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究

2017-03-12 08:24刘洋北京城市学院党委宣传部
消费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舆论校园大学生

刘洋 北京城市学院党委宣传部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究

刘洋 北京城市学院党委宣传部

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和谐校园的构建,随着网络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校园网络逐渐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播主流价值观阵地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引导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影响。面对校园网络舆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密切关注和分析高校舆情动态,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研究,对建设和谐、稳定、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 网络舆论 思想动态

一、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意义

传播信息,沟通意见,达到校园文化整合统一。校园舆论引导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生活等紧密结合。同样,教学科研、师生活动、学生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展促进了校园的稳定与和谐。高校网络舆论是大学生群体对自身利益问题而产生的态度、情绪和行为,透过高校网络舆论现象,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心态、情绪、理想等,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大学生适当、适时的引导,为他们提供交流信息和表达的平台。

网络舆论引导起着宣泄、疏导、解惑的作用。作为网络舆论的载体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展开讨论等。一个重大问题的讨论会吸引无数的大学生积极参与, 并迅速形成舆论, 这种舆论观点往往会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各种思想动态, 高校舆论引导,正是要为大学生提供真实、明智的论述,并阐述事件的背景意义,成为他们交换评论观点的论坛,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和焦虑感,在心理、态度和行为上形成具有共性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

二、校园网络舆论现状与影响因素探究

1.以科学的态度正视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是实现正确引导的前提。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来看待网络的特性, 其中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也有一些消极因素经过处理也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正确的现状分析有助于克服这些消极因素, 提高对于解决网络舆论问题引导的能力。同时, 在现状分析中注重对于成功做法的研究,系统的总结各种积极因素, 探索对于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遵循正确舆论导向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 对于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上做到心中有数。

2.影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因素的分析。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是实现对网络舆论正确引导的前提,在分析网络舆论的消极因素时, 人们往往把原因归咎于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网络世界的多元性和虚拟性,也给错误、消极的舆论导向以可乘之机,正确地分析把握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作用, 是解决网络舆论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析研究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对于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

1.内容形式多样化。校园网络舆论内容形式丰富,包括建议型、求决型、发泄型等,建议型;主要针对学校工作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提出的改进方法和建议等,较少情绪化,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求决型;主要是指对学校工作部门和人员的投诉意见等,容易引起网络的“共鸣”,造成“一边倒”舆论态势,处理不恰当会对学校工作造成被动局面。发泄型;这类言论是以发泄不满和某种情绪为目的, 以攻击和谩骂为特征,指向不一定代表其真实意图,一般不容易引起共鸣,难以形成原则性和导向性强的主导意见,特别是对一些敏感话题的讨论,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2.语言使用多样化。网络舆论语言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全民通用的普通话语言形式;二是非通用的网络交流语言形式,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形式通过发帖和跟帖等多种方式展开,体现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较大的包容性, 总结起来有创新性、经济性、诙谐性、形象性、时尚性等特点,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感性与理性并存, 积极与消极碰撞等心理特征。

3.舆论的传播和受众呈现开放性。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来自不同地域、种族、专业的大学生或部分非大学生网民依托BBS 这个平台交流, 对大家所关注的各种主题进行探讨交流, 形式既集中又随意, 既有理性的交流, 也有非理性的情感宣泄, 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特点。

四、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究

1.建立高校网络伦理规范和网络舆情监督体系。网络伦理将个体之间、个体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种人格化的力量,依靠个体自身之间的调节功能内化道德评价,大学生才能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自觉提升道德意识。通过构建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体系,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抵御不良政治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其政治责任感和归属感。

构建网络信息技术防范和监督体系是决定校园网络论坛纯净度的关键。按照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通过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管理和筛选,对于恶意诽谤他人的信息进行删除, 对一些传播反动言论者要追查到底, 严肃处理, 做好网络舆情跟踪、分析、处理工作,防止这些信息成为大学生舆论的焦点, 避免引起大学生心理、感情、行为上的波动。

2.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引导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 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创建一批“红色网站”来提升其影响力, 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其次是开发网站的功能, 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 拓展高校校园网站内容与服务功能。网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的重要载体。在网上建立交互性的师生对话, 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交流与讨论中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积极开展网络伦理教育。网站建设一是要增强理论性和突出服务性, 建设全面、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 及时发布校内外活动最新动态。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研究和引导,逐步提高引导水平,充分发挥引导的功能,将网络虚拟空间有机结合到校园现实中来,将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舆论校园大学生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