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芜城赋》抒情化叙事下的“己溺己饥”情怀

2018-05-26 06:55王蕴慧
文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身世抒情

内容摘要:作为南朝久负盛名的文人,鲍照的赋作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时局動荡、纷乱频繁的现实,流露出对士族寒门阶级悬殊、堪比云泥,百姓朝不保夕、命若朝霜的痛惜与忧虑。本文通过研究鲍照的《芜城赋》的抒情化叙事,揭示其反讽含义,以兴亡对比,体会其“己溺己饥”的情怀。

关键词:鲍照 《芜城赋》 抒情化叙事 反讽 己溺己饥

一.《芜城赋》的抒情化叙事

魏晋以来,社会时局动乱频繁,国家命运变化莫测,个人命运也宛若浮萍,动荡难安。在这种情况下,南朝时文人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因此笔墨挥洒笃好抒情,赋的抒情化叙事也因此成为趋势。鲍照有着文人的身份,却出身贫寒,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难以显达,又受宋孝武帝的猜嫌,无法施展才华,内心的矛盾痛苦可想而知。因此他的赋,虽为叙事体,实际上荷载着深沉的情感寄托,流露出无可回避的抒情倾向。《芜城赋》正是其典范作品。

《芜城赋》,作为鲍照感慨古今兴亡的吊古之作,从形式上看是叙事体。

鲍照首先用大手笔来描绘广陵从前的繁荣昌盛。开篇以“沵迆平原,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柂以漕渠,轴以昆岗。重关复江之隩,四会五达之庄”,点明其地势广阔,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用阔大的景象渲染出雄浑的气势。接以“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故能侈秦法,佚周令,划崇墉,刳濬洫”,表现广陵全盛之时物华天宝、才力雄厚,彰显出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贸易交通繁华无比的城市形象。文章至此,笔锋却陡然转下,描绘出与先前的繁荣昌盛完全对立的芜城之景。一副破败慘然的景象映入眼帘。环顾四周,看到“泽葵依井,荒葛罥涂。坛罗虺蜮,阶斗麕鼯”,还有“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放眼空中,“饥鹰厉吻,寒鸱吓雏”,远望平原,“伏暴藏虎,乳血飡肤”。“白杨早落,寒草前衰。稜稜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用“白杨”、“寒草”、“孤蓬”、“惊沙”、“丛灌”一系列景物描写,营造出荒凉萧瑟的气氛。

抒情化的叙事体,通过景物描写,在展示出昔盛今衰两幅图景的同时,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从前广陵城是如何的繁华,如今不过短短五百多年“竟瓜剖而豆分”,触目之间”心伤已催”。每段只在结句上用抒情的句子:第一段,仅用“竟瓜剖豆分”,第二段仅用“凝思寂听,心伤已摧”,第三段也仅用“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来直接抒情。今昔的显著对比,流露出作者对时局动荡、历史变幻无常的感慨。时间转瞬即逝,历史尚且禁不住时间的打磨,更何况附着在历史中的具体的人。从汉至晋末,朝代数次更迭,仅短短五百年,一座城池就大变模样,对人而言,命运的无常可想而知。

二.《芜城赋》抒情化叙事下的反讽意味

从以上所述的抒情化叙事的角度看《芜城赋》,能够体会到浓浓的反讽意味。毁灭的悲剧性造就了这种反讽意味,而这种反讽正是借今昔对比下隐含的政治内涵来体现。

昔日吴王刘濞时期,广陵奢华的生活场景在鲍照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描画,但这种极尽奢华的绮靡景象已黯然消逝。“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雀马之玩,皆熏歇尽灭,光沉响绝。”那些美丽的雕花门窗,那些精美的罗帏绣帐,那些气势恢弘的歌台舞阁,那些汉白玉池边成荫的绿树,那些射鸟钓鱼的馆所,还有那些来自吴国蔡国齐国秦国的美妙的音乐与歌声,以及那些高超奇妙的戏法杂技,都早已化为灰烬没了香气,绝了音信没了光彩。至于曼妙佳人的境况,又是何等的凄凉——“东都妙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辇之偷乐,离宫之苦辛哉?”。洛阳的妙龄美姬,南国的才女佳人,她们芳香的气质若蕙兰,玉容娇柔如纨体,面貌皎美,嘴唇红润,令人心荡神怡。然而,这等颜色,也早已香消玉殒、不复存在。尽管她们天生丽质,但终归难免掩埋魂魄于幽石下,埋葬骨肉于尘埃中,一抔黄土掩风流。难道她们还会记起与吴王同坐一车的宠幸与快乐,或者会想起打入冷宫的痛苦与悲哀吗?

