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物质利益关系而不用生产关系

2017-02-15 22:19侯风云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产关系研究对象理论体系

侯风云

摘要: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定义为“生产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这不利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性质的理解。因为马克思之前的政治经济学,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以及之后的政治经济学都没有用这样的概念来界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果仍用“生产关系”进行界定,就使人们将马克思之外的政治经济学排除在政治经济学之外。事实上,上面列举的政治经济学都讨论了与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基本相类似的物质利益关系,讨论不同的政策或制度下对不同人的物质利益的影响,进而说明对整个社会财富增进的影响,因此都具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广义而言研究不同社会中的物质利益关系,因此用“物质利益关系”代替“生产关系”,一是可以使政治经济学一贯起来,凸显其学科性质,二是使人们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明确把握,从而有利于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社会财富;学科性质;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2-0008-09

一、引言

笔者在拙作《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之我见》(全国高校第十九次社会主义经济理念与实践研讨会论文)中定义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一定社会中,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包括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及其相互联系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即当前的物质利益关系及不同政策和发展背景下的未来的物质利益关系等。研究目的就是要探讨不同的物质利益关系对于社会福利水平增进的影响。笔者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地位及相关问题思考》(载李忠民主编《〈资本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以及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及相关问题思考》(载《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2008年第1期)中进一步明确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中,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包括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及其相互联系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这种物质利益关系的形成基础或条件、运行规则、特征及其在一定社会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等。研究目的就是要探讨不同的物质利益关系对于社会福利水平增进的影响。各经济主体(不同的经济问题涉及不同的经济主体)包括:国家之间、一国内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各经济主体与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笔者认为研究物质利益关系需要进一步考察一定社会中的生产力状况,因为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生产特点,从而引致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相应引起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利益关系需要结合一定時期的社会生产力状况进行。”

在后面的研究和思考中,《论政治经济学的客观存在性》(载《福建论坛》2016第8期)和《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科学还是研究利益关系的科学》一文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提交的论文),笔者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一定社会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物质利益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笔者在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时,不再使用“生产关系”一词,而是使用了“物质利益关系”一词,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表述?这种表述符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否有利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性质进行清晰界定,从而有利于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这都是本文要进行讨论的内容。

二、用“生产关系”界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始于马克思

用“生产关系”界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就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了这样的界定:“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②;列宁也曾指出,“政治经济学绝不是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上的社会关系,生产的社会制度”③。列宁更明确的表述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决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是物质的生产(这是工艺学的对象),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④。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⑤。

就这些表述而言,极易使人们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不同理解。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生产方式是指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方法(胡均教授的主张,但卫兴华教授反对)?还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卫兴华教授的主张)?还是指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社会经济制度?生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吴易风教授的主张)?这些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理解。在我国的经济学家中也有不同的理解,但不同的概念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揭示就不相同。如胡均教授、卫兴华教授、吴易风教授对于生产方式的理解就各不相同。

第二,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什么关系?是生产关系从属于生产方式还是二者并列,还是生产方式属于生产力范畴?

第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什么关系?这里只提出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没有提到消费关系,是不是只研究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及交换过程中的关系而没有研究分配领域和消费领域的关系?难道后二者隶属于前两者而不必重新提及?还是根本不研究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显然后者不属于马克思的本意,因为在整部《资本论》中到处都有对分配和消费关系的研究。

第四,生产关系的内涵是什么?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还是人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涉及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由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多种形式,那么这里的关系是指什么?单指物质利益关系还是包括其他的伦理道德关系、政治关系等。

应该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这些概念在不同的地方往往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涉及的相关概念,经典作家是有特定含义的,但由于人们对于上述关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表述上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了人们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内涵的理解产生了许多不一样的表述。

例如吴易风教授根据马克思的表述,提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他将政治经济学等同于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方式以及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⑥;卫兴华教授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文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作了以下表述: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为经济发展、为改革开放服务的。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定性,研究它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及其规律,是其基础内容。同时,还要研究资源配置,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方式、途径及其规律。不能简单地断定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研究生产关系。⑦洪银兴教授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研究对象的演进”一文中,认为政治经济学由处于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其研究对象有两个方面的演进:第一,由矛盾和斗争的理论转向共处与合作的理论。第二,重视对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研究。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基本上限于生产关系,而生产力发展问题则不是重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经济学如果不研究如何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实际上就放弃了对现实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⑧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发展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扩大到对生产力的研究。蒋学模教授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进一步认为“人们的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⑨,“在人们的经济、政治、家庭等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生产关系⑩。这一定义较为准确地界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蒋家俊和吴宣恭教授主编的南方十六所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科学。{11}王书相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提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专门以研究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对象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和阐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完善及其发展规律的规律性。{12}

