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2016-12-26 13:58张福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5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制造业

张福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愈加突出,当下面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如何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促进其自我提升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在分析二者融合动因基础上,对制造业价值链的分解和与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的整合进行阐述,并给出制造业升级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价值链分解;产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5.002

1引言

我国整体仍处于工业化阶段,自2013年第三产业占经济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后,第二产业的增速在不断放缓;不可否认,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离不开制造业的升级创新,而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则为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思路,符合基本的发展规律,是我国十三五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经济新常态和全球价值链升级背景下,分析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与融合关系,对实现传统制造业创新升级、提升价值链地位有着重要现实价值,为服务我国十三五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本途径。

陆小成(2009)较为系统的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的知识链模型,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机制建设;本文将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价值链分解与整合的视角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过程进行分析,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动因分析

2.1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动因

在整条价值链中,技术研发位于靠左的区域,是产业(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性服务业或者制造业出现技术创新和进步时,会自动的在产业间渗透传播并产生技术上的融合,技术融合的出现让两个产业间的技术壁垒模糊化,形成较为一致的技术发展基础,即产生了技术邻近;而技术融合又会进一步的导致两产业产品、业务和市场的融合,最终导致产业融合的发生。但技术上的创新发展并不一定会促使产业融合,倘若某一产业的技术创新发生在产业内的相关部门间或者难以在后期发生渗透传播时,产业融合则很难发生,产业融合更容易受到产业边界处的技术创新影响,边界处的产业交流作用更为频繁;此外,技术创新还需要结合管理创新和政府管制放松等才能真正实现融合的发生。所以技术创新是融合的基本条件,是内在动因和动力之源。

2.2规制放松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在动力

各产业间都存在着无形的产业壁垒,这种壁垒下的产业边界很多时候是由于政府规制导致的。规制的放松为产业间的融合给予良好的制度环境,原本可能并不相关的产业间开始发生必要的交流、竞争和合作,有益于日后融合的发生。规制的放松也并不是意味着规制的消失和减少,只是依靠规制让产业发展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优化资源的配置情况。按照西方欧美国家的经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政府规制的影响很大。政府规制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进入难易与否,规制一旦放松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面临的竞争可能会增加,这种合理化的竞争有利于双方价值链基础上经济活动的合作与配合,有利于推动融合的产生。在两产业融合的进程中,政府规制部门需要关注融合的效果和发展状况,及时有效的对规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规制放松下的足够监管依据十分不要。因此,政府规制的放松是双方融合的外在动力,推动融合的发生。

2.3价值链的高度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

价值链的高度相关是指两产业间存在业务活动上的重合,也意味着可以开展相应的合作,竞争也在合作之中存在,即形成一种协同竞争的态势。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竞争的加剧,相关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开展技术、管理和业务上的创新,保证必要的市场利润和优势以应对必要的挑战,这时企业的总体目标、价值观和战略行动都会趋于相同,即保持认知上的邻近性,防止被市场淘汰。这时企业需要进行协同,共同参与到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中去,协同方式由企业内部门到产业内企业再到产业间的企业转变,协调网络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竞争也不得不加大,面临来自其他产业企业的跨价值链竞争。市场机制的变化让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趋于协同,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不断进行紧密交换,促进了两者的融合;而融合也会进一步加强产业间的竞争与协作,突破产业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业活力。因此,作为影响二产业融合的基础动力,产业协同与竞争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3价值链分解与整合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融合的最终结果有两种:一是制造业服务化,二是服务业制造化,即是一种共生的状态。前者是指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开始提供与制造产品相关的除基本功能外的服务,凸显产品的服务价值而非功能价值,这种融合结果主要是为了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升级;后者则是过程相反,以服务业为主体,制造业依附于服务业,服务业企业尝试利用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营方法进行服务生产活动,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此方式实现服务业的效率化发展。张晓涛,李芳芳(2013)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机理主要有产业分工理论、产业升级和价值链转化三个分析角度,但三个研究视角最终都可以归结于价值链的分解和重新整合,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两产业融合的过程进行分析。

伴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业务范围的增长和分工的细化,企业价值链的长度增加、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增多以及价值链的复杂程度提升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在产业融合发生时,产业价值链会经过先分解再整合的过程,由混乱的价值链链条变成新的产业价值链。下面做具体分析。

价值链的分解过程:产业价值链分解,即价值链个别环节的独立分化,是对原价值链的解构过程,其宏观表现为相关产业经济的“动荡”,中观表现为产业模块化和细分产业的出现,微观层面则表现为新兴专业型企业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制造业价值链中一些原有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将从相关价值创造环节中分离出来,制造业企业开始集中技术、资源进行生产活动,而将位于价值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活动外包出去,例如价值链上游的产品研发设计活动由专门开展产品设计的企业单位进行,价值链下游的产品服务也可由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公司完成,制造业的价值链在此过程中因分解而变短。

价值链的整合过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过程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服务化,当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分解后,早期价值链中的自我服务环节,如研发设计、原料供应、市场营销和品牌运营等活动开始分离并变成混沌状态,企业在依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后选择合适价值链片段进行整合,一方面,选择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企业自主加大此价值链环节的投入,而将其它自我服务环节外包,用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与之整合,形成新的完整价值链,这种整合方式适合专业化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富士康集团其当前经营活动的重心是电子产品和元器件的生产与制造,凭借着优良的产品生产质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商,其服务客户包括苹果、戴尔和联想等;另一方面,选择以自我服务环节为核心的制造业企业会同时注重产品制造和相关自我服务环节的投入,而且通常选择与其他的生产性服务性企业开展必要的合作,实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此时制造业价值链的核心转变为以实现客户价值、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核心的价值链,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后期的相关服务。例如在2012年底,海尔宣布正式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向平台型企业转型,依靠“互联网+”,海尔集团未来的家用电器产品设计主要依靠海尔创客实验室,创客实验室由来自全国的产品设计个人、院校和企业单位组成,海尔利用共享的交互平台收集新奇实用的设计方案并将其投入最后的生产活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研发水平和速度,海尔集团的未来重心是为顾客提供更多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

在图1中,曲线a表示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企业整合后价值链形成的微笑曲线,曲线b表示以自我服务环节为核心的制造业整合后价值链形成的微笑曲线,曲线c表示未发生价值链整合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形成的微笑曲线;微笑曲线a不包含技术环节和客户服务(市场)环节,相同价值链环节下,三种微笑曲线的附加值情况有曲线a>曲线b>曲线c。

价值链的重构整合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日益模糊,新的发展机会也逐渐出现,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考虑价值链的渗透和延伸,在进行基本的产品生产同时更注重其服务价值,力求为顾客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是典型代表。笔者认为价值链的融合位于技术融合与产品、业务融合之间,只有两产业价值链发生整合后,产业间才有实际的合作产品和业务出现,可以说价值链的融合是产业融合基础之基础。

4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角度实施产业发展政策:一是进一步放松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规制,释放两产业的发展活力,这些政策主要是致力于加强产业间的创新合作,通过规制政策的放松实现更加协调的发展。二是相关制造业企业应合理开展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活动,通过选择适宜的价值链增值阶段实现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整合。三是政府在整个产业融合过程中应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加强政策规制和优化创新环境等措施,与企业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产业融合平台。

参考文献

[1]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改革,2011,(01):4046.

[2]刘洁,李雪源,陈海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差异[J].中国科技论坛,2015,(02):6166.

[3]陆小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知识链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9,(02):117120,124.

[4]张晓涛,李芳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13,(05):3947.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