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一首桃花》的音乐分析与演唱解读

2018-05-14 08:59陈丹丹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

陈丹丹

【摘要】歌曲《一首桃花》选自于我国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是女主人公林徽因的著名唱段。它歌词典雅,曲调委婉含蓄,极富艺术魅力,也一直是音乐会女高音经常演唱的曲目之一。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及特色来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在演唱处理与表现等方面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一首桃花》;音乐分析;演唱解读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歌剧《再别康桥》是我国的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具有时代特色,更是一部诗与乐完美结合的佳作。讲述了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徐志摩和金岳霖之间关于爱情、友情、理想、事业的故事,表现了那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挣扎与追求。歌剧主要角色有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和陆小曼,并用了“墓地游吟”“天坛同台”“再别康桥”“沉沦上海”“双清重逢”“挣脱泥淖”“白日飞升”“人鬼情未了”以及诗朗诵加合唱《再别康桥》九个部分来进行剧情呈现发展。极具艺术特色的歌曲《一首桃花》就是选自于此歌剧。《一首桃花》旋律优美,韵味十足,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演唱分析和研究。

一、歌曲《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

《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著名唱段,出自于第五部分“双清重逢”。创作于林徽因在香山养病期间与徐志摩重逢的时刻。二人曾在年轻时相遇相知,然而即使情投意合,但因都已成婚,作为中国三十年代的知识女性,性格内敛、知书达理的她还是以理智终止了这段缘分。这首作品正是表达了此时二人重逢、往事再现心头的情景。这首歌曲高雅脱俗,感情充沛,曲调悠扬,诗词委婉,韵律自然。由于创作的对象是林徽因这个像桃花一般的女人,所以《一首桃花》清纯淡雅的风格也正是林徽因最好的写照。

二、歌曲《一首桃花》的作品分析

(一)《一首桃花》的音乐结构分析

该曲是两段体,分为A、B两段,是由宣叙和咏叹两部分组成。A段宣叙部分是具有描述性的,体现了桃花的一种静态美、不忍心去打破的一种意境;则B段咏叹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体现了桃花的动态美,出现了最高音,宣叙部分的抒情为后面咏叹部分的情绪高涨做了铺垫,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是宣叙部分,这个部分的演唱速度标记是行板,每分钟69拍。在12小节的前奏中,以小提琴的演奏为旋律,大提琴浑厚饱满的音色为衬托,再加上歌词的朗诵,仿佛是桃花出现了听众眼前,紧接着是钢琴弱彈的琶音,渐慢地引出主旋律。“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这个部分的音乐通过歌词的朗诵和演唱,描述了桃花的美丽含蓄,它的绽放,成为了春天来到的象征,让人想拥有但是又不舍去触碰。它更像描述一个灵动少女,有着曼妙身姿,精致的五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舍不得挪开视线。

伴随着第一部分的结束,钢琴演奏出现了变化音。下行八度的高声部与一直在转位的上行和弦的低声部反向将旋律推进了主旋律,小提琴与大提琴加入以及每样乐器在力度上的变化,丰富了音乐色彩,增加了音响厚度,获得丰满、明亮而宽广的音响效果作用。这部分的速度稍快些,每分钟72拍,出现了3/4和4/4的交替拍子以及三连音,感情色彩优雅大气,像是在赞叹动态的桃花,与第一部分也有了明显的对比。“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撇,一撇,一撇多情的痕迹……”看似短短的几句话,却是感情的真切表达,歌词有反复,音乐衔接更为紧密。

在歌曲的尾声中,音乐渐渐弱下来,小提琴演奏旋律,显现出尾呼应原则。音乐从中强到弱,并且渐慢,最终落在了稳定的主和弦上,给人一种舒适的终止感。

(二)《一首桃花》的音乐特色分析

《一首桃花》是歌剧女主角林徽因的主要唱段,也是其人物标志性的主题旋律,音乐婉转动听,耐人寻味。经过作曲家的创作,该曲仿佛是被赋予了生命,富有诗情画意之美,更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1.在创作上,不玩技巧、不故作高深,简单而得当

《再别康桥》整部歌剧一改以往歌剧创作中气势庞大的交响乐队、豪华场景、大合唱背景等特点,卸去了歌剧的“贵族外衣”,简单而亲切。而《一首桃花》创作上更集中体现了“简单而得当”这一特点,旋律简简单单,不冗长拖沓,节奏也简单,甚至伴奏织体也较简单,多采用和弦手法突出微小变化。

2.在音乐旋律上,吸取了艺术歌曲的营养,是高雅的通俗

这首歌曲,旋律上既未采用“民间小调”,也未采用“洋腔洋调”。它吸取了赵元任等人的艺术歌曲营养,通俗中透着高雅。优美的旋律“清秀,简练而精致”,配合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的演奏,娓娓动听,给人以高雅的享受。

