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土地革命的诗意书写

2017-12-27 19:32冯涛
考试周刊 2017年50期
关键词:无定河民俗

冯涛

摘要:长篇小说《无定河》从宏观历史视野叙述中国土地革命在乡村形成的燎原之势,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序列,融合陕北方言俚语的书面语言质朴、生动,细致入微的勾勒了陕北土地的景物风貌、民俗生活,呈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关键词:《无定河》;革命叙事;民俗;诗意书写

延泽民的小说创作秉承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真实再现陕北土地革命的历史洪流,弥补了主流革命叙事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无定河》具有宏阔的叙事视野,刻画了一系列原生态的人物形象,作品对于陕北民俗的诗意呈现,极大的丰富了小说的美学内涵。

一、 宏阔的革命叙事

长篇巨制《无定河》,全景式呈现20世纪30年代陕北土地革命的壮阔图景。在大革命后的严峻斗争形势下,叙述陕北土地革命的萌芽、发展直至燎原之势,鲜活刻画了陕北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群像。苦难与希望,矛盾与斗争,痛苦与欢乐,革命与爱情,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中国乡村发生的土地革命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作者的创作视野决定着作品的艺术格局。延泽民在晚年回溯一生的革命历程,从个人体验出发还原历史的细节,结合现代的历史、政治观念,宏观关照、反思中国土地革命走过的曲折历程。对于阶级阵营的矛盾冲突,从20世纪30年代陕北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环境中去揭示根源,通过人物的遭遇、悲剧性的命运形象化的去展现阶级斗争的具体环境,对于革命意识理念不作概念化、抽象化的图解;作品中金兰子一家的悲惨命运是作家揭示阶级对立的叙述重点,亲人之间的情谊在利益面前不值一文,土地被侵占,生存受到直接的威胁,父亲被残害,婚姻不能自主,金兰子是在现实的逼迫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作品中对于土地革命斗争的叙事,情节大开大阖,斗争的画卷波澜壮阔,既有斗争场面的正面描述,又从侧面关注人物的命运与情感,将历史的宏观叙事与个体的革命体验交汇融合,作品呈现出宏阔的艺术风格和意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 原生态的人物形象刻画

革命叙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中国“十七年”文学特殊的创作范式下是有章可循的,即正面人物形象的“高大全”与反面人物的“脸谱化”倾向。程式化的人物塑造模式,彻底隔绝了人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背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负面的经验教训。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重新回归中国文坛,并且占据主导地位,作家们纷纷以忠实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努力开拓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度与广度。《无定河》中作家以现实生活的具体环境为依托,遵循不拔高,不粉饰的创作态度,成功的塑造了一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金兰子是作品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革命者形象,金兰子一家的悲惨性命运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是中国乡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金兰子由一名农村妇女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其中的转变折射出阶级对抗的不可调和,同时她的反抗精神也充分揭示出土地革命必须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金兰子抗婚出逃是陕北女性为争取婚姻自由作出的勇敢抗争,充分展现出金兰子在困境之中过人的魄力和沉稳、机智的应变能力。在叙事上,金兰子逃婚的情节设置是作品中联接众多人物,铺展情节的一个焦点所在,汇集诸多矛盾,不同势力相互角力,众多人物的命运裹挟其中。杨仲梅在金兰子的出逃中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杨仲仿也相继加入革命的阵营;米仓、马锁参加游击队,奋勇抗争;何明领导的游击队在接应金兰子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壮大了力量,赢得了民心,为日后的天马山战斗打下基础。

三、 浓郁的陕北文化特色

《无定河》中对于地方民俗风情的展示,并不是为描写民俗而描写民俗,民俗描写是作为作品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而存在的。作品中的民俗描写或塑造人物的个性特征,或推动叙事的发展,或体现陕北文化的内蕴。“《无定河》的地方特色不是外在的,涂饰上去的。而是渗透在它所表现的全部生活中,无论是景物、环境、风俗、习惯、气息、音响,还是人物的语言、动作,衣食住行直至他们内心生活……”(韩文敏《无定河——从心底流出来的河》)

《无定河》中作家用深情的笔墨描写陕北的山峦、河流,风土人情,尤其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无定河,在作者的笔下绚丽多姿,焕发着神性的光彩,暗示着反抗的力量蓬勃壮大,革命的风暴暗流涌动。作品中对于陕北人的饮食、居住习惯,元宵节的庆祝活动,结婚办喜事的具体流程等民俗的描述呈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人物的言谈夹杂着陕北的方言土语,表意生动传神,在刻画人物的性格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品中人物的姓名、活动的环境、劳作的方式,无不散发着陕北地方的泥土气息,营造了浓郁的陕北文化氛围,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为人物的塑造及叙事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无定河》中对于陕北民俗的形象化呈现,为作品的叙事及人物的活动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拓展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提升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同时具有重要的民俗學研究价值,为研究陕北民俗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参考文献:

[1]雪燕编.论延泽民[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延泽民.无定河[M].人民出版社,1983.

[3]延泽民.爱的心跳:无定河续篇[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定河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陕西省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分析
民俗节
无定河,母亲河
无定河流域洪峰流量的空间变化统计分析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无定河流域槐理河95.9.1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生态恢复背景下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