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17-03-31 08:32吴香江刘文文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0期
关键词:乡镇企业劳动力农民

吴香江 刘文文

摘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特点。何如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的首要挑战。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必须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为农村劳动力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就地转移

1存在的问题

1.1回乡创业的农民主要开办小型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有限

(1)回乡创业的农民普遍面临资金不足问题。这些回乡创业的劳动力,其主要创业资金来自前些年其在外地打工积蓄下来的钱财,个人资金毕竟有限,再就是向亲朋好友短期拆借,以这种方式筹集的资金规模也很是有限。

(2)宿松政府对农民回乡创业认识不足,没有把服务于回乡创业放在重要位置,仅对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园区企业进行大量的财政税收支持,只停留在讲话、邀请等表面功夫上,缺少具体有力的举措。在有些得到政府政策扶持的地区,其扶持政策也存在滞后现象。

1.2开办的服装厂、羽绒厂规模不大,发展前景不太乐观,无法形成品牌效应,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更大吸收。

(1)外出务工归来的农民技能有限,在这些小企业中,技术好的工人一般没接受过两年以上的培训,同时,创业人所聘请的工人中,很多还是临时的学徒工,在此种情况下,自然无法设计出款式新颖、追赶时尚潮流的服装。

(2)无论是远去的服装厂、羽绒厂还是农民工自主创办的类似企业,创业者均缺乏品牌意识,所生产的要么为简单款式的运动服,要么主要承接订单,为别人工作。目前,在宿松地区,至今未形成属于宿松自己的品牌服装业。这种生产方式极不明知,一旦东部等发达地区的服装、羽绒业受挫,将会导致宿松地区此类企业倒闭或规模缩减,对于宿松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也是一种潜在威胁。

1.3工业园区数量过少、通过招商引资开办的企业、农民自主创办的企业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地域效应、规模效应,阻碍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1)企业的创办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开办的企业主要使用政府补贴的公共用地,但农民自主创办的企业很难申请到公家用地,一般落地于自家的荒山或荒地,由此便造成了三种企业的隔离状态,从而劳动力不能很好地享受各企业问的就业信息,同时,各企业问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

这是由宿松地区的资源分布特点决定的。

(2)由于宿松政府对园区大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大于农民在乡镇地区创办的企业,同时,由于各种企业不论在资金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小型企业无法和大型企业相抗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投入资金有限的小企业在园区无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唯有和实力强大的企业相隔开来才能保留住在农村地区的市场。

2进一步推动宿松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建议或措施

2.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知识与技能

首先,政府必须重视对宿松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县政府应根据宿松的具体情况,成立专门的创业培训小组,制定宿松农民创业培训指导方案,组织发放有关水稻种植,牲畜养殖,培育果种,农产品加工与运输的教材;根据宿松产业发展状况,围绕宿松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利用市场引导,政策宣传等手段,向主导企业,龙头企业及广大农民宣传创业知识,增加他们学习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创业知识的兴趣与自觉性;在乡村地区安装广播,刻送光盘等手段,随时随地地向农民普及知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的资金力度,农民忽略创业培训,很大一个原因是用为资金问题。同时,农民自身也要认识到知识和科技对于自主创业的重要性。要想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相应的只是与技能是必须的。在宿松,不乏创业失败的案例,张某养殖数量很多的猪,因为不够了解专业的养殖方法和技术,结果很多牲畜不治而亡,损失惨重。所以,农村劳动力如果想在农村自主创业,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知识技术方面的不足,放眼于长远利益,主动积极地参加创业培训。

2.2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和园区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品牌效应

近年来是宿松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时期,大量乡镇企业的创建,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政府应出台各种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措施,废除各种不合理的税收,管制制度,改善乡镇企业规模小,经营不善,实力有限的情况。同时,调整,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精加工,延长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园区是形成县域产业聚集的主要方式,有助于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形成规模效應和地域效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业集聚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手段,利用规模和地域效应,资源共享。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一大批企业转移至此,从而消化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2_3加强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生态化发展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显然不再适应现在市场的发展,这样的生产方式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收入不高,自然阻碍了其就地转移的热情和信心。农业的产业化是多落后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生产结构,生产方式进行的革新,既能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又能拓宽农村内部的就业空间。根据宿松的农业发展状况,可适当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种植水稻,棉花,蔬菜,竹木,水果,茶叶等品种;大力发展水产业,宿松有着良好的水土资源,池塘,湖泊众多,突出水产鱼苗的培育,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延长水产产业链,带动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建造商品粮油基地,利用宿松沿江优质的水土资源,扩大优质油菜,棉花,水稻的种植规模,建立粮油多元化农产品区。农业是农村的基础,农村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就是先进科技技术的应用,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不仅浪费了现有的土地资源,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提高,通过引进机械化水平的播种,耕作,大大增加了农民从事农业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创造了机会。在农业开放过程中,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过度开发将会造成诉讼地区大量低产林,低产田,低产山的出现。针对宿松农业资源开发热造成的不良后果,必须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所谓农业的生态发展,就是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把环境退化和自然资源消耗计入发展成本。对于土地的运用,要以科学的评估为依据,因地制宜发展对应的农业或林业,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严重退化的发生。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劳动力农民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分析我国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