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阅读状态下的文言文多维解读

2016-12-23 12:27张伟�オ�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舟子湖心亭况味

张伟�オ�

所谓“本色阅读”,这个说法化用于苏派语文名家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亦有不少语文人以“本色阅读”为主题进行过课题研究,这里不作赘述。秉承名师们的理念,我理解的“本色阅读”主要是指读者对文本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艺术特色等元素作出的本真的、深度的理解;它是一种追求本真的阅读目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的阅读行为。

所谓“多维解读”,就是指从不同维度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度阅读理解。其重点,倾向于对文本的优点、特点、难点等阅读附加值较高的因子进行探究、赏析,逼近文本的核心和作者的内心。

《湖心亭看雪》这篇晚明小品,篇幅短小,文言浅近,教学起来看似容易。然而,在教了多遍之后,我们仍深感遗憾,总感觉如“隙中窥月”。

众所周知,诵读课文、默写名句、积累词汇、理解大意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考查要点。在完成这些基本任务后,我们还可以在文本解读上追求些什么呢?于是,我尝试了“本色阅读”状态下的文言文多维解读教学。

一、读西湖奇景

西湖为杭州胜景,历史悠久。自唐代以下,游西湖之名士多矣,写西湖之名篇亦多矣。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冬夜泛舟西湖赏雪如张岱者的确少有。

西湖雪夜,人迹罕至,万籁俱寂,大雪和夜幕遮掩了一切的繁华丽锦,看不出丝毫的名胜气象,冷清至极。雾凇、天、云、山、水、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在夜的背景下共同组成了一幅冷色调的画面,而张岱要寻觅的恰恰就是这种与常人所爱迥异、与自己心灵契合的景致。张岱笔下之景,湖以雪奇,雪以人奇。“西湖奇景”可以说是张岱“痴”的外物寄托。

二、读白描手法

从语言风格上看,张岱运用了极简约、省净、质朴的白描语言。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后来被借用到文学创作上,成为一种表现手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描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中最典型的白描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两句。这两句白描又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方面,张岱创造性地使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几个数量词描绘“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的影子,精准而巧妙,令后人实在无法找出更恰当的词语去替换;另一方面,白描笔法与西湖雪夜的黑、白、灰色调极为切合,后人也实在难以运用其他写法去替代。“白描手法”可以说是张岱“痴”的语言魅力。

三、读名士风骨

张岱其人非凡夫俗子,通过阅读课本注释,学生可知: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基于此,学生可以在头脑中对张岱其人初步建构起一个有钱、有闲、有情、有趣、有学问、有节操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与舟子之类的俗人是迥然不同的。

在张岱所做的《自为墓志铭》中,他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可见,在张岱身上,纨绔子弟奢靡放浪的享乐习气和晚明文人隐逸玩世的颓放作风兼而有之。不过,张岱为学涉猎广泛,著述宏富,虽无缘功名,却笔耕不辍,老而不衰。于此可见,他与一般纨绔子弟亦有区别。“名士风骨”可以说是张岱“痴”的个性基因。

四、读人生况味

纵观张岱的一生,前期和后期的生活际遇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晚年张岱复杂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一斑。年少青春、繁华靡丽、适情雅趣皆转目成空;故国不再、避隐他乡、才高命蹇、遗世独立,他始觉人生如梦。留恋与厌倦、自赏与忏悔、超脱与孤独、积极与消极诸种矛盾因素郁结之际,他的灵魂仿佛在现世和空门两个世界游走,一部《陶庵梦忆》正寄寓了这位没落的贵族文人无限的人生况味。这种况味在张岱笔下,总是深藏于叙事写景之中,绝非轻易表露。

例如文中写湖上奇遇一处,一个“喜”字,表面上是随口点出金陵客人的知遇之喜,实际上更是张岱内心世界的写照,折射出他积年的悲凉与孤独。一个“客”字,表面上是随口点出金陵人的人生际遇,实际是张岱自身命运的写照,由人及己,暗藏着无尽的漂泊之感。特别是文章结尾,张岱借舟子这个“粗人”的话来为自己的文章作结,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表达效果。在舟子看来,四季之中,唯有冬季不是游西湖的时令,一天之中,唯有夜晚不是游西湖的时间。而主人偏偏在“大雪三日”之后、“更定”之后“独往湖心亭看雪”,实在是“痴”。 更让舟子意想不到的是,主人竟然在湖心亭遇到两个和他一样“痴”的金陵人正围炉煮酒。他们姓甚名谁?为何客居杭州?又为何夜饮湖心亭?这一切都令舟子摸不着头脑,难怪他下船后喃喃自语。不过张岱对舟子的话并未发表任何看法,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一个“痴”字,表面上是舟子对主人和金陵客的不解和怪罪,脱口而出,率性为之。实际上,这恰好成了对张岱晚年人生表象的绝好概括。张岱貌似“痴”,实则“知”,对人生况味的“知”,“知”到极点化作“痴”!这或许是张岱“痴”的生命真谛。

除以上课例,教材中尚有很多文言短篇,内容平实而深邃,文笔简约而隽永,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百读不厌。教学时,在完成了诵读课文、默写名句、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基本任务后,如果不能继续向文本的深处追溯,那么势必浮于阅读的浅表。这不仅是对文本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一教学重任的不作为。

当然,多维解读也并不是没有边界的。我认为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阅读的本色,不搞伪阅读;在完成文言文教学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进行,不弱化“文言”;忠实于原作和创造性阅读相统一,不肆意曲解;结合学生实际设定相应标准,不搞一刀切;根据文本的优点、特点、难点等确定解读维度,不漫无目的;借助丰厚背景资料、印证解读成果,不无中生有。

“本色阅读”状态下的文言文多维解读能拓宽文言文教学路径,充分挖掘文言文资源价值,让学生获得更丰厚的文学滋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王林中学(221200)

猜你喜欢
舟子湖心亭况味
雨滴在大地重逢
邓瑾
邓 瑾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雪落在水中我听见雪行走的声音
柯勒律治会话诗歌中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以《古舟子咏》为例
秋天的况味
湖心亭看雪
残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