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2016-12-17 21:43徐梦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升华和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价值典范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在明确两者关系的前提下要以制度的约束、教育的培养、媒体的宣传以及榜样的指引为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落实。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34-0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探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艰辛和困难,我们之所以在经历那么多苦难后依然可以作为一个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养和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一次次克服困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说的:"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传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超越和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凝练,更是在其基础上的超越和创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一)以制度的权威约束和规范社会意识和人民的价值观。

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不仅包含法律、政策、法规等国家层面的要求,也包含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公德和规则,由于他具有广泛性和强制性等特点,所以它一旦形成便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社会意识和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人们对它的理解带有主观性,虽然我们不能用法律强制要求人们去遵守它,但是我们可以将制度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教育改革中,为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础,从国家的高度规定了国民教育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明确了立德树人的一项根本任务。

(二)以教育的深度涵养和夯实价值观的传播土壤。

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国民社会意识的形成具有深刻且长远的影响。总书记指出:"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不仅要在书本中体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更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使广大青少年真正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真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更要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可以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创办报刊以及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多方位更立体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青少年的思想中,这才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强基固本之道。

(三)以媒介的广度宣传和引导社会风尚的形成。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由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为代表的媒介由于更新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就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转变与现代媒体的对接方式,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化传播的新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大众化就要朝着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向转变,让大家在知道和了解它的前提下接受和践行它,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自媒体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兴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加通俗易懂,群众也更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积极向上的舆论风尚。

(四)以榜样的力量树立和传承优秀的价值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我们树立制度、完善教育和引导舆论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搭建社会示范平台的重要性,榜样可以是杰出的历史人物,时代楷模或优秀事迹,也可以是良好的家风、民俗和企业文化等等,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和优秀事迹的传扬,可以为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典范,加强国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涌现了无数杰出的英雄人物,以他们为榜样不仅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能从中提炼出在当今社会仍十分宝贵的人物品质和价值追求,使其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承,通过对良好家风、民俗等社会风尚的宣传,可以为群众提供具体的、贴近生活的榜样,形成一种人人学习榜样,人人争当榜样的良好氛围,增加社会的正能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除以上提到的四点之外,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发挥党和政府的模范带头作用,用传统节日营造良好氛围等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只有将各方面多层次、多方位的结合起来,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民族精神的深处,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带动全体社会成员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美娇.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契合[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2):51-54,63.

[2]邹贵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2):20-26.

[3]李春山,何京泽.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3(3):43-46.

作者简介:徐梦,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在读研究生,河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