以上这些文献讨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大多提到生产关系,但对于生产关系的理解,没有进行更通俗的解释,以至于人们并不知道生产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比如,你说你是学习政治经济学的,人家问你: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你说: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人家思考一会儿,似懂非懂,于是接着问:生产关系指的是什么?于是你回答:就是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人家接着问:生產过程中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你们政治经济学只研究生产过程的……到最后,人家仍然没有搞清楚,政治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在2016年第十八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年会上,与会学者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明确这个问题基本形成了共识。陈征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作了这样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的本质,而且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研究社会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说这一表述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基本相同,但陈征教授的进一步解释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研究人们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实质上是研究在这四个环节上,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们,在什么条件下,得到什么样的物质利益。”{13}这种解释笔者认为是完全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内容,是对生产关系本质内容的很好表述。

在我们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叙述中,由于人们对于生产关系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具体界定就产生误解,尤其是用“生产关系”一词进行界定,使许多人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缺乏十分准确的了解,笔者认为这样的界定不能够明确表达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而且,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以至于阶级关系时,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生产领域的关系,而且还分析了流通领域和分配领域及由此引起的消费领域的经济关系,因此单纯讲生产关系,有时给人以误解,因此包括恩格斯在内,也将生产关系进行扩展,将生产关系进行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只是包括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关系,而广义的生产关系则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但是这一扩展容易使人们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似乎与经济学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于这些问题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

就上述文献,笔者认为,对于专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大家而言,一般能够意会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但对于并非专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人而言,尤其是对于根本不研究经济学的人而言,就显得十分模糊不清。正因如此,政治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界限就没有了区分,政治经济学独特学科性质就得不到揭示和体现。这样对其他学派的政治经济学——例如马克思之前以及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则只是当作学说史中的流派进行介绍,并不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他们的政治经济学性质。

三、马克思之前的政治经济学不使用“生产关系”这个概念

“生产关系”一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出现,但是产生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前的政治经济学,包括重商学派的政治经济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庸俗政治经济学,都没有使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这些学派的经济学都可以称之为政治经济学,而且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因为他们的著作中充满了对于当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的探讨。

在马克思之前,政治经济学就已出现。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14}。确切地说,作为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由重农学派首先创立的。法国经济学家安·德·蒙克莱田(1576—1621)1615年出版了一本很有价值的小册子,就是著名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些思想在重农学派那里得到发展。这时的政治经济学家们一方面研究当时社会的制度造成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怎样的,另一方面讨论制度调整可能引起的利益关系是怎样的,进而这种利益关系及其调整方向对于整个社会财富增进的影响是怎样的?

在西方,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基本上就是政治经济学,这一时期的经济学研究侧重于一定时期里不同经济政策下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探讨,进而讨论这种利益关系对于一国社会财富增进的影响,从而为一国调整不同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政策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这些研究都没有明确地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甚至根本没有使用这样的术语,但都讨论了他们所在社会中的物质利益关系。如配第的《赋税论》和《政治算术》提出了“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15},这就涉及到地主和工商业资本家的利益;论证了殖民扩张对于英国的好处,计算了英国从殖民地获得的收入,这就涉及到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利益关系。詹姆斯·斯图亚特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一个国家从对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是另一个国家的损失,因此他要求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这就涉及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重农学派最早用社会阶级体系来说明经济社会结构,魁奈的《经济表》分析了社会上地主、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阶级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利益关系。斯密的《国富论》探讨了由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了劳动工资的确定,工资与利润的关系,地租的形成和确定,国民财富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分配,研究了城乡的发展及乡民和市民的利益关系等。可以说,斯密的《国富论》整篇著作都是研究利益关系的,但他没有用“生产关系”一词加以说明。

马克思认为,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或者叫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大量研究当时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但也没有用“生产关系”一词来阐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李嘉图对政治经济学发生重大影响的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该书首先系统地阐明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分配理论,认为“确定支配这种分配的法则是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16}。李嘉图考察了地租、利润和工资的相互关系即考察了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凸显了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利益的对立关系的分析。

