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钢琴演奏的心理素质培养

2018-05-14 08:59毛雅菲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关键词:钢琴演奏心理素质

【摘要】钢琴演奏的心理素质培养,在钢琴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钢琴演奏中如果想要达到非常完美的舞台效果,除了要求良好的技术外,演奏者也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演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较好的心理素质控制演奏情绪,保证演奏质量。本文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讲解如何培养钢琴演奏中的心理素质。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讲述了各种突发状况以及原因。第二部分重点对如何培养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进行介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钢琴演奏;心理素质;自我调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分析

(一)钢琴演奏者可能发生的状态

钢琴的公开演奏有很多,包括考试、表演、比赛等,从演奏家的紧张程度来看,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紧张。积极紧张属于轻度的紧张。在临场时,演奏者面对评委老师、观众。往往会产生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这些激发了演奏者大脑活跃,但是更多的演奏者在会过度紧张。比如:反应迟钝,体冒虚汗,甚至晕倒,演奏时,越弹越快,越快越乱,越乱越慌,乐曲含糊不清不知所云。更别提情感处理。甚至会有突然中断,演奏中的“断片”发生,难以继续下去。那么,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影响钢琴演奏的因素

在演奏时,往往和练习有很多不一样,譬如演出用琴,演出环境,演出对象的改变,这些都是作用于主体的客观因素,而决定演出成败的,应该是演奏者自己。在实际的演奏中,真实表现出来的,不是演奏者练琴时的水平,而是演出水平。

二、如何培养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

(一)钢琴技能与音乐知识的准备

1.慎重的选曲

首先,演奏者需要挑选适合自己的演奏曲目,切勿把自己定位太高或太低,演奏者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认知,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预期评定。选择一个自己能够掌握控制的曲目,有助于增加演奏者的信心,而从达到较好的演出效果。

2.正确的练习

在演奏者的练习阶段,会出现两個影响学习的“瓶颈”阶段,第一个出现在练习初期的“无进步”阶段。另一个阶段是中期出现的“高原期”,由于初学者的学习只是单纯地模仿,机械地重复。很难有进步.在最后阶段中,由于对技巧、情感要求的提高,练习难度加大,学习者到了后期兴趣降低,注意力涣散,往往会进入停滞和倒退阶段。演奏者应在思想上正确的认识“瓶颈”阶段,消除心理上的烦躁和生理上的疲倦,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外力的帮助下,得到更大进步,实现质的飞跃。

3.有意识的记谱

许多演奏者在演奏中,一旦断了就接不下去了。记谱与练习是同时进行的,是与记忆有效结合的,这种练习主要依靠听觉,及大脑想象力来记忆。想象我们正在演奏自己的曲子,在脑中想象乐谱,在脑中想象手下有钢琴。这样保证了手、脑、耳的同时记忆。更有利于现场演奏。好的技术是演奏的前提,但真正的演出更需要好的心理素质。

4.演后反思

不管演奏的好坏,演出规格的大小。都应该进行反思和总结。例如乐曲的完整度,内心情绪的变化,演奏不足的地方以及舞台现场环境,演出用琴等。更要从旁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演奏。多交流沟通,听取他人教会。可以的话请同学录像,没有条件就录音。在演出结束后,自己反复琢磨,认真反思。

(二)心理上的准备

1.建立演奏自信

自信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肯定。一旦演奏者对于自己演奏的内容胸有成竹,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焦虑感,从而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在以自己水平为基础的演奏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在演奏中,用平和的心态,良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舞台,享受舞台,看淡结果。

四、总结

钢琴演奏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完成音乐活动的保证。研究钢琴演奏的心理因素,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钢琴演奏,也是对自己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塑造的过程。每一次演奏都是宝贵的财富,在这样一个短暂的过程中,向陌生人展现自我,用音乐和台下观众进行沟通,坐在钢琴前面的时候,不仅仅提高了自己的技术,也是对自己心理素质一种考验提高。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一问题上的研究,只有长时间的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进行更深层次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毛雅菲(1993—),女,汉族,河南焦作市,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本科,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钢琴演奏心理素质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网络技术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浅述情感与技巧在钢琴演奏中的结合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培养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途径分析
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