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造物艺术的设计观

2017-02-02 02:03刘妮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造物民间艺术民间

刘妮

图1

民间造物活动综合了时代传承、生活体验、制造工艺等方面,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而从事不同制作活动的行为过程。在此过程中,具有匠心的劳动人民,有意识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一般原则,通过造物活动反映人们的实用需求、审美体验以及艺术创造诉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秩序的设计观。人们以生理需求为出发点,从生活中探索符合民众的审美趣味,最终落地到自我情感实现的精神享受上。

1.符合生理需求的实用观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这就决定了人首先要满足生理需求——衣食住行用。人类自觉地进行造物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用意识的发展立足于人类生活。由于受到经济、技术、环境、气候等各种条件限制,同时也为了节省成本,人们最看重是那些符合生理需求,“以人为本”“好用实用”的物品。“好用”也成为选择用品的首要标准。

民众需要“好用”的生活用品,便有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炊具有鬲、甑、鼎、甗、鬶、斝等;饮具有爵、尊、觥、卮等。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图1),出土了多件盛水用的尖底彩陶,瓶身两侧有两耳,以系绳固定瓶身。底部为尖,这是在考虑陶器放置时,能够非常便利的插入松软的泥土或沙土使之稳定。口颈细窄是为了防止水分流失。这些部位的处理,是陶器实用功能的直观体现。

图2

图3

“好用”的服饰能够遮风避体,四季的着装有所区分。春、夏两季衣着对襟开衫、旗袍等;秋、冬两季穿坎肩、棉褂等传统服饰。肚兜作为传统服饰中保护胸腹的贴身内衣,用少量的布料裁剪成一块正方或长方形状,对角线设计,上角因围系脖颈下方,所以裁去一角呈凹状半圆形,两边系绳系挂脖子上,左右两角分别系绳系于后背,下角保护小腹以防邪风入体引起病症。由于女子和儿童的体质较弱,肚兜对胸腹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肚兜是女子和儿童的常用服饰。肚兜布料用得少,常绣以吉祥纹样图案,设计上十分简洁实用。

在“住”的方面,明式家具较早把握了人体工程学的本质,结构上按照人体生理构造进行设计。例如官帽椅椅背的横梁设计较高,人坐着的时候腰背挺直,坐姿端正。S形弯曲的椅背和人体脊柱弯度相契合,人坐在上面较为舒适。木质材料体现了文人的古风高雅。时至今日,明式家具依然受到人们喜爱。

随着生活、技艺水平的提高,民间艺术的种类也更加丰富,物体并未脱离实用性而存在。这与西方国家提倡的“形式追随功能”、“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十分相似,即功能是第一位的。在胶东地区的农村集市上, 能看到大量的用手工制作的草编物品(图2)。图中的篦子是胶东农村蒸馒头时常用的一种厨具。制作时先将高粱杆清理干净,多余的外皮去掉,用两三根麻绳从杆中间穿过,将无数根高粱杆串好,两边修剪使其呈圆形,将两面做好的单面圆形篦子呈十字形正反面排列,用麻绳穿插固定即可。这样的篦子透气性好,表面光洁,能吸收多余的水分,而且自然、环保、用之不尽。如今在农村市场仍属于畅销品。

民间造物艺术能流传至今,它的实用性是永恒的生命力。在现代设计中,那些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更受人青睐。注重设计的实用性,是平衡了人与物之间的秩序,不仅是对民间艺术的延续,也是现代设计品质的提升。

2.朴素的审美观

柳宗悦在《民艺是什么》中写道:“美是与用途相结合的东西,即由生活而生。正因如此,其美才更为健全。美不应当从生活的外部去探寻,而是必须在生活的内面发现。”如果说实用性是第一位的,那么对物体的审美感受则伴随着实用功能。探索民间造物艺术的审美,不能脱离内在而以外部特征去评判,应从生活中寻找蕴含着民间文化的朴素的审美观。

