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犬结合”在城乡结合部警犬追踪中的实战应用

2017-03-31 09:49冯振明杨武友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0期
关键词:训导警犬足迹

冯振明 杨武友

摘要:近年来,根据公安部业务主管部门关于要树立服务刑侦主业意识,提升警犬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结合科技创新,警犬追踪在刑侦实战工作中的作用呈现全面复苏并蓬勃发展的景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警犬追踪由于所受客观影响较多,在现场中仍然存在成果率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警犬本身的追踪技术能力外,人犬结合的水平更是关键。本文结合警犬在珠三角地区的城乡结合部的发生的案件,着重探讨人犬结合在警犬追踪这一领域面对的新情况及应对经验。

关键词:警犬追踪;人犬结合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交通发达,人员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犯罪人员运用现代高科技或现代高科技产品实施的犯罪和高智能犯罪出现的越来越多,并呈现出社会危害性大,隐蔽性强,侦查难度高的特点,再加上各类媒体宣传的深入,犯罪嫌疑人反侦察,反追踪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基于各种原因留在现场的有价值的痕迹物证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出现一些原本是临时起意作案,却在短时间内转变成为如同职业罪犯一般清理现场,销毁罪证的情况。客观条件越是匮乏,对人的主动性和犬的生物特性要求越高。因此更要好好把握现场,充分利用案件现场的各种线索,发挥警犬这一特殊警务力量的优势,突破僵局。现结合珠三角地区案件的具体情况,探讨城乡结合部警犬追踪的“人犬结合”。

但凡犯罪现场,只要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必然会在其所在的空间内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和人体气味,这就为我们使用警犬追踪技术创造了条件。通过警犬追踪突破中心现场乃至在外围现场上线,进一步追出犯罪嫌疑人进出现场来去的路线,而在警犬追踪过程中,在具有警犬使用条件的案件中,训导员既可以结合调查访问,又可以结合步法追踪,相互强化使警犬追踪保持正确的方向,进而达到非常不错的使用效果。

1准确确定犯罪足迹——嗅源.是警犬突破现场的基础

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中,足迹是我们警犬技术使用的最为直观和使用频率最高的。但往往也是其他刑事技术使用的基础,在现场中经常出现两种技术对同一件物证材料的进行检验要求,警犬使用更多的是气味的保存,使用要求上与其他技术对物证的使用上不存在冲突。但必须注意气味的感染、提取等过程防止污染或损坏了相关的物证。避免一个物证经过一项技术的一次使用即丧失物证作用的情况。所以,在案件现场中,如何确定和利用好警犬使用价值的相关材料,是摆在训导员面前的首要任务,首先确定准确的足迹,嗅源是追踪的起点。

案件现场出现多个不同足迹的,及时与其他技术人员沟通,必要时做好初步的现场访问,要定准犯罪足迹嗅源,必须仔细研究足迹遗留的位置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足迹行走的规律与其心理特点之间的联系,另外还要从足迹的新旧程度、附加特征、形成顺序及与其他痕迹物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制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一些现场痕迹物证特别稀缺的现场,训导员要做好相关的气味提取及保存,为追踪后期的警犬使用保证物质条件。以足以犬在出现气味和作用疲劳时迅速恢复、强化犬信心。足迹——嗅源认定就为进行人犬追踪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2吃透足迹特征是追踪成功的保证

所谓吃透足迹特征是指训导员对现场犯罪足迹从种类特征到形成特征要熟记于心,尤其是足长、足宽、花纹特征,重压面和磨损部位及其程度必须记牢。必要时候采取拍照,这样才能在追踪过程中遇到多种足迹并存时甄别出犯罪足迹,如果记而不准,记而不牢,记而不快,必然会影响追踪的速度,进而贻误战机。反之,如果记牢记准犯罪足迹特征,才能顺利追踪,而且在遇到警犬断踪情况下也可以迅速通过圈踪重新发现犯罪足迹、嗅源。帮助警犬摆脱困境。同时做好断踪地点的标记,密切留意警犬重新上线的表现,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验证:把现场提取的气味让犬重新感受,让人——足迹追踪与犬——气味追踪相互印证。以保证追踪的正确性。

3追踪过程中要使用人犬结合.优势互补

人追踪的优点在于记准记牢犯罪足迹特征后即可循线追踪,缺点则是当追至较为坚硬的地面是,足迹看不清时,人的作用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尤其是在珠三角这种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地方。根据珠三角地区的特征,目前除了较为偏僻或人迹罕至的荒地以外,基本上全面进行道路硬质化,本地的农户基本上都采取半机械式耕作,集约化耕作,这也为我们追踪提出新的要求,自2004年以来,很多地区已经提出所有的刑侦追踪犬必须具有硬质地面的追踪能力,其实此时国内提出硬质地面追踪概念超过十年时间,并已经形成初步的理论结构。警犬追踪优点是在定准嗅源后即可上线追踪,即使人看不到迹线,犬也仍然照追不误。但当遇到复杂环境,诱惑线和气味变淡时超出犬的能力(这种状况在南方夏季天气时经常会出现,天气闷热,犬的工作环境一旦出现上述的几种状况,犬明显会频频出现重吸,串线,徘徊等不自信现象。)这时就需要训导员及时介入,及早帮助犬恢复状态或者终止追踪。所以,在追踪过程中必须把人犬各自各自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追踪案犯的整体效果。

