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的三大基石

2017-03-31 09:41于贤荣李新华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0期
关键词:隐形冠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于贤荣 李新华

摘要:德国制造业之所以强大并始终在全球市场保持强大竞争力,职业教育、隐形冠军和工匠精神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三者分别从人才、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三个方面为德国制造业打牢根基。

关键词:职业教育;隐形冠军;工匠精神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经济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在危机中屹立不倒。那么德国制造业强大的原因何在?究其根本,职业教育、隐形冠军和工匠精神是支撑铸就德国制造业辉煌的三大基石。

一、职业教育——“德国制造”的人才基石

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高水准的技术工人。哪怕科研成果世界一流,但如果技术工人的制造水平或工艺水平跟不上,生产出的产品达不到设计要求,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很多国家,职业教育常常是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无奈选择”。然而德国却没有这种历史羁绊,各行各业平等互尊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上没有瞧不起匠人的风气。德国职业教育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早在13世纪,德国手工业就已形成50多种细分工种,建立起“师傅带学徒”的职业模式。匠人的民间地位十分超然,在当时的商业重镇纽伦堡,随处可见的街道名称并非政治、文化名人,而是曾经深远影响过当地人生活的匠人。中世纪晚期,德国引入“学徒、熟练工、师傅”的匠人分级制度,规定匠人须考取专业资格证或申请专利才能获得从业资格,并将工匠制度以成文条例确定下来。17、18世纪,德国进入手工业极为繁荣的资本主义萌芽期,这时成为匠人要历经三个阶段:一是跟着师傅当学徒,二是满师后外出漫游,三是自行为师带徒弟。进入近代,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双轨制”职业教育的建立,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校为“一轨”,负责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企业为另“一轨”,负责安排学生到一线实习和培训。其中主要内容在企业进行,学校只起到辅助作用。在“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下,学校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企业实践培训费用则由企业承担。

在德国,约70%的青少年中学毕业后会接受职业教育。他们需先与企业签订合同成为“学徒”,之后凭借與企业签订的合同申请职业学校入学。这些学生每周有一到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三至四天在企业接受实践教育,学习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三年半。即便是在学校学习理论,职业学校也为学生配备各种实验室,供其随时动手实践。可以说,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一切都是从工厂开始,工厂是学习的起点,然后才是学校学习。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是针对工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里面学到的任何知识都是基于实际操作。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就是,培训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保证了制造业所需的高技能。而且由于学生从一开始就和企业建立关系,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与顾客打交道、与同事打交道及如何融入团队。职业教育毕业的技工如有志继续深造,可申请参加工业技师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标准的工业技师资格考试。获得工业技师证,就意味着可从事一线生产管理工作,薪酬也会更高。

在推广“双轨制”职业教育过程中,德国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目前在德国可以参加的职业培训多达350多种。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蓝图变成精美产品投放市场,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竞争力。

二、隐形冠军——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基石

“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认为,德国出口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小公司,尤其是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却不太为公众所知的中小公司——隐形冠军。德国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之国,据西蒙统计,全球目前有2734家“隐形冠军”,其中德国就有1307家,占总数的47%;位列第二的美国,只有366家。德国的“隐形冠军”是如何练就的呢?

1.雄心勃勃的目标

在成为全球市场领导者和实现快速增长方面,德国的“隐形冠军”为自己设定了极为雄心勃勃的目标。凯密特尔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属铯和锂的生产商,它目标就是成为“全球范围内技术和营销的双重领导者”。3B科技公司是一家小公司,但却是全球解剖及生物教学辅助工具领域的领导者,它的目标是“我们希望成为并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成功永远源自于雄心勃勃的远大目标。“隐形冠军'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市场领导地位孜孜以求,这是推动它们前进的重要动力。

2.专注与深度

只有通过专注和深度才能够达到世界级的水准。“隐形冠军”专注于某些狭小市场,对所从事的行业求深不求宽。许多德国“隐形冠军”都有着相同的成长轨迹。通常,它们会从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细分市场开始“深耕”,不断积累技术优势,最终成为行业领跑者。“我们从来都只有一个客户,将来也只会有一个客户,那就是:医药行业。我们只做一件事,但是我们要把它做得最好。”医药包装设备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德国乌尔曼公司如是说。