3.曲调从林徽因原诗词的韵律出发,使诗词与旋律完美结合

诗词《一首桃花》原载1931年10月《诗刊》第三期,由林徽因所写。林徽因的这首诗词,虽是描述桃花,但却与黛玉葬花的《葬花吟》有所不同,诗词细腻轻柔,韵律流畅自然,描述的景象巧妙得体,表达的情感真挚深情。徐志摩就曾评价它:“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总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而歌曲《一首桃花》正是由作曲家周雪石依照林徽因的诗词所谱曲的,歌曲旋律优美,曲调悠扬。歌曲在呈现的过程中,诗词与旋律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吵不燥、婉转动听的,诗词与旋律完美结合,意境深远,令人回味。

4.音乐性格与人物性格气质相吻合

《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女主人公林徽因的唱段,林徽因当时在香山养病,徐志摩在此与她重逢,在两人的对话交流后她演唱了此曲,音乐婉约温暖,雅致含蓄,高贵大气。而林徽因这个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诗人,她出身名门,聪慧可人,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塑造她形象的音乐也具有符合三十年代高级女知识分子的淡雅高贵气质和内敛含蓄的性格特点,将林徽因这个如诗一般的女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与表现

一首作品要想演绎得精彩,不仅需要对音乐结构和音乐特色来做具体的分析,而且还需对演唱进行艺术处理与表现。

(一)巧妙运用发声技巧来表现作品

1.吐字咬字拿捏到位、恰如其分

对于中国作品的咬字吐字,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做到字正腔圆。针对这首歌,如在唱第一句“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时,咬字要自然,字头不能咬太紧,要像说话一样,慢慢引出,不吵不闹,像是不愿去打破眼前的宁静一般。接下来的“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中“朵朵”在中音区,此时切记嘴巴不能乱动,不能唱得太撑太满,要留一些余地,以防紧接着的旋律大跳会让声音出现挤和卡的情况。除了旋律大跳的情况,还要注意每句话结束的长音,咬字不能太松,防止吐字不清;也不能咬字太紧,防止声音尖锐。

2.气息运用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好的声音需要深而有控制的气息支撑。《一首桃花》中的宣叙部分,婉约细腻,演唱者需要绵延不断的气息来演绎,以此来保证乐曲的流动性。演唱要连贯,不可以随意换气,也不可一张口就把气用完。如在乐句“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中,即使出现了休止符,也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切记在“吐息”后不换气,憋着一口气把“含着笑”唱完再换。在咏叹部分中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一个小节的间奏把歌曲推向了高潮,“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这时的气息就要更深,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为流动,特别是唱“看”的时候,气息不可全部释放出来,而是有控制的由弱渐强,显现出婉约的气质。唱到“一撇,一撇”时,就接近了全曲尾声,要控制好气息,做一渐慢渐弱的处理,这样显得更有层次,也更能表达意境。

(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巧妙处理歌曲情感、意境的层次变化

情感是歌唱的靈魂,演唱时掌握好歌曲的情感,就更具艺术感染力。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情”“气”“字”“腔”“韵”“味”“形”是构成歌唱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情”则是起着主导和统帅作用的因素。带着感情歌唱,把声、情、意境融合在一起,就会给人留下过耳不忘的深刻印象。如唱“颤动在微风里”时,仿佛自己的心也跟着颤动,微风轻柔的拂过脸庞,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坦白。“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诗词中的“她”,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不做作。“一撇,一撇,一撇多情的痕迹”,这是歌曲的结束句,也刻画出了林徽因含蓄内敛的性格,演唱时气息不可以松掉,声音位置也不可以随音高的减低而降低,要保持一致。在渐慢渐弱的旋律中,用轻飘的头声表现出林徽因理性战胜情感、怅然若失的复杂心态,演唱不能破坏了整曲的意境。

(三)表演要得体,符合女主人公林徽因的性格气质特点

作为一个成功的歌者,不仅需要“情”和“声”的兼顾,而且还需要外在的表演来呼应。俗话说:“情生于内而表现于外。”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表演的两个主要要素,面部表情不仅是技巧的需要,更是情感传达的载体。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可以使歌曲的演绎达到出神入化、尽善尽美的境界。《一首桃花》刻画出女主人公林徽因这位三十年代的知识女性形象,意境优美,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对桃花的凝视。其所有的表情、神态及内在情感在表现时,都应始终体现出含蓄、理性却又复杂的一种内敛性格,更要体现出她的修养及文化内涵。

四、结语

《一首桃花》这首优秀的声乐作品,由于采用著名诗词创作而成,艺术性极强,所以歌唱者在演绎作品时,既需要较高的演唱能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同时还需要较深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理解诗词的寓意、诗词的韵律,并了解林徽因的生平事迹,揣摩其性格。不断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既要进一步挖掘作品的音乐特色,更要融入到角色当中,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内涵,最终实现情感与角色的统一、声与情的统一,从而获得较好的艺术感染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志敏.探索·选择·思考—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1)23-29.

[2]张欣.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人物形象及演唱风格[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3]田时雨.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4]于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
歌剧《原野》中金子唱段<哦,天又黑了>的分析与演唱演绎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古筝组曲《云山》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