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2017-03-31 05:54周玉锋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0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周玉锋

摘要:为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就能够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全面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一、课堂教学坚持“双主”理念

所谓课堂教学中坚持“双主”理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本目的,就是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度,而这种认同和践行又建立在学生的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坚持“双主”理念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双主”理念还有助于化解教与学的矛盾,有助于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灌输型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实施主体性教学,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课堂环境,形成老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心入脑,真正收到实效。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双主”理念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起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知识交流才会信息对等从而形成互动、碰撞的良好学术讨论氛围。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四个转变”

在思政课教学中灵活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坚持“双主”理念,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三个转变”:

1.实现“一对多注入式”教学向“一对一启发式”教学的转变

所谓“一对多注入式”教学,就是由教师向学生简单的知识灌输的单向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引导、启发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单一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迫切需要实施“一对一启发式,,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尊重,在教学过程唤起学生的参与意愿和互动热情,也要充分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益诉求、接受能力等密切联系起来,还要把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实现“定论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转变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权威性——这种知识是意识形态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要求绝对权威,不允许学生对许多理论问题进行质疑,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演绎说教的方式,这种“定论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甚至严重抑制学生对理论探究的兴趣。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有必要进行“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的理论认识,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互动性,有助于在探究中形成正确的理论认识、在讨论中解决深层次问题、在论辩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3.实现单纯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把整个教学过程都局限在课堂上,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主体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探索开放式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潜能,提高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应该把课堂这个教学阵地向课堂前后、内外进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应该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应该灵活采用诸如“课堂辩论、情境模拟、游戏体验、学生讲解、社会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4.实现“无网”教学向“信息化”教学的转变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对网络化的需求。因为思想政治理论一般说来是抽象与枯燥的,要求思政课教师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切切实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文字、音像、视频等多种信号传递给学生视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增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在愉快的欣赏中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政课教学部门通过搭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灵活采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在网络平台上注册学习,通过观看在线视频或者学习课程提供的精准阅读材料,顺利完成在线习题和测试。思政课教学部门还应加强网络育人特色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实行网下与网上两个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合力。比如:在思政部网站建立“新闻播报”板块,让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有效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开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学习网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网络学堂、电子邮件、手机飞信、人人网、博客或微博、QQ或MSN与学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网上交流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大学生营造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网络文化舆论氛围。

三、用研究式教学组织思政课课堂教学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采用研究式教学来组织教学,研究式教学“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方式。

研究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学生作为传统教学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当把学生视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或者说,在运用研究式教学时,把教与学的过程看做一种探究式研究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当从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逐步获得知识并且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艰实的基础。

与其它学科和课程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突出强调在形成正确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立场、理性的观点和科学方法,并且能够熟练运用知识和理论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也完全可以采用研究式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