这些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尽管都集中研究了一定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而且通过这种物质利益关系的揭示,给出当时社会中政府对于利益关系调整的政策建议,但都没有用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商业确是有利,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得到利益而另一个人遭受损失,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商业对一切人都有利。”萨伊的著作明显地表现出了其阶级利益关系的分析,但他将这种阶级利益关系的分析放在一个极其和谐的研究框架进行研究。他说如果政治经济学能够“满意地证明,富人和穷人的利益,以及各个国家的利益,不是相对立,而所有对抗全是愚蠢”,那么“许多被认为无可救治的弊病,不但可以救治,甚至容易救治”{17}。可见,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典型的物质利益关系,但他在其理论叙述中都没有使用“生产关系”这样的概念。

西斯蒙第在其《政治经济学研究》著作中,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以人的福利和分配为中心的体系。他说“最好的政治经济学是对劳动成果的分配加以区别的政治经济学”{18},他所确立的政治经济学实质是研究一定社会中的物质利益关系状况及其合理性,并给出这种利益关系发展的方向,即政策调整的方向。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生产关系”的概念。

这些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样没有使用“生产关系”一词,但在他们的著作中,集中讨论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马克思以前的政治经济学都没有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给出明确的界定,更没有明确说明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但都是明确地研究一定时期一定社会中的物质利益关系,研究某种制度规定下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因此都属于典型的政治经济学。这样,如果使用“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容易将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之外,甚至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由于不是以”生产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而不能算作政治经济学,这就失去了学科发展的历史连贯性。或者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学的联系。

四、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本不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去政治经济学化十分明显。他们越来越不研究經济主体或者利益集团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而只是研究纯粹的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即只进行一个经济主体经济行为,即对一个主体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类似对孤岛上的鲁滨逊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的经济矛盾激化,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兴起。这时的政治经济学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宣扬阶级和谐,停留在社会经济的表面现象、重视研究物的生产而不重视研究物的分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马克思称之为“见物不见人”(拜物教),并将这种政治经济学贬为庸俗经济学,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用“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自己著作的副标题,一方面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对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因此,马克思的学说引起了西方统治者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致抵抗。

为了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特点,专注于研究一个经济主体的财富如何生产,专注于人与物的关系,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去“政治”化的倾向。由于从字面含义上“政治经济学”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于是当政治学这个学科有其独立的研究领域,当人们认为经济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围,不应该与政治学结合时,就自然地将“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二字去掉,从而形成了“经济学”。尤其是当一些学者认为经济运行是经济主体自身的事情,不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时,于是经济学研究就更是有了一种去“政治”化的倾向,一些学者开始有意地改变“政治经济学”的名称,其中麦克劳德提议改为“经济学”,并将其定义为“探讨支配可交换物品数量关系的规律的科学”。这一建议受到广泛支持,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1835-1882)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一书,在该书第二版时(1879年),虽然书名没有变,但杰文斯在序言中明确说明将要放弃political这一形容词。1905年杰文斯在最后一次出版他的著作时,把书名改为《经济学原理》{19}。(也有一种说法,后来,杰文斯着手创造另一著作,在其去世23年后出版,其书名就为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A Fragment of a treatise on the industrial Mechanism of Society,and other Paper.,这里明确地去掉了political一词,而只讲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这是第一部使用“经济学”作为标题的著作,由此这一学科的名称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开篇就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说法。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不断出现,许多西方经济学者面对这些矛盾,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上,不再重点讨论经济制度或经济政策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的利益增进程度的不同影响,而是重点讨论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选择行为。这种研究便是在既定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研究,不涉及制度的好坏,而是将这种制度视为一种天然应该的制度,永远可以不变的制度作为背景。

自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经济学”一词所取代。人们在使用“经济学”这一概念时,似乎侧重的是经济活动的技术层面或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更强调作为科学的经济学性质,将对经济主体行为的研究放在一个纯粹的假设背景下进行。

到20世纪初,马歇尔的《经济学》直接将“经济学”等同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物的学问”。他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研究人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因此,一个方面它是一种研究财富的学科,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它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个部分”(《经济学原理》第一篇导言第一章绪论),既然是研究财富的,因此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没有区分。即使人们绕不开研究财富的分配,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时,往往会想起政治经济学,但这时更多地就是在个体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成本——收益分析的经济学框架中进行,而不愿意重新提及政治经济学。

