅士以茶为媒的情怀。

高情更在樽罍外,坐对清香荐一茶。 只需一杯清茶,功名利禄皆成身外俗事。

《惠山茶会图》

猜你喜欢
文征明惠山拙政园
翻翻他的“朋友圈”,见证一段书法史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丁林鑫:争当惠山智能制造“创业先锋”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文征明习字
端行肃纪 法治护航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掠影
风雨拙政园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文征明 雨馀春树图诗》
荷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