民间艺术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民间艺术是一种自然的审美需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了朴素的审美观。与宫廷艺术相比,民间造物艺术没有富丽堂皇的色彩,没有程式化的外形,没有高贵典雅的气质,有的只是符合劳动人民的朴实、纯粹的审美趣味。

民间造物艺术是一种大众化、生活化、通俗化的审美。人们欣赏喜闻乐见的题材和内容,意味着民间艺术是能看懂的“表象”艺术。皮影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农村很受欢迎。一是造型独特,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着装和容貌特征辨别身份;二是表演涵盖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等多种题材;三是使用当地语言将其进行艺术化处理后再表演,男女老幼、妇女儿童都能看得懂、听得懂。普遍的、共同的审美观也让民间艺术缓慢而稳定地不断发展。

民间造物艺术是一种寄情化的审美。通过艺术化手法,创造性地解决了人们寄情于物象上的需求——希望表现的图景能够变成现实。其形象特点为丰满真实、内涵丰富。例如张贴年画和窗花代表人们对新年生活的渴盼,希望那些美好祝愿能在新的一年里逐一实现。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所以创造了一团和气、和合二仙、双龙戏珠等题材;希望前途无量就有了一路登科、福禄寿喜、一品莲花等题材;希望家族兴旺就有了莲生贵子、多子多福等题材。

民间造物艺术的审美具有娱乐化特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农闲时节人们会自发组织娱乐活动或从事民间艺术品创作。娱乐的主要功能在于寓教于乐,让人们在轻松喜悦的氛围中学习修身处世之道。例如民间常见的“三不猴”,向人们传达了孔子所教导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告诫人们做事要谨小慎微。民间的娱乐活动常见于传统节日表演的舞龙、舞狮等。人们在深切感受节日喜庆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乡邻间的感情。这种娱乐化的审美是民众在平凡生活中寻求喜乐的内心期望,它丰富了民众的生活,也担负着教育的职责。

3.自我实现的精神观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层次从低级到高级,自我实现是最高需求层次。它是凌驾于其他需求之上的精神满足,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也是人类最有价值的内在驱动。民间造物艺术从两方面体现了民众自我实现的精神观,一是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二是满足喜好的诉求。

民间造物艺术构筑着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它的设计标准是人们对多、满、全的追求,同时也是人们为了实现更好生活的外在映射。民间造物艺术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民间艺人通过概括、夸张、变形等方式表现与现实生活的相似性,以此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人们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更好生活状态的民间艺术。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是动态的,是不断提升的,这就导致不同时段人们的选择不同。尽管民间艺术的形式没有太大变化,但人们能以此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例如梅瓶(图3)作观赏品时,有苏东坡诗句“欲把梅瓶比西子,曲直刚柔总相宜”。其外形柔和圆润、气质典雅,令人赏心悦目,是物质需求和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

人们对喜好的诉求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对自然的喜好。他们会用泥巴或者画笔再现心中所想,无论表现出来的“成品”是具象还是抽象,都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满足喜好的精神诉求有自我创造和自我选择两种方式。自我创造是丰富想象力的外部输出,多数民间艺人喜欢材料变为成品的过程,这种喜好诉求与儿童相似。自我选择是按照心里已有的那个物品的样貌进行有意识的选择。虽然两者表现不同,但它们都是精神诉求的自然反应,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做出的有利选择。

可以说,自我实现的精神观近似于一种使命感,通过造物活动充分表现人们的设计语言,使造物艺术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从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生活状态等方面,实现自我需求的精神满足。

4.结语

民间造物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延续,虽然形式上多有改善,但其内涵始终在稳定中发展,所蕴含的实用、审美、精神的设计观并未因时间变化而改变。它遵循着事物的变化规律,在“以人为本”和“自然为本”中寻求平衡,对推动人类的造物活动具有积极意义,对现代设计也有启发意义。

1.唐家路.民间造物艺术的自然伦理思想对生态设计的启示[J].设计艺术,2008

2.钟茂兰,范朴.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4.王言升.设计观视角下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力[J].艺术研究,2014

猜你喜欢
造物民间艺术民间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民间艺术篇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以木造物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