在西方传统中,由于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定义为财富,这样便使政治经济学变得与技术科学没有差别,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使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到20世纪,新古典经济学在相互竞争的政治经济学流派中占据主导地位,该学派试图建立像物理学那样具有严密科学性的一种理论。以数学为分析方法,去解释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选择。这样就将“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研究特点在经济学的名义下完全丢失了。

由于英、法经济学家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的经济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混淆了“政治经济学”和一般经济学,可以说这种影响一直存在。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其前身就是以政治经济学命名,即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帕尔格雷夫主编了三卷本《政治经济学辞典》,1926年希克斯主持进行了一小部分修改,改名为《帕尔格雷夫政治经济学辞典》。1987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伊特韦尔和美国经济学家米尔盖特、纽曼合作,对该书进行编纂,其书名改写成《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在这里就去掉了“政治”一词。但当前版本的political economy and economics 在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后,认为两个词都存在,自从产生后,涵义都有所变化,但是两者基本可以看作是同义词{20}。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48年出版《经济学》,该书一直命名为“经济学”,在1976年出版第10版时,也曾使用了“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字样,但在1985年出版第12版时,又将“政治经济学”一词删除。

笔者认为,经济学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可以将所有经济问题包括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以及特殊的研究目的,而不像现代西方经济学所界定的“经济学”一样,因此不应将“经济学”和“政治經济学”混为一谈。

尽管在马克思之后,西方经济学尽量去政治经济学化,即努力不研究一定社会中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征,以及对当时社会福利增进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利益关系客观存在,规范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客观存在,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往往也不可避免地讨论到某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利益增进的影响,因此带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例如在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中,就会讨论到不同的市场结构状态下,一些厂商的行为对于其他厂商利益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关系的讨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但他们也都没有使用“生产关系”这个范畴作为研究对象。如果我们仍然以马克思界定的“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那么这些研究内容就似乎纳入不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中,就意味着将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排除在政治经济学之外,而这并不符合政治经济学的本来面目。

五、用“物质利益关系”界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如何理解“利益”一词?笔者给出的定义就是人类行为主体需求的实现或者叫需要的满足便是利益的实现。你需要金钱,但你如果没有获得,那么你的需求就没有得到满足,因而你的行为就没有利益可谈。如果一个行为主体需要上学,接受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贫穷的原因,而使之不能上学,则他上学的需求就没有得到满足,因此,贫穷孩子上学的利益就不存在。

由于利益是需求的实现,那么在满足需求的物质条件有限时,一些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就可能使另一些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一步讲,为什么一些人的利益能够实现而另一些人利益得不到实现?这便与一定社会中的制度设计有关,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规则能够使一些人需求满足,进而利益实现,而另一些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利益得不到实现。

这种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根本的一点是一定社会中的一部分人通常是强势人群根据自己需要满足的实现条件来确定。例如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及其阶级(奴隶主利益集团)主宰着社会的规则制订,他们一致同意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奴隶人身没有自由,可以进行买卖。这样,奴隶主们凭借自己拥有生产资料和土地,拥有奴隶,形成强大利益联盟,建立国家机器,颁布法律,强行占有社会上所有的产品,从而使自己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拥有最大的利益;相反奴隶则由于一开始就一无所有,因而既无联合的条件,也无联合的能力和机会,他们没有办法组织成有利于自己的力量与奴隶主抗争,因此所有劳动成果全部归奴隶主所有,甚至由于没有人身自由连婚配也没有自由。婚配与否,婚配给谁,全由奴隶主说了算,奴隶没有任何利益可言。这样的制度设计一旦确定下来,往往就会有一个制度惯性,使一代一代人去遵守,从而成为一种“天条”,奴隶既无反抗的条件,甚至也无反抗的动机,似乎生来自己是奴隶,就该如此不受重视。

一个社会中,对于弱势群体基本没有利益可言,正因如此,有人甚至不将弱势群体叫做利益集团。但笔者认为即使是奴隶,也有需求的部分满足,如维持其生存的一些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须的婚配等,都是需求的满足,利益的实现,只是他们的利益实现的程度相对于强势利益集团而言要小得多,他们对于制度制订根本没有发言权。因此,笔者将这样的具有相同需求满足状况的人群也称为利益集团,只是与强势利益集团相比是弱势利益集团而已。

