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文化及其词语漫谈

2018-05-26 06:55郝翠荣
文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登山佛教戏剧

内容摘要:学术界一贯喜将“山”与“水”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国的山水文化。而山文化这个概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提法,于是本文尝试着从文化学和文字学两个维度出发去剖析中国的山文化及其词语。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了山与佛教、绘画、音乐、戏剧及民风习俗之间的微妙关系。从文字学视角研究了山的演变过程及与之相关的词语内涵义。从而得出山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魅力的文化形式,这对我们当今培植人格、修养身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山文化 词语 佛教 戏剧 登山

《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古代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被列为帝王的“八政”之一。今藏族地区仍保留着原始的山神崇拜。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从自然山川中感悟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精神境界。孔子畅怀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些构成了山最初的文化意识形态。汉魏及唐,文人志士隐居大山深处,或寄情于山,或放志于山,创作了大量的山诗。至此,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已不再是一种地理标识,自然景观。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它以稳重内敛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魅力的文化形式。而山文化,就是人们以山为题材创作出来的一切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

(一)山与佛教

佛教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和山之间建立了天然的联系。佛教讲究“众生平等”,“去恶从善”,其最高的境界是要达到清静虚寂。而自然界的山,吮吸了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可谓“林海云涛衬其静,飞瀑流泉见其净,莽莽苍苍显其空,虎踪鹿迹明其虚”。由此佛的静与山的空彼此默契的融合在一起。自汉代佛教传入我国,受其影响,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受其文化的熏陶,随之也出现了大量有关山的佛教词语。古印度学者龙树曾经就说过:“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自佛法中。”这些佛教词语对于我们今天培植人格,修身养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1.其心不动,犹如山王。出自《华严经·卷十八》。体现了佛家一丝不挂、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佛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梵志,道行很深。一次阎王对他说:‘你将于七天之后命终,堕入地狱。梵志听了非常焦虑。当时释迦摩尼正在逝多林的树下坐禅,有人建议梵志到那里去向释迦摩尼求救。于是这个梵志准备了一些礼物,他左手托着一颗合欢树,右手托着一颗梧桐树,前去拜见释迦摩尼。释迦摩尼看到他,吩咐道:‘放下!梵志赶忙把左手托着的合欢树放下了。释迦摩尼又一次吩咐:‘放下!梵志赶忙把右手托着的梧桐树也放下了。释迦摩尼第三次吩咐:‘放下!梵志十分困惑:‘世尊我已经两手空空了,您让我放下什么呢?释迦摩尼告诉他:需要放下的,不是那两颗树,而是把‘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释迦摩尼认为:贪欲、激愤、愚痴是导致人们沉沦于生死轮回的三毒。作为修行者要学会放下,只有放下,方能一丝不挂,无欲无求。

2.山友。出自《佛说孝经》:“有友如山,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之,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佛教不仅注重对父母的孝敬,也讲究与朋友之间的交情。

3.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学道须到佛祖道不得处。若不如是,尽是依草附木的精灵,吃野狐涕唾的鬼子。出自《五登会元·开先行瑛禅师》体现了佛家精进的思想。“精进”是释迦摩尼八正道之一,即“正精进”。精进即勤奋进取,与汉文化“愚公移山”,“闻鸡起舞”是一脉相承的。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笔者认为佛家的“精进”内涵尤为丰富。除勤奋、坚持以外,更有一种刨根问底、探本溯源的深究精神。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充分体现了佛家的大智慧。佛学大师南怀瑾说:“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佛教惯用“眼”来表示人观察世界的智慧程度。佛教中記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释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那律陀曾在佛陀说法时打瞌睡,遭到释迦摩尼的严厉斥责,痛哭了七天七夜,竟至失明。后来阿那律陀勤奋修行,终于获得了“天眼通”,虽然肉眼看不见东西了,却能够看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的一切事物。我们惯用“眼力”、“眼光”去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准。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人站的高,望的才会远。只有眼界宽阔,才能悟到万物的真谛。

(二)山与绘画、音乐

山不仅与佛教关系密切,而且与绘画、音乐也有着亲密的联系。

山与绘画的关系可以从画家们画山说开来。画山亦称写山,以写代画,以虚代写,注重的是意境美感。宋代画家郭熙平生素爱画山,他对山有着非常深入细致的研究。他认为南北之山特征各异:“东南之山多奇秀,西北之山多深厚,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岫。”四季之山风采也不尽相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老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其实山本不动,是画家们的心境在动。画山的过程更多的融入了画家们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情思。

