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之诗与乐的交融

2018-05-14 08:59奉波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学诗歌音乐

【摘要】在人類文化中,音乐与文学是两种历史极其久远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人类美的意识。无论中外,两大艺术形式之间不仅是有着广泛的联系,更是通过这一必然又深切的内在联系和共通点才促使其不断融合发展而到今天。

【关键词】音乐;文学;古希腊音乐;诗歌;古诗词艺术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一、诗中的韵律

(一)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韵律

我国古诗词的诗句中有很多体现韵律感的地方。第一,我国语言具有不同声调的区别,高低不同的声调的犹如音乐中的五音、七音。我国各有风味的地方方言声调也各有区别,通过不同地域声调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感受到声调的不同带来的韵律感。

第二,我国古诗词艺术讲究“押韵”,如在《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词中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具有相同的韵脚,分别为“楼、州、流”,诗词押韵使作品具有了一种节奏感与声调协和的美感,这是诗歌具有音乐性的重要体现;诗词押韵也有类似于音乐旋律中“主音”或“稳定音级”作用,更可以将诗句押韵的结构比作是音乐曲式结构中的“起承转合”。

第三,我国古诗词非常讲究“抑扬顿挫”,通过这种重要的手段能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味,如同具有音乐旋律中的休止音与延音之感。

二、旋律中的诗意

(一)旋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李白著名诗作是现代作曲家刘文金先生 “古诗新作”的代表作,在本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刘文金先生所作曲调采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调式为D宫调式,旋律分为五个乐句分,作曲家用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使得音乐旋律层次分明。作曲家在使用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广泛运用民乐、戏曲元素使其具有深厚的意蕴并透露出古朴、古典的韵味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另外,作品的反复采用变奏的特点更直接刻画出了诗人飘逸洒脱的形象。

(二)诗意

旋律中诗意从几个方面来体现。第一,我国古诗词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强调“意境”,在诗词艺术中通过虚实相生的“意境”反映呈现出了诗人的“心境”。本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不舍而是通过“黄鹤楼、孤帆、长江”等意象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作品的旋律充分体现了诗作本身所体现的意境,在钢琴伴奏的前奏部分作曲家采用自由“散板”节奏与“倚音”模仿了古筝与琵琶的演奏形式,营造出了一幅颇具古风意境的长江水波涛汹涌的景象;在主旋律的伴奏部分也采用“震音”来凸显古朴的江天一色的意境氛围。

第二,“吟唱”的自由风格是本首作品的主基调,通过旋律中的多个“倚音”和“波音”和钢伴部分的震音充分体现出诗作本身为古诗词是“吟出来”的特点并以旋律刻画出了诗人的诗意及“吟诗”的场景。

第三,旋律的进行还充分考虑了古诗“抑扬顿挫”的特点,第一句中钢伴部分的“震音”和旋律中的“倚音”体现了诗人开始抒发诗意,在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作曲家运用慢板及戏曲元素表现了诗人对于友人远赴扬州的不舍与激动,在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时候一个小高潮的出现为第四句“天际流”的高潮做出了铺垫,音乐作品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句作曲家加了一个“啊”, 更是通过旋律对诗人离别之意的强调。作品旋律中蕴含的这些具有诗意的处理特点都充分体现了诗在旋律中,音乐与诗词的完美融合更说明了作曲家本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三、结语

文学与音乐既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关系体现了“诗乐相通”,作曲者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作曲技法还应了解学习文学、音韵学相关的内容才能写出美好的作品,声乐表演者也更需要明白诗与乐的关系并且从这两个角度去主动分析作品以此才能更好的将作品展现出来。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来说,诗作为文学上的“王冠”体现了古代人民高水准的艺术造诣,悠久的融合历史提供了丰厚艺术的内涵和营养。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奉波(1992—),男,汉族,四川广元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7级在读艺术硕士声乐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文学诗歌音乐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音乐
文学小说
音乐
文学
诗歌过年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