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康养攀枝花金沙江畔森林城
——攀枝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2017-07-01 22:58陈晓莉
绿色天府 2017年6期
关键词:创森康养绿化

○文 / 张 杨 陈晓莉 冯 璐

生态康养攀枝花金沙江畔森林城
——攀枝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文 / 张 杨 陈晓莉 冯 璐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

攀枝花,是一座以花命名的诗意之城,一座开放包容的移民之城。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资源开发区,四川省攀枝花市因钢铁、煤炭支撑而一度辉煌。正因为这份星光熠熠,未来辉煌如何开启,成为攀枝花愈发严峻的挑战。5年,攀枝花人用她们的智慧,探索出了一条山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绿色道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昔日荒山秃岭的三线工矿城市,变成了如今林茂花繁果香的阳光花城,这座城市也因生态建设而再度辉煌。近年,攀枝花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等称号,跻身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

漫步在攀枝花的江河公园绿道,游嬉于绿林花海之中,你可以听到攀枝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绿色旋律、林韵强音。5年运筹,攀枝花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而实现生态蝶变,稳步走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特色康养城市。2017年,攀枝花吹响了“创森”最后一公里的冲锋号,绿色加速仍在继续。

奋力转型 打造阳光花城

上世纪60年代起,攀枝花因祖国大三线建设,使得满山的树木沿着江水和铁路公路漂流运输到各地。短短30年,山上林木锐减,满江漂木、水土流失,两岸荒山触目惊心。

转型迫在眉睫。

1998年,攀枝花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林业人放下斧头扛上锄头,从“砍树人”“赶漂人”变为“种树人”“护林人”,攀枝花进入由“森林资源利用”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历史性转折期。

然而,如何用好禀赋天赐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惠民和城市转型发展?攀枝花正在以不同于过去的方式再次起跑。

2012年,攀枝花全面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创森”为平台,走“生态立市”之路,建绿色家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创森”工作不能“单打独斗”。2012年,攀枝花整合力量开展“五创联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至此,一场大力度、高要求、严考核的绿色战役在金沙江畔打响了。

“抓‘创森’等于抓发展”,攀枝花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心可见一斑。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由分管副市长任创森指挥长,林业、城管、交通等多家单位为成员。各县(区)建立健全相应领导机构,形成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创建格局。市人大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动员全市人民积极投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决议》《关于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决议》,并成立创森督导小组,督查、指导全市创森工作。市政府每年与各县区政府、钒钛产业园区管委会签定“创森”目标责任书,将“创森”工作纳入“急难险重”任务进行考核。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攀枝花高标准编制了《四川攀枝花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5)》,确立“生态康养攀枝花、金沙江畔森林城”的特色和定位,规划了“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文化、支撑保障”四大体系,按照“一轴、二带、三区、五极、多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进行全面建设。5年的挥洒汗水,使规划的彩图印晒成为一张张蓝色施工图,又落地成为一片片花山和绿海,规划的项目卓有成效地落在攀枝花的城市乡间、山头地块、大街小巷。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攀枝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点睛在花,魅力也在花。

攀枝花“创森”把建设重点放在增绿提质、增花添彩,种树种花并种出文化、种出特色,凸现“阳光花城”魅力。全市做足“花”的文章,用万千花木打造出花的街巷、花的山岗、花的海洋,打造了多个以花为媒的生态文化景区,新建了多个花主题绿地和花卉生产绿地,创建了459个(户)花园式单位(小区)、社区、家庭。而这正与“生态康养攀枝花,金沙江畔森林城”的建设理念完全契合。如今,金沙江畔这座具有南亚热带区域鲜明特点的山地森林城市——阳光花城攀枝花,已成为康养胜地。

2016年,捷报传来。攀枝花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

四大体系 提升幸福指数

绿色在不断延展。

然而,在攀枝花,“创森”工程已不只是绿色的复制,而是将绿色融入了民生的血液。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过程中,攀枝花重点建设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支撑保障体系等“四大体系”,实现绿色惠民、产业富民、文化润民、绿荫庇民。不仅要打造金沙江畔森林城,生态康养攀枝花,更要呈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攀枝花。

把生态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第一工程”,做到绿色惠民。实施城乡绿色福利空间、绿色通道、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破损山体植被恢复、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工程。新建主城区(改扩建)公园27个,县域公园12个。完成乡镇绿化167.3公顷、村庄绿化1703.3公顷、道路绿化926.23公里、河流水岸林网建设和库区、湖泊造林绿化114.76公顷,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建设工程33.87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2533公顷,完成封山育林(新封)999公顷、森林抚育1.4万公顷。通过城市造绿增绿,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让绿惠及于民。

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提高林农收入的“第一途径”,做到产业富民。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攀枝花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以特色干果、水果产业和种苗、林下种植、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林业产业格局;实施经济林、工业原料林、林木种苗、林下经济基地、生态旅游建设工程,新建花卉苗木基地461.96公顷、各类林下经济基地9403.72公顷,全市生态旅游基地达11处,做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达到增绿、增收、增效。

把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作为传播生态文化理念的“第一载体”,做到文化润民。实施民俗生态文化、矿山遗址、义务植树及纪念林基地建设和开展生态文化活动,把攀枝花独特的山地风情、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于城市森林建设中,做到心中播绿。创建省级绿化模范县2 个、国家级及省级绿化模范单位(小区)28个。全市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100%,保安营义务植树长廊已成为攀枝花大地植绿和心中播绿的名片。每年一届的“块菌节”和近年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苏铁学术会议”“中国·四川第二届森林康养(冬季)年会”,全面提升攀枝花城市的文化品位。