提高使用效果,首先,建立巩固的人犬感情基础,这种基础建立在日常的饲养管理及犬训练和应用上,犬的每一生理的反应皆来源于其復杂的犬心理。在日常的犬能力建立过程中,密切结合犬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特点,在训、养、用中磨合人和犬默契。把这种默契精髓反馈到犬的训、养、用中,提高人犬间的信任度,理解好犬的肢体语言正是训导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在追踪过程中也要求发挥人在跨领域的知识和现场处理的经验来干预犬作业,有的案件则要求我们给予警犬一个空间来发挥,让其生物特性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帮助下按照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奇特效用。如在一宗2010年冬季的盗窃名贵林木案件中,到达案件现场是清晨时候,由于使用环境相对清静,使用条件优越,训导员根据现场的状况,从中心现场多个雨靴足迹中提取气味后,训导员从雨靴磨损程度初步分析知道作案人员因为经常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作案对象明确,同行作案可能性比较高,根据本地农业从业人员的习惯,一般交通工具比较低端,结合苗木场门前的路况,确定应该是步行一段路程进入中心现场。果断将警犬投入外围进行搜索式追踪,很快从该林木场的简易栅栏出突破现场,在该片苗木场栅栏边上迅速上线,路上也遗留部分的泥土印证着训导员的判断。犬追出中心现场约300米处是一水泥路面十字路口,并进入了水泥路面,直走是石粉路通往另一家大型有人和护家犬看管的苗木场,左转是村庄,右转是前往镇区的路面,皆为水泥路面,路口一角是的土质路边是一林木粪料发酵处,土质松软,犬到此处出现短暂徘徊后。犬从右边路口缓缓前进,并两次折返到十字路口处,并直接直走到另一苗木场的方向,但也很快折返,此时训导员明确理解到犬的意思表示,马上把现场提取的犯罪嫌疑人足迹气味强化犬的嗅觉,试图让犬再做突破,一来排除粪料是否构成对犬作业的影响,二来印证犬是否在泥质地面转入硬质水泥地面后气味变化明显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或“消极怠工”的状况。在观察到犬还是出现上述情形,训导员知道客观条件已经超出犬的能力,气味在此处已经出现转换,于是果断让犬休整,自己带上助理人员对在粪料发酵处附近进行勘查和对另一家林木场进行走访。在粪料发酵处边上发现一三轮摩托车的后轮辙,本来覆盖在粪料上的塑料膜被用刀裁掉部分。此时训导员做了初步之保护后,马上向现场指挥员报告自己的看法:1.结合现场被盗的林木,嫌疑人离开现场的交通工具最大可能为三轮摩托车。2.案犯在十字路处裁剪了部分的塑料薄膜作为覆盖离开现场。3.嫌疑人可能曾经前往另一家的林木场进行过踩点,可能被看护的狗吓走,可以走访了解该场狗吠叫厉害的时间确定案发时间。在辖区监控视频的配合下结合时间段内迅速锁定了相关交通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外观。抓获嫌疑人,经过审讯:该两名嫌疑人是父子,本对林木养护及市场行情了解,本欲对两边的林木场的珍贵林木盆景下手。前期两次踩点之前两家林木场的看护犬散放时被偷了,一直没添置。作案之前几天,另一家买了犬看护。导致该嫌疑人作案时本想翻墙入内被狗的吠叫阻却了犯罪,最终只能对一家下手。这也正是我们的追踪犬在使用时曾经路口时意欲往另一家追过去的原因。

4主动出击。多方面下手。积极回应现场使用对警犬追踪提出的要求.提高人犬结合的效益

一门技术的投入使用,必然是受到外源性(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内源性(主观)条件制约,提高人犬结合的效益具体到警犬追踪来说就是提高警犬追踪在特定现场的使用效益。在外源性作用上着重:首先,引进先进的科目理论,理论是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内警犬追踪目前的发展的水平很高,并且分类也越来越细化,虽然分类细化了,但是相互之间经验的借鉴作用不容忽视的;其次,如何保证警犬使用的空间,现实中,很多地方的警犬追踪在使用路子越走越窄,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警犬使用空间上得不到保障,往往同类现场使用了几次,现场指挥员觉得没有什么效果,就直接扼杀警犬技术的使用的机会。这要求案件的勘察体系要树立正确警犬使用的观念,保证警犬使用的空间;最后,做好日常警务宣传,让其他警务力量了解警犬使用的物质基础,提出适合警犬使用的现场保护要求,减少警犬使用的现场障碍,提高现场使用效益。一次成功的犬追踪不单单是对人,其实从犬心理来说也是一个最好的奖励,故我们更应该认真对待好每一个案件的使用。

