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瓷在新中式风格中的应用

2018-01-29 09:31陈浩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言志中式陶瓷

陈浩丰

传统艺术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上,随着万物升腾、兴衰更替,有的凋零,有的焕发二次生机。作为传统艺术的一支——陶瓷,它见证了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变迁。瓷器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中期,而陶器被证实距今2万年前就有之。瓷器的英文名称——china,正是取自中国之意,无可否认瓷器打上了中国的烙印,成为一张中国的名片,而代表中国特色的新中式风格不可避免的也要或多或少的运用瓷器的元素。

一、陶瓷与新中式风格的精神共性

拿新中式风格与其他西方设计风格相比,最突出的差异在于东西方文化与美学上的不同,中国传统艺术注重表现、言志,更多的是情感的抒发,而西方艺术强调再现、写实、个性,更多的是情感的宣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母体孕育出的陶瓷与新中式风格,其精神文化是一脉同宗的。

任何艺术都有所寄托,古人常说“托物言志”,无论是寄托于陶瓷,还是寄托于新中式风格,旨在言志。西方同样也有“图像志”一说,比亚洛斯托基认为图像志分为意图性的图像志和解释性的图像志。就中国而言,多是意图性的图像志,似乎总有未尽之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陶瓷作为文人雅士把玩的,布衣白丁也稀疏平常用之(诸如碗、瓦罐等)的器物,雅俗共赏的背后是一份与新中式风格相同的志向,即陶瓷工匠、设计师对自然的领悟以及付诸与作品本身的情感,这份领悟与情感本身不分国界,足以打动人们的心灵引发共鸣,这需要他们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法,最重要的确是参悟道法,以道驭技。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万事万物乃至宇宙天地存在的根据和本原。而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就是“天人合一”,在《道德经》中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相统一,顺应自然而不是刻意修饰。按照既定的顺序走,剩下的道自会安排。

二、陶瓷与新中式风格的生命共性

中国“气论”讲究将物质的气精神化、生命化。“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书法、绘画也要首先运“气”,陶瓷从塑形到烧制的过程,也是一种气的凝炼。美的本原为何?中国传统美学用一个“气”字高度概括。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气和,万物自生。”苍穹之下芸芸众生元气流动,以气渡气,以息养息。取一捧土制陶,采地之气借地之力,经烧制提纯精气更为纯粹,产生其特有的气的律动。对于新中式风格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养气,“气韵生动”就尤为重要,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色,又让器物之气与房屋之气达到一种内在调和,反哺于人体,形成人、器、屋三者气的互通互养,周而复始的循环以致生机不断。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光知道气从哪里来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气往哪里去。新中式风格本身均属于人文艺术,炼气、养气,其宗旨也离不开一个“人”字,因而究其本原,气的止境为人,这也就要求陶瓷和新中式风格必须得到人的认可接纳,才有可能成为主流文化长销以延续生命,即气由器生以汇人体,而人吐息纳气以息养器。

三、陶瓷在新中式风格中的应用

新中式风格取材于传统艺术,而传统艺术借新中式风格焕发生机。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同繁荣的共合体——新中式风格,无疑需要在传统元素的融合上不断突破,而不只是停留在元素堆砌的初级阶段,找到元素间相通的内在联系,就能开创一条持续创新的道路。

其中较为突出的元素多取自明清,明清作为陶瓷发展的巅峰时期,明代早期简练且豪放生动,纹饰精细秀丽,顺治、康熙年间,古拙且浑厚丰盈;雍正年间秀巧隽永;乾隆年间规整大气;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可见陶瓷用于新中式风格无异是相得益彰。

无论是偏向明代风格的清丽秀雅,还是偏向清代的庄重华丽,亦或是两者之间的平衡,陶瓷都可以驾轻就熟,这都归因于它的特质——泥性,而这种泥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为人性的,这也使得陶瓷在新中式风格中的应用活灵活现、浑然天成。

猜你喜欢
言志中式陶瓷
言志为本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