把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创森成果的“第一抓手”,做到绿荫庇民。实施森林火灾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森林城市信息化、林业科技支撑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防控队伍建设现代化、专业化,森林建设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森林防火指挥中心6个,成立森警支队1个,建有国内一流森林消防专业队伍6支300余人,每年投入森林防火专项经费逾千万元。全市建立县级及以上有害生物测报点5个,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面积率维持在3‰以内,无公害防治率由85%提高到95%,测报准确率由90%提高到95%,种苗产地检疫率由85%提高到100%。

在这里,生态文明得到宣扬,绿色理念得以传播,森林生态文化浸润着每一位市民,植根人心。

多重创新 破解创建难题

石漠化治理

在“创森”过程中,攀枝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鲜明的“攀枝花烙印”。

5年来,攀枝花向创新要动力,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不等不靠,克服了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绿化管护难度大等诸多困难,突破了干热河谷造林的技术性瓶颈,实现了持续建设模式、治理思路、工程技术等多重创新,探索出缓解山地城市发展空间与绿化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途径。

在“创森”工作中,攀枝花推陈出新,优化建设模式,把“创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有效解决了资金、主体等难题,多种途径筹措社会资金达38.3亿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引入社会资金、采用市场运作建设花城新区森林公园;用项目支持,引入企业治理西佛寺迹地、建设半坡咖啡+黄檀基地;政府、相关责任单位共同出资改造金沙江大道东段绿化景观,采取BT方式建设仁和大河河道景观;采用义务植树方式,由责任单位包干建设金沙江中心城区段视野区、红格癞山、机场路等绿化基地。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造林绿化、生态恢复和绿化成果保护曾被称为世界级难题。攀枝花按照“建设生态林、发展产业林、打造景观林”的思路,提出“由点及面、先易后难、逐步推进、良种壮苗、大坑客土、水源配套”的干热河谷区治理途径,确保绿化造林成效。在城市视野区的保安营、马坎、枣子坪、尖山、上沙沟、鸡爪山、橄榄坡等地相继开展山体生态修复与治理,建设(改造)生态型产业林、景观林共1.2万公顷。对攀煤采空区、广厦采石场、龙蟒尾矿库、青杠坪尾矿库、二滩粘土矿、红果采空区等34处破损山体和矿山迹地实施生态修复,治理恢复植被面积928公顷。这一系列生态治理思路与案例被誉为“探索破解干热河谷区造林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典范”。

芒果基地

西区义务植树活动

针对山高坡陡、无土缺水、土壤瘠薄和干旱持续时间长的区域状况,采取“开带撩壕、客土填土、打井取水、太阳能提灌、人背马运、覆膜保水”等多种工程技术措施进行植树绿化。结合生态功能区、干旱半干旱、矿山迹地植被恢复等生态建设项目,有效治理干热河谷重点区域面积 3750公顷,制约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绿化的瓶颈得以突破,绿化成果得以保存。通过努力,实现了全市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7633公顷,减少水土流失5.38万吨。攀枝花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林分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与城区森林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环城森林生态景观圈初步形成。

创新、探索,已然成为攀枝花在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奔跑姿态。

硕果累累 生态经济共赢

“创森”事关发展和民生,绝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

在“创森”实施中,攀枝花将“创森”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传播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在取得突出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的攀枝花,是一座林城相依、花城相拥、青山围城、绿水穿林的生态城。“创森”以来,全市实施创森工程项目563个,投入建设资金近70亿元,新建林地(绿地)24493公顷。

持续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截至2016年,攀枝花市森林覆盖率达60.1%,水系绿化率91.51%,道路林木绿化率88.4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49平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实现双增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健康发展,森林质量有效提高。“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攀枝花的新表情,“阳光花城”“康养胜地”成为攀枝花的新名片。2016年,攀枝花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

“创森”引领攀枝花华丽转身,让市民过上了绿色生活,更让市民享受到了绿色财富。创建中,攀枝花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以创建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创建。5年来,依托“创森”,全市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建成核桃种植基地2.67万公顷、芒果种植基地2.5万公顷、麻疯树生物能源林基地1.34万公顷……全市成功开发仁和镇莲花村农家乐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芭蕉箐万亩枇杷生态观光园、撒莲镇海塔村世外桃源观光区等多个乡村生态旅游点,举办了务本桃花节、黄草樱桃节、大田石榴节等各类生态观光旅游节庆活动。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农民人均涉林收入年增长率为11.62%,生态旅游人数和收入年均增长率均在15%以上。2016年攀枝花市生态旅游游客量为2062.56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达242.61亿元;实现林业总产值36.2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收入达到2097元。

“人人参与森林城市创建,个个分享绿色发展成果”,这始终是攀枝花创建森林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据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市民对保护生态环境、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支持率达95%。“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义务植树日”等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发放创森宣传资料25万余份。全面建成并开通四川省首家“攀枝花市全民义务植树专题网”,引入“互联网+”模式开展线上认建认养。建设50余个义务植树示范林和义务植树基地,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97%。申报攀枝花块菌、攀枝花芒果地理标志,对388棵古树名木实施了挂牌保护,着力打造地区生态文化。全市保护森林资源、爱护野生动植物、植树造林绿化等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基于此,百万攀枝花人所有的付出,都承载着他们对绿色的渴求,也饱含着他们在追求绿色道路上的探索、坚持和奋斗。创建森林城市这一重要行动,正持续传递着“绿化国土,美化家园”的正能量,也让人们博取更多生态红利。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攀枝花人将继续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的“常态”,为长期有效维护长江上游流域生态安全做出实际行动。

责任编辑:黄露霜

猜你喜欢
创森康养绿化
怀化创森 落地见效
安阳县“创森”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创森”正当时,扬帆正起航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确山县政协助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