事实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求往往是无限的,这就使一些人凭借制度甚至超越制度规则所限定的范围,多获得需求的实现,即得到利益;而另一些人则由于制度限制了其需求的实现没有利益可言。所以讲到利益,便必然涉及到不同人之间的需求实现的程度的比较,即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企业中的工人和管理者甚至资本所有者,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在产品销售量一定的情况下,实现的产值一定的情况下,三者之间的需求实现程度就会因当时的制度设计不同而不同,如果有利于资本方,则管理者和劳动者需求实现的程度就低,相反,则会提高。因此一方利益实现的程度会影响其他方的利益,由此我们认为,一提利益,往往就离不开“关系”,即离不开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人们需求的满足或利益的实现,往往不仅仅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或地位来确定,而且在商品生产社会中,部分由市场状况来确定,进而在一定的社会中,部分由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确定,某些方针政策对于一些人可能利益得到增进,而对于另一些人则可能利益受到损失。同样的政策往往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是不同的,这便形成一定社会的不同的利益关系,即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

由于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是多种多样的,往往不同的物品就涉及到不同的利益集团。如房地产,是满足人们住房需求的物品,房地产就涉及到不同的利益集团,有的人通过提供房产而获得利益,有的人通过提供地产而获得利益,有的人通过提供房地产的买卖资金而获得利益,有的人通过房地产的买卖而获得利益,有的人通过囤积一定的房产待价而沽、出租获得利益,有的人则只能不断地攒钱,甚至借钱(借父母的,借朋友的,借银行的)而满足必需的住房需要,这便形成一个复杂的利益關系,即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这里涉及到的利益集团有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银行、拥有多项房产的房产所有者、刚需房产购买者,甚至还有中央政府等。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利益便是研究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就是不同人群需求实现程度的比较,而满足需求的东西往往就是实际的物质包括金钱和由金钱可以购买的各种物品及服务等,因此我们在政治经济学中,一谈到利益关系便离不开物质,所以我们称之为物质利益关系。

由于物质利益关系的形成是一定制度下的产物,因此研究物质利益关系必然涉及对制度的讨论,涉及制度的制订者,制订方式,制度实施可能遇到的阻碍,制度实施后果等,在这里,制度实施后果包括是对哪些利益集团有利?对哪些利益集团不利?进而这种利益关系对于整个社会是有利还是不利?而对于整个社会有利或不利的标准是什么?这又是政治经济学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用物质利益关系来界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充分体现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使政治经济学的整个研究建立在一定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之间需求满足状况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这些利益关系实证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影响这些利益关系形成的制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政府制度设计主体及制度调整的方向、方式的探讨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一定社会发展状况好坏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

这样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研究,不是对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如厂商成本收益比较中的利润最大化的研究,也不是对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如消费者行为效用最大化的研究,因此其学科性质表现是突出的。这种界定正好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关系的实证研究,与对这种利益关系的价值判断,与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判断,与制度变迁方式和变迁主体的价值判断是相一致的。可以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因此,我们用“物质利益关系”来界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完全体现出政治经济学性质,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现实条件下的一种发展。

相反,用“生产关系”一词就给人一种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是政治经济学,而其他的经济学就不是政治经济学的误解,不利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对话。事实上,各流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立场,观点不同,但都是对当时社会制度下利益关系的一种描述,只是不同的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同,而对利益关系的描述以及利益关系的改变与否,方向如何等给出不同的解释。

正是由于“生产关系”是在马克思经济学以致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出现,在其之前的政治经济学不使用“生产关系”这个概念来界定其研究对象,而在其后的政治经济学也不使用“生产关系”一词界定其研究对象,这样,如果我们今天仍然使用“生产关系”,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生产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不仅使人们仍然不能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到底为何物,更重要的是,人们就会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生前后不一贯的理解,似乎马克思以前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而之后的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成本收益还是经济行为还是什么?正因如此,政治经济学由于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贯的定义,便使得人们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很不明确,从而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科性质的理解很不明确,正因如此,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就受到了影响。以至于政治经济学到了今天,或者混杂在一般的经济学研究中,或者一般的经济学研究混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学科特性得不到明确显示,于是它的学科作用即对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意义就没有发挥出来。

政治经济学由于研究者对社会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同,而往往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色彩。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意识形态色彩是逐渐淡化的,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特性,就使得一些人认为,政治经济学如果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就带有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点,就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而认为是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而这样的意识形态似乎不利于我们的改革开放,不利于与国际社会接轨。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个体系对于人类社会制度的阐释就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最后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从而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的一个理论,似乎就不像是经济学,更强调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好谁坏的问题。所以用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一词来界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极易使人们感到政治经济学只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其他经济学就不是政治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于强调社会制度的变迁,尤其是强调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因此在社会制度不需要进行巨大变迁或者说在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就不需要再去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因为我们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转型”的大背景下,政治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似乎就没有了。

