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初探

2018-01-23 21:43贺晶
未来英才 2017年24期
关键词:联想境界情感

贺晶

摘要: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它积淀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古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我们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力求从教学实践出发,对诗歌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引导学生从兴趣入手,用诗歌丰富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境界;情感;联想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近年来,新课标对古诗歌的要求逐渐提高,可是,古代诗歌难教,这是很多一线老师的共识。那如何教好古诗歌呢?如何引导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值得语文教师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1]。

一、发掘诗歌的境界

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营造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事实证明:学古词,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应该是个关键。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公式化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1、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入手,把握形象。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将这些物象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教师可提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你看出哪几方面的内容?诗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景象属于客观物象。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由渡口相送直到“远影”消尽,站在江边依依不舍望着友人远去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主体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诗中的情感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境界。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经过小学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以凭语感来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一幅幅画面,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简到繁,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逐渐丰富画卷的内容,那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二、感悟诗歌的情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这样说到:“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2]。”由此可见,古诗词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弄清了诗歌的内容后,应注重对诗中情感的品味。

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1]。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头脑中想象的画面逐步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在诗中隐含的情意。

如苏轼《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到關键意象后,学生头脑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福画面: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开放,鸭子在水中自由地嬉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蒌蒿,芦笋也开始发芽。教师再进一步分析:竹林里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一幅幅画面别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意的盎然,此时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限制,得到丰富的意趣。

2、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古诗词教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勇敢的表达出来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教师在讨论中要充当“向导”地位,要对他们发言做及时总结。一般而言,教师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丰,老师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诗中情景,才能领会诗句营造的意境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想象,联想,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3]。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通过阅读、欣赏这些古诗词,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了他们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语文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途径之一;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4]。

参考文献

[1] 周兆武.象由物生境心生——对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思考[J].语文天地,2014,(12).

[2] 王丽丽.关注细节,豁然开朗——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几点思考[J].教育,2015,(12).

[3] 衣丽华.拓展诗词鉴赏,熏陶古风意境——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略论[J].新课程,2011,(11).

[4] 陈秋珲.不学诗,无以言——初中古诗教学初探[J].海峡科学,2005,(4):62-63.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想境界情感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情感移植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