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下的普惠金融

2017-07-17 01:11
中国总会计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监管

近年来,中国的普惠金融在新的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新成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对普惠金融情有独钟。但我们国家的普惠金融仍面临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化的共性难题。

这些难题,成为实现全面普惠金融目标的主要障碍,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去破解。

一、普惠金融理念与实践

(一)普惠金融理念

15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展开信贷业务来遏制高利贷,被认为是普惠金融的萌芽。20世纪以来,小额贷款先后在孟加拉、巴西等国家出现,国际上掀起一股金融减贫热潮,人们意识到,单一提供贷款是不够的。

2005年联合国在综合全世界金融实践的基础之上首先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即强调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完善市场机制,使边远贫穷地区、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自普惠金融提出以来,全世界发生了很多有关普惠金融的实践探索,这种探索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持续升温。2009年以来,二十国集团成立普惠金融专家组,并推动成立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积极推动构建全球层面的普惠金融指标,制订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最佳范例的资助框架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金融包容聯盟等专门性国际组织也同时成立,督促各国明确做出普惠金融相关承诺,组织研究开发普惠金融指标体系,评估各国普惠金融工作成效。

普惠金融是要解决传统金融的局限性——金融排斥。因而,普惠金融是传统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和重要的补充。两者互为补充,可以协调发展。

(二)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是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尺,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在世界上关于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日渐完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世界银行(WB)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核心指标

该指标旨在从需求方的角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评估和监测各国普惠金融实践情况,为普惠金融有关研究提供基准和标杆。

2.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的普惠金融核心指标

该指标由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数据与评估工作组提出,2016年G20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标,形成了升级版《指标体系》,涵盖3个维度(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使用情况和质量),包含19大类35项指标,分别从供给(金融机构)和需求(金融消费者)两侧反映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3.金融包容联盟的普惠金融核心指标

由金融包容联盟成立的金融包容数据工作小组(FIDWG)设计了一套普惠金融核心指标,尝试从正规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使用情况两个维度对成员国普惠金融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中国的大部分指标均排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特别是账户普及率和储蓄普及率等指标表现较好,显著优于G20国家的平均值。

二、数字技术驱动的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了很多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以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博士在孟加拉创立的“穷人银行”——格莱珉银行为例,在过去的39年时间里,格莱珉银行共计帮助了800万农村妇女获得160亿美元贷款。但由于传统小额贷款的属地化、非标准化、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和全面性方面,传统普惠金融的扩张和成长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世界上仍有很多的人没法分享普惠金融的便利。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仍有约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这部分人群如果能够被纳入金融体系,无疑将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力。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一个以技术为主要驱动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形成。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

与传统的普惠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在四个方面体现出其独特优势。

1.数字普惠金融可以让普惠金融更“普”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进行操作,可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金融血液持续地流向更深、更广的经济末梢神经。

中国有7亿多的互联网用户,在这个广阔的互联网世界里,普惠金融可以找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2.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解决“惠”的难题

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广泛运用,可以减少以往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使得小微企业、农民等服务对象能够获取价格相对合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3.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解决服务质量问题

传统的普惠金融服务内容和质量,往往受限于物理网点、机具布设,以及人员的安排,难以做到基础服务均衡化,特色服务精准化。而依托数字技术和移动终端,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场景与流程的有效整合,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服务要素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4.普惠金融有助于解决商业可持续的难题

数字普惠金融在解决“普”、“惠”和服务质量等问题的基础上,凭借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更低廉的渠道成本,更精准的风险定价,有助于解决传统普惠金融服务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的商业可持续性。

(二)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新挑战

在肯定技术进步带来金融服务质量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数字普惠金融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1.风险治理方面的挑战

数字技术的应用,并不会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服务外部性的特征。在多维开放和多项互动的网络空间,金融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更容易产生叠加和扩散的效应,使风险传递得更快、波及面更广。

2.数字鸿沟方面的挑战

世界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不同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地区居民对数字技术的可获得性和可利用性存在巨大差异,这容易导致新的数字鸿沟,进而导致不同群体从金融服务中获益的能力出现分化。

3.基础设施的挑战

数字普惠金融还对支付清算、信息通信、信用信息体系、数据统计和监测评估体系等基础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监管适应性方面的挑战

从监管体制方面来说,数字普惠金融的跨界特征明显,需要监管部门完善综合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加强监管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从监管资源方面来说,數字普惠金融模式众多,创新速度快,给监管人员、监管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监管能力方面来说,需要注重利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监管流程和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三、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新的普惠金融模式,在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但也会带来新的风险。所以在对待数字普惠金融方面,既要为其发展提供便捷的、宽松的生存发展空间,也要针对其发展规律,创新监管模式。

1.为数字普惠金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要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扫除政策障碍,破除“玻璃墙”和“弹簧门”。要通过各有侧重、相互协调、有机衔接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其他配套政策,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支持各地区结合基础设施条件、产业结构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移动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有特色的业务模式。

2.建立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治理体系

要建立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行为监管、审慎监管和市场准入体系,注重借鉴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的理念,利用数字技术来改进监管的流程和能力,探索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试点、产品实验、压力测试等创新的管理机制。

3.夯实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支付清算、信息通信等基本设施建设,使普惠金融服务能够更加安全、可信、低成本地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和群体。同时要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统计和监测评估体系的建设,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此外,要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普惠金融在服务要素、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产品定价、合同文本、合格投资者认定等方面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当代技术驱动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在践行普惠金额理念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要大力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支持并不是放纵,在创造良好发展条件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加强和创新监管。

参考文献:

[1]李东荣.数字普惠金融面临四大挑战[OL].凤凰财经,2017-6-3.

[2]焦瑾璞.普惠金融的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2014(10).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监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