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2017-06-26 19:47宋景田
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 2017年1期

宋景田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十分独特,因为存在着政治组织从属于家族祭祀,战争职能与宗教职能不分的密切关系。”该政治制度( )

A.与古希腊政治文明大同小异

B.与我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一致

C.具有鲜明的血缘政治特色

D.有效地强化了中央集权

2.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的权力。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当时风气,故主有难或去世,故吏要尽力营救,甚至为之守丧三年。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这主要体现了( )

A.察举制影响了人才选拔

B.郡县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

3.西汉海昏侯墓西室考古发现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上撰有孔子生平的文字(隶书),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有关这一组考古发现说法正确的是( )

A.画像风格与后世文人画相同

B.西汉建立后有统一文字的举措

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D.为研究孔子思想提供实物史料

4.下图是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幅示意图。该图研究的主题是( )

A.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

B.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

C.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D.农业播种方式的演变

5.玄学是魏晋时期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据此可知,魏晋玄学( )

A.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是儒、道融合的产物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6.“隋朝统一以后……把州、郡并为一级。唐朝也沿其制,而于其上再设一个道的区域。一道之中,是没有长官的。中宗复位的这一年,分天下为十道,每道各设巡察使。”由此可见,唐代的道( )

A.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

B.是中央为控制地方而设立的监察区

C.其设立标志着地方行政转变为三级制

D.其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7.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参与编定《大明律》,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 )

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

8.明清江南地区的松江棉纺业发达、景德镇陶瓷业发达、佛山冶铁业发达、汉口成为长江商品转运码头。丝织巨镇盛泽镇“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城市( )

A.由政治中心转为经济中心

B.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C.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

D.商业活动不受监管

9.《红楼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成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做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可以推断 ( )

A.追求成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10.表1是对81家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主要创办人原有身份的统计结果。该结果反映出( )

表1

[人员分类\&拥有企业数目\&占总企业数的百分比(%)\&买办及买办商人\&29\&35.80\&官僚地主\&29\&30.86\&一般商人\&15\&18.52\&华侨商人\&6\&7.41\&手工作坊主\&6\&7.41\&]

A.早期民族资本家多由官僚及买办转变而来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地域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C.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额较少

D.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11.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这说明谭嗣同( )

A.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

B.希望回归君民共主的传统

C.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12.从下面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如表2)可以看出 ( )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B.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民族资本相比外国资本处于劣势

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13.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

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14.1936年1月,蒋介石命驻苏大使馆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2月又派宋子文通过同中共有密切关系的宋庆龄表示愿意谈判之意。1936年初到8月间中共中央也秘密派出代表4次赴南京,同国民党代表商谈和平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安事变推动了时局的转变

B.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C.国民党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

D.民族危机促使国共寻求合作

15.从1950年起,我国对煤炭、钢材、木材、水泥等8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供应,由中央统一调拨。“一五”期间,统配物资由112种增至231种,部管物资由115种增至301种。这表明我国( )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物资供应不断丰富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16.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指出:“僭主政治要依賴农民和市民的支持,在雅典也就是山地派和海岸派,这些公民的总体不论其阶级出身如何,构成了城邦国家的实体,并将公民这一概念牢固确立。”这表明( )

A.雅典民主是超越了阶级的民主

B.僭主政治的基础是农民和市民

C.城邦制国家公民的概念模糊化

D.僭主政治蕴含了一些民主因素

17.古罗马法律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事变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由他人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

A.个人财产受到保护

B.注重维护公众利益

C.法律制度并不健全

D.侧重保护平民权益

18.表3中对中外历史人物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19.恩格斯说:“欧洲地理上的发现——纯粹为了盈利,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作出——又在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人体的)方面,展示了无数的直到那时还得不到的材料。”恩格斯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为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事实依据

B.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C.大大刺激了东西方精神文化的交流

D.直接推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20.1863年,洛克菲勒开办了一家小炼油厂,1870年,通过内部合并成立标准石油公司,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公司就吞并了20多家炼油厂,控制了美国90%以上的炼油业,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托拉斯。这一现象反映了美国( )

A.生产和资本出现高度集中的趋势

B.市场扩大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C.科技是促进石油工业发展的动力

D.石化工业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21.罗斯福在1935年4月实行以工代赈计划,明确规定“工程的性质必须适合向领取救济金的人们提供就业,不应有所例外;工程将依照各地领取救济的工人人数多寡予以安排”。由此可知,以工代赈计划( )

A.以提供就业机会达到赈济目的

B.目的是为国家扩建更多的工程

C.并不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是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

22.苏联代表在1947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这表明( )

A.国际金融体系领导权争夺激烈

B.世界银行政治职能更加突出

C.美苏“冷战”延伸到国际经济领域

D.美国金融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23.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他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24.在2006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几位意大利影评专家这样评述冯小刚的《夜宴》:“无论从情节还是从结构而言,《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由此推断,这些影评专家认为( )

A.艺术应该做到内涵与形式统一

B.世界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发展

C.中国影视情节符合西方人口味

D.艺术价值源于对现实的演绎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初的几十年中,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的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案子是这样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而误伤乙。按当时法律,杀人者死,甲殴父当枭首。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原心”(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甲的本意是保护自己的父亲,既属于正当防卫,又本意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的父亲,故只能属于误伤,而不能算犯罪。由于这种司法原则合乎以血缘、伦理、宗法、地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的需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马勇《董仲舒传》

材料二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是古罗马最有才华的政治家之一,他不仅当过执政官、元老院的元老、总督,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而且也是当时最伟大的演说家、哲学家、散文家。他生活的时期,法学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市民法,回答关于市民法的问题,周旋于细枝末节当中。西塞罗则认为要从法律根源深处来解释法的问题。在他看来,自然法亦即正确的理性,才是真正的法律,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上帝是自然法的制定者、解释者和监护者;成文法必须符合自然法,否则就称不上是法律。自然法、理性和上帝是统一的,公正、善和成文法则是它的体现。所有人在这种神圣的自然法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不是财产的均等,而是理性的共有。

——西塞罗《论法律》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战国时期法家法制观的不同之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西塞罗关于法律认识的共同点。(3分)分别说明两人对法制建设产生的历史作用。(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學术界普遍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以较小的代价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中,有一些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这一重大事件,认为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而且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是值得高度评价的,并称辛亥革命为中国的“光荣革命”。

请结合所学英国、中国的相关史实,评析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光荣革命”的观点。(要求: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并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只能由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即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技艺、辩铜三官铸造货币。汉武帝将铸币的铜材由中央统制起来。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规定五铢钱必须“周廓其质”,制作工艺的先进,大大提高了铸造的难度,因而基本上防止了盗铸,自此基本上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措施。(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7分)

2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在维和领域出现一系列难题。1993年维和费用达36亿美元,维和行动的支出经常大大高出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到2005年为止,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2000人。2006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称安理会制裁决议是“一张破纸”,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2002年,美国正式退出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和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贡献。(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面临的困境。(6分)

2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记者、历史学家。

丘吉尔称二战为“非必然的战争”。1940年5月,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丘吉尔上任后首先访问法国,他惊讶地得知法国即将投降,但是他向法国领导人表明,即使法国被打败了,英国仍将继续战斗。丘吉尔下令撤出在法国的英军,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凭借进行社会改革、实现全民就业、建立“福利国家”的竞选纲领当选首相。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1965年1月,丘吉尔逝世,终年90岁。随着大英帝国的光辉日趋暗淡,他的逝世似乎象征着一个骄傲世纪的结束。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丘吉尔为什么称二战为“非必然的战争”。(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吉尔1940年上台组阁和1945年竞选失败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见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