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2018-04-02 17:58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公允计量价值

(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7)

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适度引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对传统会计计量的新突破,但公允价值计量有其困难所在,公允价值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模糊性、争议性及复杂性等特征,长期以来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综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应用、理论基础及计量属性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从中得到启示。

一、公允价值定义

国外率先提出公允价值的概念并进行应用。FASB第一次颁布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随后FASB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修订了公允价值的定义。2006年9月FASB提出: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在有序交易中市场交易者出售一项资产将能收取或转移一项负债需要支付的价格。随后2007年2月进一步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海啸,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产生了怀疑,FASB与IASB对公允价值又进一步讨论,2011年I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即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脱手价格)。

国内诸多专家学者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葛家澍教授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他认为这项交易不是被迫的或清算的销售,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双方一致同意的。

二、我国会计准则是否应该引入公允价值

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不应该引入与大力提倡公允价值

(一)我国不应该引入公允价值

刘玉廷(2001)认为,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健全且缺乏规范,超前引入公允价值,很可能出现利润操纵现象,因此《企业会计制度》对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应尽可能规避公允价值,而按账面价值入账。冯淑萍(2001)认为,由于某些领域缺乏活跃市场,致使公允价值难以获得,给公允价值的应用留下空白。

(二)我国应该大力提倡公允价值

黄世忠(1997)指出,已沿用几百年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极有可能被公允价值取代,公允价值将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计量模式,并将导致会计计量发生一场大革命。谢诗芬(2003)指出,回避公允价值是行不通的,因为公允价值不仅是一个会计理论和实务的问题,更是一个与我国能否取得国际上某些权威机构对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认可的问题。刘永泽、马研(2010)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深入分析了公允价值应用状况及相关问题,认为合理使用公允价值必将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并能提供更具价值的财务信息。刘强安(2010)通过回顾市场价格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指出公允价值在后续计量中的应用是适用新经济形态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本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独立计量属性和复合计量属性。

(一)独立计量属性观

该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一样,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这种观点不仅体现在葛家澍(2001)、卢永华和杨晓军(2000)、葛家澍(2007)、李红霞(2008)等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献中,还体现在相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具体规定中,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准则第42条明确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并列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

(二)复合计量属性

该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本身不是独立的计量属性,而是复合计量属性,他代表价值计量的一类计量属性。最早由谢诗芬(2001)提出来的。按照谢诗芬的观点,公允价值是价值的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的总称。王建成和胡振国(2007)认为,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现值、可变现净值是一种交叉关系,公允价值和现行成本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公允价值具有复合属性。

四、公允价值前景

对于公允价值的前景,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人们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争论达到高潮,但不管如何,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点。

姜勇,张波(2009)相信随着金融工具计量模型研究的日臻完善,估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针对市场的异常情形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更为完善的界定,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公允价值发展和运用都是大势所趋。

陈天顺(2009)认为,公允价值的提出并不是完全取代历史成本,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会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葛家澍认为,双重计量模式,即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是历史与时代的必然选择。

五、综述

综上所述,我认为公允价值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在活跃市场上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但同时要加大对管理者的管理,避免出现为了自己利益与合作伙伴密谋更改公允价值欺骗市场的情况,欺骗消费者扰乱市场正常运营秩序。同时,公允价值不会取代历史成本,他俩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娜,秦晓东.关于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经济论坛,2013.(4)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上)

[3]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上海会计.2001.(01)

[4]葛家澍.我的公允价值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2)

[5]董必荣.关于公允价值本质的思考.会计研究.2010.(10)

[6]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2007.(05)

[7]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2006.(06)

[8]姜勇,张波.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与启示.经济论坛.2009.(12)

[9]陈天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辨析.财会通讯.2009.(6)

[10]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01)

猜你喜欢
公允计量价值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一粒米的价值
公允价值影响了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行为吗?
“给”的价值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