与专注紧密联系的是更为纵深的价值链。为在最终产品上取得优势,“隐形冠军'通过建立数条深度价值链,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富有创新的独特生产流程、工艺和零部件。独特性和优势只能通过内部创造来实现,因为你在市场上能买到的东西,其他人同样也能买到。在涉及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能否外包问题上,“隐形冠军”们都持极为谨慎的态度,往往事必躬亲。

3.全球化

专注会使市场变得狭小。德国的“隐形冠军”如何扩大自己的市场?那就是借助于全球化,全球化是它们成长的发动机。如果企业走出去进入全球化的世界,就会发现几乎不存在任何市场增长限制。“隐形冠军”把专业化的产品和技术与全球化的销售和营销结合在一起,通过遍布全球的子公司服务当地市场。它们大量投资于未来市场,这也是一种形式的创新。

4.产品创新

德国的“隐形冠军”都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是各自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拥有者,手中掌握着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秘密武器”。没有人能够靠模仿而成为全球市场领导者,加大研发投入是实现创新的开始。德国“隐形冠军”的研发开支是普通工业企业的两倍之多。更重要的是“隐形冠军”的研发产出,“隐形冠军”中每千名员工拥有的专利权数,是专利密集型大公司的五倍(31:6),其研发活动的有效性是大公司的五倍。据德国专利商标局统计,专利申请量位居德国前50位的企业中,“隐形冠军”一直都占1/3的比例,而且“隐形冠军”取得一项专利的成本只有大公司的五分之一。“隐形冠军”真正是在依靠创新来超越竞争对手。

5.贴近客户与竞争优势

“隐形冠军”的最大竞争优势不是技术,而是贴近客户。这是中小型企业的天然优势。“隐形冠军”中平均有38%的员工经常与客户接触,相比之下大公司只有8%。把顶级客户当作提升企业能力的原动力,是“隐形冠军”与客户之间的典型关系。德国戈珞曼工程技术公司执行总裁说:“全球最顶级的30个客户就是我们的市场。”在被问及为何如此拼命争取这些领先企业成为自己的客户时,他这样回答:“像这样的客户绝对不会满足现状。越是顶级的客户要求越严格,会迫使我们不断追求更好。”

价值驱动型而非价格驱动型是“隐形冠军”的战略优势。与普遍市场价格相比,它们的市场报价通常要溢价10-15%。这说明,在全球大部分市场,价值依然还是最重要的主导因素。只有专注于价值提升才能避免发生价格战,因为只有当企业无法提供差异化的价值时,价格因素才会发挥作用。“隐形冠军”的另外两个相对较新但重要性上升最大的优势,就是给客户提供建议的能力和系统整合的能力。从竞争力角度来看,这些优势与整合在产品上的优势不同。这些优势不容易被模仿,因为它们存在于企业员工的大脑里,存在于“隐形冠军”处理综合性问题的组织能力里。

6.忠诚度与高素质员工

“隐形冠军”里常常是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企业文化推崇的是高绩效,而高绩效依靠的是高素质员工。国际竞争力对人才素质的依赖越来越大,企业不仅需要招聘有能力的人才并培养他们,更重要的是要留住人才。与德国普通企业相比,“隐形冠军”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要高50%,员工离职率也极低,年均只有2.7%左右。相比之下,德国企业的年平均离职率为7.3%,美国企业的年平均离职率接近20%。员工离职,企业流失的不只是员工,一同流失的还有他们的经验、技术和客户关系。

7.强有力的领导层

“隐形冠军”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同凡响的成功,终极解释就在于其领导人身上。最重要的是,“隐形冠军”的特征就是个人抱负与企业使命的一致性,即领导人的抱负与企业的使命融为一体。“隐形冠军”的领导人把创新视为其个人的关切和责任。他们的领导力看上去具有两面性。他们在企业原则和价值问题上毫不退让,但在工作的具体执行上,给予员工相当大的自由和灵活性。“隐形冠军”执行总裁的任职时间非常长,平均为20年。相比之下,大公司执行总裁的任职时间只有6.1年。德国中小企业具有六大特點:家族企业,专注及长期战略,情感纽带,代代相传,家长制及非正式性。正是这些特点,让其领导人可以在纷扰的商业世界中不忘初心,执拗地将铸就德国制造业辉煌的“工匠精神”一代代坚持和传承下去,成为所在领域的“隐形冠军”。

三、工匠精神——德国制造业的文化基石

以严谨、专注、敬业、精益求精等为基本内涵的工匠精神,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但像德国这样历经数百年培育和积淀,将其内化为整体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一部分的却并不多见。德国制造业的厉害之处和难以复制之处正在于此。

