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策略探析

2017-05-27 06:18耿晓龙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摘 要: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高校教育事业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从而树立学生崇尚真理的价值追求、唯吾德馨的道德情操、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勤学求知,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以改善大学生的学风问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 教育工作者 学风建设

学风并非只以“学习的风气”来理解,在不同领域,对“学风”意义的理解不尽相同。学术界关于“学风”内涵的界定,归纳起来,大致分两种:

其一,从广义上是把校风、教风、学风三位一体,来追求理解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由此,高校学风是指学生、教师、学校的治学精神,是学生在理论学习、教师在教学管理、学校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状态。学风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风气、精神风貌。

其二,从狭义上是把在校学生作为第一视角来对学风加以概括。

即高校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作风,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认知、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高校学风是一所大学历史和文化的凝练,是若干届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普遍表现出来的大学精神和学习风貌。

随着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办学理念的转变,多数学校将学风建设作为本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但近些年出现的学风问题,使如何改善和提高学风建设逐渐演变成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借此改善和提高学风建设亦演变成更值得研究的问题。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这是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那么何为立德树人,立德为树立德业,树人为培养人才,这就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拥有丰富的学识魅力、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引导、教育、示范作用,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

一、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利用自身师德魅力,引导优良学风的形成。

高校教育工作者改变自身观念,放低身段,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学习,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带动、启发学生。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主动与学生培养共同语言,和学生通过各类社交手段形成良性互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较高的威信,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自己的引导,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引导学生自觉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开展知识技能培养,力创优良学风的形成。

知识技能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第一要务,而让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是国家培养高等人才的基础任务。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上进一步强调,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发展需要大兴学习之风,只有将所学知识发展成为科技成果,变成实际的生产力,方能体现教育的社会作用。由此可见知识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应该创立一套完善的以教师示范作用为主导的知识传播机制,实现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体育教育的有效结合,明确学生的成长发展要求,立德树人,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探讨科学、钻研科学的学究精神,开展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训练,帮助学生适应自主学习的科学方式,进而在主动的知识技能传播过程中,力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兴旺、持续发展的希望之源,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力量之源。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人才优势的最突出表现是创新 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而高校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高校想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要着力打造一支勇于探索、创新的教育工作队伍。继而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个体特征,保护他们自我萌发的创新意识,对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给予及时的充分的肯定,同时教育他们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树立自信心,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品质,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最终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四、高校教育工作者需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强化优良学风的形成。

我国历来强调社会的整体价值,个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文化建设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准则,对单个学生的本性、特点进行把握和剖析。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把握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高校应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党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创业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等,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组织开展并参与丰富的班级评优活动、课堂评比活动、宿舍共建活动、红色党团活动、社团优选活动、科技竞赛活动、创业竞赛活动、文明上网活动等,以使先进的校园文化得到精炼,从而构建以高校教育工作者为中心的,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的班级、年级、学院、学校,全面强化优良学风的形成。

五、高校需加强教育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保证优良学风的形成。

教师只有认可学校组织的使命,并将个人目标与组织使命相结合,才能从内心接受并积极参与组织管理的活動。学校应努力调动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学习提高和自我规划,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激励手段鼓励优秀教育工作者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使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得以在科研、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多个方向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高校需完善与学生最紧密的班主任的聘选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通过激励管理,吸引和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利用这些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来影响身边的学生,从而保证优良学风的形成。

在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立德”是出发点,“树人”是落脚点,从学生的发展需求、自身特点、成长规律去“树人”,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去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改变高校整体学习风气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学生的思想,同时建立健全学校的日常管理机制,再以“立德树人”的思想为保障,帮助树立学风建设机制,以校园学风文化为支撑,来促进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并改善学生的学风问题。

参考文献

[1]孙马.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7):35-38.

[2]胡琦,陈海燕.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8).

[3]王景华.试论新形势下高效“三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作者简介:耿晓龙(1984.02-),男,汉,河北省,天津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政管理。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