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体验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标解读

2018-05-14 08:59洪笑洋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是中央教育部对地方、学校音乐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以纲领性的形式发布,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目标与准则,是音乐教材编写的依据。本文从自身经验出发,谈谈200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产生的普遍问题,以及该问题是否在2011版音乐课标中有所改进。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标;自我体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展开,我国于2000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一年后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实验稿课标)将沿用已久的“音乐教学大纲”称谓改回为“音乐课程标准”。历经十年的不断修改与完善,201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2011版课标),2011年版课标在页面上终于去除“实验稿”的字样,可认为是实验稿课标的完善版。

本人出生于1994年,2001年就读松阳县实验小学,那年正逢实验稿课标颁布,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材基于实验稿课标编写,我们这代人正好可以说是实验稿课标的“实验人群”。2015年本人在杭州大关小学实习三个月,当时使用的音乐教材是根据2011版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在这篇文章里,笔者基于自我体验,从一个“实验品”的视角陈述身边同学的音乐学习现状,分析导致现状的原因出自实验稿课标的哪个内容,然后再从现状出发去查找2011版课标中该类问题是否有所改进。

现状描述:除音乐生外,身边同学基本不识谱。义务教育九年期间,音乐课虽是副科,但小学低中段的排课量也保持一周两节,小学高段与初中阶段也拥有一周一节的排课量,虽总有“音乐老师爱生病,主课老师来代替”的戏说,但为什么持续了九年的音乐教学,同学们连最基本的识谱都成了问题?

笔者翻阅了实验稿版课标的学段目标,直到初三,音乐教学目标第一句话始终是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我读出两种想法:1.如果数学课的首要目标是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话,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数学水平是否能成为如今的国际公认?钢琴家们从小学习钢琴是只靠着兴趣每天坚持练习的吗?故笔者认为编写实验版课标的专家们把音乐“副”科的位置放的太低,所站的姿态低了,要求低了,又怎么能让校长、老师、学生、家长把音乐课当回事儿呢。2.学段目标里只字不提哪个学段应该学会唱歌,哪个学段应学会识谱,目标不明确。站在实验版课标编写的年代来分析,当时普遍观点认为音乐课太注重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老师们将音乐课上成了知识技能课,忽略了音乐的审美性,学生对音乐课热情不高。可见课标编写组也认同这一观点,导致了当年课标研制的一个重要编写指导思想:“淡化知识,淡化技能,注重审美。”于是就出现了我们这代“实验品”最致命的问题——不识谱!

来看看2011版课标里的学习目标,不识谱的致命问题是否有改进?翻阅课标发现在2011版中的所有学段目标首要要求仍是激发和培养音乐的兴趣,对这点我还是持质疑态度。结合自身出发,我虽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让学生自发的学习某一种技能,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还处于一个天马行空的年纪,对事物存三分钟热度,是一个需要老师与家长共同帮助管理的年纪。如果课标研制组认为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段首要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标研制组的自身的想法就天然的把音乐课与语数英课区分开了,并认为音乐课的地位弱与语数英课,学生的学习态度依旧会潦草对待。我认为激发和培养音乐的兴趣可以作为音乐课的课程目标,但一定不是1~9年级的首要目标!

在2011版其余学段目标中可以看出,2011版课标对于实验稿里淡化知识、淡化技能、注重审美的缺点提出了改进。2011版课标从一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自然的、有表情的演唱并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3~5年级要求学生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活动。7~9年级规定学生选择一种乐器,运用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并简单评价他人的演奏。

除了我身边的同学们如今不识谱以外,还有一些很奇怪的现象:既然在课外小朋友们要去花钱上器乐课,为何不在音乐课上开设器乐课呢?为什么学生们天生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些问题还需要多去查阅文献资料,所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积累才能更完整的分析其成因。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教育的成果也不会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影响势必又是一整代人。当我们这代“实验品”成为从教者,或者像我们这样成为“旁观者”,静下心用批判的视角来分析音乐课标,提出一些新的觀点和想法加以推敲,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或今后的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洪笑洋(1994—),女,丽水松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教学(音乐)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