1.专注主义

工匠精神是“有志者事竞成、苦心人天不负”的坚持,是“凝神屏气无言语、两手一心付案牍”的专注。这种坚持和专注体现在企业和匠人两个层次。其一,相当多的德国企业是家族企业,其中不乏百年老店。这些企业秉持“术业有专攻”的精神,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地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潜心深耕,以小博大,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头羊”。其二,工匠精神中的坚持和专注,还体现在每个从业者的身上。早在中世纪,德国的城邦自治就为传统手工业提供了独立自由的发展环境。由于基督教的影响,这些手工业者视自己的职业为上帝授予的天职,做好自己的营生不仅是为赚钱,还是对上帝最好的侍奉。在这种强烈使命感的感召下,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怀有始终如一的热爱,甘愿奉献终生,对自己的产品有着止于至善的执着追求。

2.标准主义

理性而严谨是德国民族性格的突出表现,而这必然演化为其生活与工作中的标准主义。德国人是一个离开标准寸步难行的民族,标准化更是内化为其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这种标准化性格也必然被带入其制造业。德国是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为保障产品质量,德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自1918年起,德国标准化学会共制定3.3万个行业标准,其中80%以上为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标准主义在德国制造业中的具体表现,首先是“标准为尊”。在工业制造过程中,“标准”就是法律。其次是“标准为先”,亦即在具体的生产制造之前,先立标准,尽可能详细地完善每个环节和部件的标准。对标准主义的推崇,体现出的是一种“不为工繁省一刀”的严谨,也是造就“德国制造”高品质的基础。

3.精确主义

德国人对于标准的推崇和坚守,源于对于精确主义的追求。德国人的精确主义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文化的第一载体,德语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逻辑严密与表述精确。德国文化和思维中蕴含的对精确主义的追求,反过来又会影响德国人的行为方式,并在德国制造业中得到充分体现。有一个“七圈半”的故事:中国一著名企业引进一批德国设备,装配书上写明某处螺钉要拧七圈半。中国技工实际装配时有时拧七圈,有时拧八圈,认为两种做法的紧固程度差不多。德国人说那不行,规定七圈半就得七圈半,这是德国本土设备装配长期总结的最佳紧固度。灵活性和创造性是产品研发阶段允许和鼓励的,但生产实施过程必须一丝不苟。精确主义直接给“德国制造”带来了精密的特性。

4.完美主义

德国有一句谚语:“犯错误,都要犯得十全十美。”完美主义体现在德国制造业中,那就是追求品质的完美和极致,努力实现从99%到99.99的完美跨越,而不是“够用就行”。德国产品在全世界受到追捧,就是因为在很多消费者眼里,“德国制造”等于质量可靠,而德国产品质量之所以可靠,一大原因就是这种完美主义的彻底与纯粹。克劳契维茨在《德国企业的兴盛之道》中写道:“德国人性格中好的一面正是其彻底性,且通常会尽善其用。享有良好信誉的德国产品无处不在。作为消费者,德国人对需求提出了最高标准;作为制造商,他们自己组织生产,开设公司来满足这种高标准的需求。”

5.守序主义

无论是标准主义、精确主义还是完美主义,离开对于规则和秩序的严格遵守都无从谈起。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遵守秩序和纪律的民族。对德国人来说,秩序、系统和规则都至关重要,希望一切事物都可以像一台机器一样,精密、严丝合缝、有条不紊地运行。守序主义体现在德国制造业中,就是对工艺流程、工艺标准和操作规则等的一丝不苟地严格遵守。在外人看来,这种对于秩序和规则的无条件遵守,多少有些教条主义和刻板。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德国人习惯于变通之法,那么以高品质著称的“德国制造”便不复存在。

6.实用主义

严谨而理性的民族性格、崇尚节俭的宗教传统以及自然资源贫乏的国情,造就了德国制造业更注重内在品质,而不是外在浮华的实用主义。19世纪上半叶,在德国作家蒂克的小说《青年木匠师傅》中,木匠莱恩哈特的话就表达出这种实用主义的追求:“我总是想让人们的日常用品既实用又美观,这样有教养的人就不用再添置别的东西了,我为此感到荣耀。”简约、实用成为德国工业设计的一个大特色。

猜你喜欢
隐形冠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电邮世界的“隐形冠军”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来自中国的“隐形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