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惟铨创新之基在于守成

2016-12-20 18:30华南
中华儿女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评剧戏曲艺术

华南

他被誉为“现代的魏荣元”,致力于把声腔艺术传下去,传承给学生们,让他们在原有平台上不断攀升

盛夏,中国评剧院。溽热的排练厅里依旧鼓点铿锵,作为半个月后即将举行的文化部试点开展“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项目之一,中国评剧院“名家传戏”汇报演出剧目《朱痕迹》的彩排正在紧张进行。一位长者坐在场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场地中间。一遍排练结束,他干脆跑上场亲自示范,小到吐字、眼神,大到动作、台步,都和演员反复交流该如何处理效果更好。不见严声厉色,却让人感到不容置疑的权威。

这位一身平常布衣、一双黑布鞋,亲切和蔼的长者,即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男声“越调”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好的评剧男演员”李惟铨。他唱过不知多少次的《朱痕记》,现在要原汁原味地教给这些年轻人。作为“魏派”、“马派”非遗传承人,李惟铨的心愿是让弟子们超越自己这一辈。

接过师父衣钵传承“魏派”

李惟铨对戏曲的喜爱,起源于京剧。喜欢评剧,是他上初中以后的事。机缘巧合,李惟铨初中毕业后,中国评剧院一个60届培训班有几名学员毕业,因此对外招几个插班生,他得以进班学习,至1965年考入中国评剧院。从16岁正式学习评剧起,李惟铨一生倾情于此。

“文革”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惟铨发现剧院资料室非常珍贵的唱片和录音带突然成为垃圾,他悄悄跑到里面,打开了唱机,忘情地沉浸在魏荣元、马泰等前辈优美的唱腔韵律中。李惟铨仔细研究气息运用,汲取前辈的表演精华。似从“描红”到“临帖”,经过数年努力,当有些人学业荒疏时,他却取得长足进步。“文革”后,他又请名师点拨,终于在恢复演出的剧目《夺印》中使人刮目相看。1976年12月,魏荣元病逝,李惟铨从此接过师长衣钵,演出昔日魏荣元塑造的角色,并得到业内外认可。

谦虚如李惟铨,每逢人提到这些往事,总是连说自己幸运:“我在评剧顶级院团,遇到那么多顶级艺术家,还获得他们的认可。我的很多机会,都是老师提携的。魏荣元先生逝世后,他的角色全由我来演,同台对戏的都是花月仙等前辈,每场演出后都给我指点今天哪里演得好,当初魏先生是怎么处理的。”当时李惟铨二十五六岁,这些在他眼中只敢望其项背的评剧大师,在日常言行及演出间,给予他艺术及人品上受益终身的滋养。

探索男声“越调”发展

评剧过去作为地方戏剧种,行当分得不是特别细,被称为“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同时,自诞生之曰起,评剧就和大多数地方戏剧种一样,以女演员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评剧界各方面顶尖聚集一堂,创建中国评剧院。根据时代的要求,要演很多新的题材,演很多新时代的人物,剧院适应潮流需要,在实践中创立了花脸、老生这些行当并立刻得到了观众的承认。这种声腔艺术的发展、表演艺术的完善,一直延续下来,被称为评剧的男声“越调”。

“在传统评剧中,花脸行是薄弱环节。我很欣赏一位老先生讲的:‘评剧的表演,要程式,不要程式化。一切都为人物服务。每个角色要唱出每个角色不同的人物性格。”多年来,李惟铨在花脸这一评剧薄弱环节上做出显著成绩,不管是新编戏还是传统戏,他演绎的人物都生动形象、呼之欲出。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李惟铨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饰演主角陈培新的《野马》、扮演赵萌生的《高山下的花环》、出演黑永舂的《黑头与四大名蛋》等剧目,都成为中国评剧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达到艺术新高峰的代表。李惟铨也被中国戏曲改革早期开创者马少波先生誉为“现代的魏荣元”。

亲历过上世纪60年代的评剧巅峰期,李惟铨深知评剧一大魅力在于现代戏。他讲道:“评剧这个剧种更多的是创作新戏,但创新不能出格、脱离评剧的特色。戏曲很是奇怪,必须在传统框架下发展,才能真正创新。根扎得深,才能长出更好看的叶、更健壮的枝条,伤了根,一切都谈不上。”当年评剧老生、花脸行当的兴起,及“魏派”的诞生,皆源于评剧剧目内容发展的要求,在李惟铨看来,未来重塑评剧更当如此。

难忘师恩传习经典

2叭3年6月8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李惟铨和同为评剧表演艺术家的刘萍收徒拜师仪式在中国评剧院举行。李惟铨回忆到,和于海泉师徒相视会心而笑那一刻,他想起恩师马泰。上世纪90年代初,李惟铨在河北唐山参加评剧节开幕式演出时,与马泰先生交谈,期间马先生说:“你可以收徒弟了。”李惟铨回忆说当时觉得诚惶诚恐,回马先生道:“我觉得我学得还不到家呢,收徒还是很遥远的事。您教别人的时候我还要旁边听着学习呢。”

在拜师仪式上,李惟铨动容讲述当年恩师马泰希望他把男声“越调”艺术薪火相传的愿望,以及他对于海泉的期盼。

言为师表,行为世范。收徒仪式上,李惟铨跟在场人们讲道:“海泉能有今天的成就,我的功劳也只占50‰另外一半应该归于杨先生。杨先生把‘裘派艺术悉心传授给他,才使他全面发展。”说着,李惟铨先生让于海泉给京剧大师裘盛戎女婿杨振钢教授深鞠一躬。这一幕让在场的人们深受感动。

“马先生,我做到了您对我的要求。”时隔20年,李惟铨终于可以告慰恩师。

其实,早在1998年,李惟铨便受邀到北京戏校九七评剧班任特聘教师,为评剧事业发展培养接班人。至今谈起,他仍连称意外:“我也不懂怎么教课,觉得有难度。但是我很幸运,得到了时任校长孙毓敏的支持与帮助,评剧系的领导、老师也支持我,我真的是非常感谢他们。这一下就带了4年多的学生。这些孩子都成长得不错,成为剧院的栋梁之材。”李惟铨开门弟子于海泉,便是其中之一。

北京戏校更名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后,院长刘侗再次力邀李惟铨为评剧大专班教学,李惟铨又毫不犹豫答应:“有时候我也想,教学是件很辛苦的工作,可我却对此充满热情,全心投入,其实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希望教出更多的学生传承发展评剧;第二,以此来感谢昔日老师们对我的栽培之情。这么多年来,魏先生、马先生,还有其他老师,比如花月仙、李忆兰、张德福先生等等,他们对我的提携和教诲,我一直有着很深的怀念和感恩之心。我现在对学生在课堂上严格要求、教学上完全投入,都是因为我觉得教好了学生才是对自己老师的报恩。”

面对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李惟铨深以为然。他时常感动于青年演员对评剧艺术的坚守,能够耐得住比较拮据的生活,热爱他们的事业。

在李惟铨而言,评剧和其他戏曲艺术,都是家底深厚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多元文化共生的快节奏时代,更需要对传统心存敬畏。戏曲艺术不是平民化的,是好的东西,要继承。李惟铨说自己倍感责任重大:“随着岁月推移,老艺术家陆续远去,这就凸显出戏曲艺术传承工作必须做、还要赶快做的紧迫,性。所以‘传戏这件事意义非常大,一定要让年轻人把传统留住,再往前走。”

责任编辑王碧清

猜你喜欢
评剧戏曲艺术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评剧产业的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探析
戏曲从哪里来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传统戏曲
纸的艺术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