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

2017-03-12 08:24张群星石河子大学
消费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人才思维

张群星 石河子大学

工商管理类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

张群星 石河子大学

工商管理学是研究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这个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因此,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宽的学科,个人可以就此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比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投资等。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工商管理 人才社会 需求 培养现状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我国大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公司的中层或基层,而非高层部门,再将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显然定位偏高。而且,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趋同化比较严重,缺少个性和特色,难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课程和课时量偏高。在本科课程和课时的设置上,我国明显高于国外。部分高校设置了40多门课程,课时则达350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压缩,目前大多高校的课时总量已压缩到2600左右,这主要是通过减少各门课程的课时实现的,课程总量并没有降低多少。而从国外来看,美国、日本一般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2000左右的课时,英国、意大利甚至更少。

2.课程结构不合理。在通识教育的全校公共课模块,“两课”、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所占学分、课时较多,尤其是外语,甚至还占据了学生四年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事实上留给学生选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课程的余地并不大。另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须。但是,很多高校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教师资源、而非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几乎等同于必修,因为学生不选的话,总学分将不够。在实践教学模块,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多强调验证性和演示性,以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对应,虽然方便了教学和管理,但是,造成了实验课程之间的分割;在实习方面,同样缺乏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

(三)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

国外的管理专业教授,比较重视从事相关社会经济活动,丰富实战经历,学校也常常聘请实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上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却不管理论是否与实践脱节。

二、加强工商管理类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策略

(一)强化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完善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理念始终处于重要的指导与支配地位,其客观制约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的革新与创新,而且引导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首先从转变教育理念着手,以创新的教育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综观近代世界教育状况,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二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三是素质培养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理论轻实务、重技能轻法制、重技术轻道德”“四重四轻”现象。这些现象在课程体系中表现为:课程知识结构狭窄,制约学生潜能的开发;对企业环境和活动要素的全面教学力度不足;在进行案例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很薄弱。这些问题与21世纪高质量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极不适应。

(二)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市场需求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指路标。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普遍存在困难的情况下,高校要想培养“就业容易”的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要明白当前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学院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通过职能部门进行不时的走访,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对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需求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诱导,培养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宽广空间和时间,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诱导,把知识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以达到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维习惯的目标。

三、结语

随着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有效发挥,是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为了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本文主要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入手,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吕秀梅, 张英明, 周鑫.江苏省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教育, 2014(9):112-114.

[3]肖生鹏, 林常青.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结构与培养目标研究[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 2013(1):100-102.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人才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才云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