《芜城赋》的抒情化叙事,隐含着深层次的政治内涵。广陵城过往种种绮丽奢华的景象,使人不难联想到上层阶级过着的骄奢淫逸的生活,这是上层贵族纵情欢乐、放肆享受的缩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治压迫下的寒门子弟,是无数底层百姓,他们还苦苦挣扎在生活的边缘,为着求生存而生存。民生向来如此。《芜城赋》用大幅笔墨,极力渲染广陵城昔日之盛与今日之衰。通过昔盛今衰、昔荣今败的鲜明对比,表现了一场从有到无,由存在到毁灭的历史的悲剧,蕴含着浓烈的反讽意味。声色犬马的浮华,不过是过往云烟。曾经垄断着权、财、声、势的贵族阶级,他们拥有的不过是虚幻浮华的泡沫幻影。冷眼旁观历史,我们能够窥到:上层贵族阶级所拥有的,无论是宝物还是佳人,无论是权力还是财富,一切的一切,都逃不出死亡和消逝的结局。时间悠悠,历史过往宛如朝露,盛衰从来只有一理,绝不久长。

三.鲍照《芜城赋》所流露出的“己溺己饥”情怀

《芜城赋》吊古的抒情化叙事下,流露出反讽的政治意味。在此情景下,文章表现出“己溺己饥”的情怀。这种情怀是自然而然地生发。

首先,鲍照在抒情化叙事下,由广陵城浮华后的破败联想到自身的人生境遇,流露出自己的身世之感。

鲍照出身寒门,在其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自己身世的描述。他《为柳令让骠骑表》中自述“臣素陋人”,在《解褐谢侍郎表》中提到自己“孤门贱生,操无炯迹”,在《拜侍郎上疏》自言“臣北州衰沦,身地孤贱”。张溥在其对鲍照的题辞中说到:“鲍明远才秀人微。”庾炎《鲍照集序》也提到“照本上党人,家室贫贱。”《南齐书·幸臣传》可见“孝武以来,士庶难选,如东海鲍照,以才学知名”的评价。

《芜城赋》描写吴王刘濞时期广陵城的巨丽浮华,铺造出广陵城地理形势之胜、城市之繁盛、城池之坚固、设防之森严。可以设想,在这样繁华热闹的都市中,错综复杂的政坛上,作为出身低微、备受压抑、无法施展抱负的鲍照,他很容易生发出一种悲哀的身世之感。而曾经富丽无比的广陵城,如今被夷为一片废墟——“竟瓜剖而豆分”。一个“竟”字,饱含着他惊异、痛惜、悲哀交织的激烈感情。这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身世之感的讶异之叹呢?

随之,身世之感附着在历史现实上,演化成情与志的激烈冲突。

鲍照之志向来远大。据《南史》卷十三记载,鲍照青年时欲向刘义庆献诗言志,有人说他官位尚卑,不可轻举妄动,他勃然说:“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他志向才情卓尔不凡,慷慨任气倜傥不群,却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由于出身寒门,鲍照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刘宋时代,政治上备受压抑,不能发挥其抱负和才能,同时在文坛上也受到轻视,因而他的感情充满着怀才不遇的愤懑和现实难容的悲哀。

《芜城赋》在叙事体的形式下,用两幅景物,色彩气氛完全对立的画面,构成今昔鲜明的对比,似乎写的全是景,其实,在表达古今兴亡的感慨,处处有情。正是接借着对古今兴亡的感慨,隐隐透露出自己的身世之感。由自己的身世之感,展示内心情与志的矛盾和冲突。

林继中《激活传统——寻求中国古代文论的生长点》一书中论道:“‘情‘志是两个交叉的概念,得志是‘志,不得志也是‘志,至若儿女情思、心灵激荡,则归为‘情。”因“志”有其明显关心社会时事的倾向,故“志”成为普遍情感与个人情感的连通器,进而去表现更加普遍的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的情。

《芜城赋》正是如此。全篇在叙事体的形式下抒情,又在抒情化的叙事角度中流露政治反讽。由观历史到观政治,由政治到观自身身世,由观自身身世到观整个寒士群体和下层百姓。最终,在情与志的激烈冲突中,在强烈的政治反讽下发出“天道如何,吞恨者多”的感慨,迸發出强烈的“己溺己饥”情怀。

参考文献

1.赵逵夫.南北朝赋创作的得失.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廖述丽.情与志的矛盾和张力——试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林继中.激活传统——寻找中国古代文论的生长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4.朱东云.抒情化叙事下的反讽特色——以杜甫《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六盘水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6月第25卷第3期

5.刘文忠.“驱迈苍凉之气,动魄惊心之辞”——读鲍照《芜城赋》.名作欣赏,1986年04期

(作者介绍:王蕴慧,贵州大学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身世抒情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水晶姑娘
尘世的烟岚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会抒情的灰绿
学会抒情
科尔沁牛业:让牛肉“身世”一目了然
约会
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写作·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