4.1强调“人”的主导性。熟悉现场勘查步骤,熟练掌握本技术的现场处理,树立正确用犬观点,摆正用犬心态。坚决反对“警犬虚无主义”“警犬万能主义”

现场使用中,训导员就是警犬的心理坚实靠山,这时候训导员的心理状态任何一点变化,犬是能留意到的,训导员的心理状态是影响警犬发挥的最大因素。所以訓导员要建立良好的心态,接触到现场第一时间应该强调人的主导性,主动与相关的报警人、现场发现人、受害人或家属、其他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在初步了解后做出自己针对本技术特点的判断。对能或者可能会发挥警犬作用的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一些明显不具有使用条件或使用价值的,向现场侦查指挥员做好解释,争取取得指挥员的认同和支持。

4.2打好警犬使用的人的基础,认真开展针对警犬行业特点的警务调研

警犬使用不但具有其特殊的时效性和空间性,其使用效果也是和使用环境、当地经济结构和群众习惯密切相关的,比如:当下的农村社会由以前的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往往在侦查走访获取的信息有限,明明住在对门丝毫不了解的情况比比皆是,通过人的走访效果大打折扣,限制了人的作用。在近几年珠三角的案件中,具有和可能具有警犬使用条件案件的统计,80%以上案件都是跨区域的,乘用交通工具到达案发现场。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调整追踪目的和方向,以为侦查破案提供方向、追踪搜索到相关物证,发现案件相关因素能补强其他证据等也应当认为警犬追踪发挥作用。目前,在现实使用中也要求训导员及时调整侦查指挥员的指导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和反对部分侦查员的警犬无用论或警犬万能论。使用环境变化还体现在:我们使用警犬追踪过程中,最为紧张就是犬在追踪进入了农村地方,人多禽畜多,动物气味复杂,容易激发犬的原始生物本能训导员必须随时做好排除的准备,导致犬的外抑制特别强,犬工作热情衰减快,使用效果差。尤其是采用中小型犬作为追踪犬的,基本是依赖训导员来带出困局。多次出现临近村庄犬就表现厌烦,这些要求我们在科目中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目前状况跟十年前的状况是大不一样了,农村空心化,人少了,现在农村禽畜动物明显减少,并且以圈养为主,相反,原来我们追踪过程最怕经过或临近村庄,现在我们反而对此更是喜闻乐见,犬受干扰减少了,人结合走访,更容易发挥人犬结合的作业,效果更加明显。结合上述的案件特征的转变和使用环境的转变,切切实实反映在我们的训练中,让训导员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犬的能力的提高上。另,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和群众习惯也是影响案件的警犬使用因素。珠三角地区河流交错,禽畜饲养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非常发达,针对此类新兴农业的侵财案件特别多,尤其在接近出栏或收获季节。其实警犬追踪在这种案件的使用效果特别明显。只要能把牢牢把握住现场的使用这个关键,及时投入追踪犬,往往都能直接追出相关的证据或方向,有时候甚至追缴到盗赃物直接破案。做到快速排除无关事宜,节省侦查资源。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主动与派出所做好联动,遇到这一类案件,第一时间投入使用警犬,多次追回来不及运走的盗赃物而由此侦破案件。争取了时间,节约了司法资源就是大部分刑事技术包括警犬技术使用的正真价值所在。

4.3结合使用特点,做好选犬工作

前文中提到,目前犯罪的特点是跨区域,采取交通工具前往案发现场,这样使用环境与传统的警犬追踪终点扑咬训练模式的模拟环境已经迥然不同,往往犬追踪具有了指明侦查方向,提供警犬的特殊生物信息等作用,故我们在选择犬时可只从作业能力上来选择,大胆的使用中小型犬来作为追踪犬,如拉布拉多史,宾格犬等,这些犬性格明显,作业稳定,兴奋性高,耐力持久,作业专注。当一个事物发展受外在因素影响能够降到最低,而仅仅从事物发展的需要来考虑因素,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将会达到很高的程度。所以我们在选取追踪犬的犬种时只从合目的性的角度出发,在实际使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一宗一模一样的案件,每一个现场都是一张全新考卷,有的案件要求训导员不仅仅是“看家人”、“守夜人”,还要求训导员通过经验来干预犬作业,有的案件则要求我们在给予空间警犬来发挥作用,理解好“人犬结合”,用好“人犬结合”的巨大效力。

猜你喜欢
训导警犬足迹
警犬是怎样“炼”成的
黑子,对不起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成长足迹
警犬戈尔吉
警犬守护春运路 每天工作12小时
足迹
警犬集体过生日
足迹
春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