山与中国的音乐也有交集。《井岗颂》就是以革命圣地井冈山为创作背景,演绎了一首慷慨激昂、动人心扉的革命赞歌。“魏巍井岗,雄奇神圣,伟岸井岗,万古英名。”悠长、高亢的旋律至今回荡耳畔。电影《井岗恋歌》竹妹子与红军阿哥山虎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感人肺腑。革命热潮的大背景之下,他们的爱情尤为纯朴、圣洁。

谈及山文化,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根本,即文字层面上去寻根。因为文字承载了太多的中国历史文化,而文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与象征。

山,甲骨文 ,像起伏连绵的群峰形。金文 ,承甲骨文形,亦像三座峰头形。(“三”,指多。)篆文 ,只保留中间山峰形,隶书“山”,将主峰头淡化为竖线。总体来看,山字形变化不大,至今仍然能模糊感知一二。又因其字形与坟墓相似,有时也指“坟墓”。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山,上古是山母元部字,拟音为[∫ean]。《广韵》“所闻切”。《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许慎解释字义:往往喜用双声、叠韵去训释。按,宣、山二字,上古皆为元部。《释名·释山》曰:“山,产也。产生万物也。”按,产、山双声。徐锴《系传》云:“山处雲雨,所以宣地气。”王筠《句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惟契文山字,火字形体无别,当于字义别之。”按:从字形来看,火甲骨文 ,底部呈弯曲状。山作 ,底部呈平直形。实则,二者字形还是有所区别。

《说文》山部凡53字,重文4字。大多用来指山名,如:

嵇,《说文》:“山名,从山稽省声。奚氏避难特造此字,非古。”《广韵》:“山名,亦姓。出谯底部呈弯曲状河南二望。”按:谯郡分南北时期的河南商丘谯郡和三国时期的安徽毫州谯郡。

嵍,《说文》:“山名,从山敄声。”《段注》:“嵍字依诸字书即旄丘之旄也。嵍字,《字林》一音忘付反。今依附俗当音权敄……又有嵍亡附反,一音毛。亦云嵍丘也……依《字林》,嵍丘即旄丘,乃丘名,非山名也。”按,古无轻唇音,旄,嵍上古都属于明母。《约注》:“嵍之言也,前高后平,其形如买衣之冒在首也。”由此可知,二徐本解释为山名是错误的,应当为丘名。

《说文》“山”部有的也用来指“山”雄壮、高峻的特点,如:

峣,《说文》:“焦峣,山高皃。”

崝,《说文》:“嵘也。从山青声。”

嶘,《说文》:“尤高也。”

有的关于“山”的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也用来指称姓氏,如:

崔,《说文》:“崔,大高也。”

岑,《说文》:“山小而高也。”

用“山”组成的成语,多数含有比喻义。

山高皇帝远——形容荒僻之地,皇帝有再大的权力也顾及不到。

山高路险——比喻在行进路途中会有各种挫折、危险和困境。

山高水长——像山一样高耸,像水一样悠远。

“山”作为汉语的基本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稳定性较强,其组成的词语主要有以下四种结构:

①“山+n”式:

山坳 山包 山崩 山草 山茶 山城 山川 山村

山丹 山道 山地 山巅 山顶 山东 山洞 山阿

②“n+山”式:

常山 朝山 出山 巫山 刀山 河山 火山 假山

江山 开山 靠山 矿山 炼山 名山 劈山 青山

③“n+n+山”式:

井冈山 湖光山色 气吞山河 气壮山河 坐吃山空 侃大山

④“n+n+n+山”式:

安如泰山 半壁江山 逼上梁山 调虎离山 放虎归山

锦绣山河 开门见山 名落孙山 日薄西山 万水千山

按照词义内部编排,与山意思最为接近的是丘。

丘,《说文解字》:“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丘,上古属于溪母之部字。商承祚《殷契佚存》:“丘为高阜,似山而低,故甲骨文作两峰以象意。”甲骨文作 ,金文 ,字形像两座相连的山。《约注》:“许君拘泥于篆法而以会意解之,误也。仲尼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用本义也。惟中央下斯能聚物,故《释名·释州国》云:‘丘,聚也。”按,丘,象形,四周高,中央低,因此能会聚事物。现在“丘民”一词,即指众人聚居的地方。

总之,以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戏剧、音乐、绘画、习俗以及与山有关的词语,成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在中华文化中,随处可见山的身影,山文化可以堪称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以深重、内敛的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凝聚映射出中国人高尚的审美和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毛学和等.现代成语巨典[M].大連:大连出版社,1993.

[4]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作者介绍:郝翠荣,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字学)

猜你喜欢
登山佛教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佛教艺术
登山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多用登山杖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一次难忘的登山
看中国·在浙江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