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化浸润了一座城

2018-05-18 06:59
上海工运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宫工人工会

文化是城市的血脉,也是广大职工的精神家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市宫”)是上海职工闲暇之余文化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今光阴变换,上海在职工文化服务阵地打造上,亦走在了前沿,开始与时代“同频共振”。

“文化灯塔”为职工引路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以筹募职工文娱基金的方式购置曾经的东方饭店为上海市总工会直属文化事业单位——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向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赠送了亲笔题词的横匾“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并用“面向生产,学习文化”的题词鼓励上海职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国庆节,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对全市职工开放了。当时的市宫设有上海工人图书馆、上海工人运动史料陈列馆及乒乓室、小剧场等文娱活动设施。

在上海,每一代职工对自己所经历的工人文化宫都有独特回忆,这些回忆或甜蜜温馨,或颇为酸楚,却都留下了时代的印痕。陆美英,1950年代生人,原上海电视十一厂的职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曾点亮了她的青春岁月。“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只要双休日没事,就会和厂里的小姐妹一起去市宫。有的时候去跳跳舞、上上课,有的时候则纯粹去那边凑凑热闹。”像陆美英一样,对于上海职工而言,位于上海西藏中路上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是他们心中的“文化灯塔”。在这里,上海职工文化形成了浓郁的氛围,工人文学写作组、业余小戏创作学习班、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览遍地开花,仿佛是一幅文化“春意盎然”的春景图。

当时,各行各业的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来工人文化宫学习。上海的工人文化宫曾培养了大批的文艺骨干,他们不但下基层为职工群众宣传演出,还多次代表上海职工为国家领导人表演节目。在这里,上海职工文艺创作也在上海的思想领域、社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市宫的职工业余写作爱好者中,诞生了宗福先、汪天云、贺国甫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职工剧作家。原上海热处理厂的青年工人宗福先所写的剧本《于无声处》犹如一声惊雷冲破禁锢、解放了思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并获得了文化部和全国总工会的特别嘉奖。

多元文化阵地正不断形成

进入新世纪以后,新一轮技术革命驱动生产力飞速进步,丰富着固有的传统劳动模式,也拓展着劳动的外延。白领、外来务工人员增多,而且出现了网约送餐员、物流快递员等新型就业人群,他们成为上海职工文化新的服务对象。此外,职工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上海工会与时俱进,在职工文化服务阵地打造上,也与时代“同频共振”,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职工受益的多元文化建设新格局正在形成。

被职工追捧的“公益乐学”,针对白领青年职工“碎片化时间”的文化艺术学习需求而设,它曾在职工中曾创下过4分钟秒杀620个学习名额的纪录。该项目由市总工会全额资助,分为现场版和企业版,现场版针对个人,而企业版则可通过预约,将课程送“货”上门;另外,设立在职工集中的企业、工业园区、楼宇企业的“职工书屋”,也满足了职工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工会定期挑选适合职工学习、阅读的高质量图书品种,配送进职工书屋。

除了传统的职工文化阵地外,近年来,上海市总工会还联手各区、局(产业)工会举办了上海职工自己的文化节日,以此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去年12月,由上海市总工会指导,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上海市机电工会、上海市职工文体协会主办的“‘最美劳动者’首届上海职工微电影节”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隆重举行,参赛的职工不仅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誉,还走了一次“红毯”,当了一回“职工明星”。

猜你喜欢
文化宫工人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巧进文化宫
新形势下文化宫更适于群众文化需求的运营模式探究
记忆里,憧憬中
工会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