更具体地说,正是因为这样定义政治经济学,我们一学习政治经济学,就认为政治经济学只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也只是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带来的问题及其如何变更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问题,而由于资本主义在当今并没有消失,而且在西方还在不断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国家却出现了制度的反复,因此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便产生了怀疑,于是一提政治经济学,就是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指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就是阶级斗争,就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问题。

于是在意识形态不再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甚至有些人会有意回避意识形态问题(我们暂且不论这种回避是否合理)时,人们对这种理论的有用性便产生了怀疑,而且过分地重视政治经济学还有可能造成一种“左”的印象。正因如此,在许多国家以及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许多人对马克思主義的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有用性产生了怀疑,进而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有用性产生了怀疑,应该说,这也是政治经济学学科这些年被极大削弱的根本原因。因此为了使政治经济学得到更好的社会认可,使用“物质利益关系”代替“生产关系”更加合适。

对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进行发展,需要根据政治经济学学科的本来性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进一步的、更加具体的阐释。因此,根据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众多学者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内容的阐述中进行抽象,将政治经济学直接定义为研究一定社会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物质利益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之所以主张不再使用“生产关系”一词,一是为了给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一个前后一贯的界定,因为,如前所述,马克思以前的政治经济学没有“生产关系”的概念,马克思以后的一些研究物质利益关系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也基本不使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二是“生产关系”概念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者而言,含义明确,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其基本意义,但对于之外的人而言,就难以有准确把握,当许多人不能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有一个明了的认识时,政治经济学学科的普及及其运用就会出现问题。

之所以定义为“物质利益关系”,主要是因为物质利益关系能够给人以明确的理解,而“生产关系”则难以给一般人一个明确的理解。“生产关系”一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范畴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它实质是对一定社会中不同阶级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利益关系的研究,马克思所以用“生产关系”一词,是因为在其理论体系涉及到的范畴中,有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样一些词,这些范畴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都有确定的逻辑地位及清晰的相互关系。我们在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时,虽然感到其界定难以有明确理解,但在其理论体系中,不能够将生产关系换成物质利益关系,虽然后者在实质上就是指生产关系。

实际上,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生产关系”不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中国人民大学的邱海平教授认为政治经济学界把生产关系理解为研究对象,这是造成政治经济学诸多弊端和缺陷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事实上,生产关系概念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21}。

笔者认为,生产关系本身指的就是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研究这些关系的目的是要揭示这种关系对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影响。不过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有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是一个社会发展中最根本的利益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了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其他一切利益关系都由之而决定。因此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就是强调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对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在我们今天,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不仅仅是局限于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的所有制所引起的根本利益关系而推导出一个社会的合理性与否。在对一定的社会制度尤其是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充满自信时,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该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以及国际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更多地讨论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以及在此制度下各种具体的经济制度所引起的不同利益关系,看这些利益关系是怎样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政府应该如何加以调整。这样的研究任务,就是假定政府能够对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引起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是要给出尽可能合理的制度安排方案,由政府加以实施。当然由于对利益关系的格局进行调整,就必然涉及到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得失,对于即将失去利益的利益集团可能会进行反抗,于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利益关系并给出制度选择时,需要考察这种制度变迁的可行性及其方案。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184页。

③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4页。

④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页。

⑤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4页。

⑥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第2期。

⑦卫兴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2年第1期。

⑧洪银兴:《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研究对象的演进》,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6/3119165.html

⑨⑩蒋学模:《政治經济学教材》第七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第6页。

{11}蒋家俊,吴宣恭:《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版,第1页。

{12}王书相:《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13}陈征:《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1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6页

{15}威廉·配第:《政治算术》,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9-20页。

{16}【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译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7}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8页。

{18}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6页。

{19}{20}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第965页,第970页。

{21}孔伟:《政治经济学哲学基础的创新研讨会综述》,载《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第86~91页。

责任编辑:张增强

猜你喜欢
生产关系研究对象理论体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
生产关系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及研究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
民俗活动对皮影戏演出的影响
广谱哲学及其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职业发展前景
黑龙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及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