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2016-12-14 21:03邹力子
东方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丹东市产业化

邹力子

【摘要】本文从丹东市的自然和人文角度出发,对丹东市的自然环境、农业、工业、交通状况以及海产养殖业、旅游业和等进行分析,论述了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建议丹东市的农业和工业发展进行产业化改革,对丹东的旅游业提出了利用丹东东邻朝鲜的特殊的地理优势发展,并将旅游业按其特点形成“带状”相互联系发展。通过提出建设特色旅游业的观点,更好地对丹东市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丹东市;自然灾害;产业化;旅游业;水产养殖业

引言:辽宁省丹东市,位于中国东北三省南端(124°23′E,40°07′N),辽东半岛之上。其南临黄海,东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新义州隔鸭绿江相望,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1】。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丹东市矿藏资源丰富,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其中非金属矿菱镁矿的储备量和开采量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

2014年丹东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022.6亿元,经济发展水平在辽宁省第九位。与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位于长三角的江苏省苏州市相比,苏州市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35万亿元,约为丹东市地区生产总值10倍之多。但丹东比苏州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如果丹东更加合理的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资源,以及其所辖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能更好的推动其区域发展。

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们对于辽宁省区域发展做出了多类研究。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分工、旅游空间、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等方面。李红波、张小林、李悦铮(2011)在《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归纳并创新了重点发展节点和重点发展轴的选择依据,并以此确定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三个等级的重点发展节和旅游发展轴线和四大旅游区,构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点-线-面”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盖美、赵丽玲(2012)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中,从经济、海洋环境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并得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发展尚处于略好于动态平衡且远不足于明显协调阶段。姜晓丽、张平宇、郭文炯(2014)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研究》中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农业发展产业分工较为明确,制造业在行业层次存在同构现象,但各地区在产品层次差异化较为明显。第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在第三产业中,基础服务业与个人消费服务业发展较为完善,但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中的金融、物流和专业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影响产业优化升级与工业化进程。

一、区域发展现状

1.农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比高,粮食产量较高且质量较好,但面临着盐碱、台风、洪涝灾害和低温霜冻影响。

丹东市的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地,丹东市全年粮食产量可达95.8万吨,而且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作物生产虽然为一年一季,但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所以口感和质量较好。但是农产品生产还面临着盐碱、台风、洪涝、低温霜冻等灾害影响。丹东南临黄海,东南部县镇水稻田盐碱比较多,因为多年的耕种和改良,盐碱地有所改善。台风对丹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此时正值水稻和玉米等作物生长时节,台风灾害会折断玉米秸秆和造成水稻大面积倒伏,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洪涝灾害也集中于每年夏季,当灾害发生时,农田里出现的大面积洪涝导致农作物死亡。低温霜冻灾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每年春末秋初,春末正值农作物育苗时期,寒潮会对农作物的成活率造成一定影响。而秋初正值农作物成熟时节,突然性温度降低也易使农作物减产和对农作物收割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农业生产。

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农作物产量较少,农户会利用塑料大棚技术在温室里生产草莓、蔬菜等作物。填补了冬季市场上水果和蔬菜的空白。并且,丹东市生产的草莓在辽宁省内有较好的口碑和品牌,受消费者喜欢,冬季草莓销售量较好。但草莓的长途运输成本和保险成本较高,所以对于冬季草莓的生产有待于规模化和产业化。

2.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生产总值较低

不同于东北地区以煤炭、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发展模式,丹东市的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且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国家划分的82个轻工业门类中,丹东市拥有68个。例如从建国初期就得到发展的丝绸、纺织、造纸等在丹东市工业总产值中占据很大比例,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8%。除了传统轻工业,丹东市还发展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如仪表仪器工业等。改革开放以后,丹东市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吸引外资,借助于其毗邻朝鲜的特殊地理位置,吸引了较多日本、韩国的投资,汽车制造、服装加工等外资企业有所发展且规模逐步扩大。

但丹东市相比于沈阳、本溪等城市,重工业基础有些薄弱,地区生产总值不高。2014年丹东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2.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459.3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418.6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6:45.6:39.8调整为14.2:44.9:4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291.3元,比上一年增长6%【2】。虽然地区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但地区生产总值仍然较低,与东南沿海城市差距较大。例如,2014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5万亿元,数额为丹东市地区生产总值10倍之多。旅游业开发不全面

3.丹东市有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但丹东市的旅游业多侧重于对市内鸭绿江、凤凰山、天桥沟、大鹿岛等自然风光和鸭绿江断桥等历史的开发。对于其特色方面仍需进一步开发,如:

1)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较少【3】。丹东市下辖三个县级市,其中两个县级市为满族自治县,还分布有满族、朝鲜族自制乡、镇。这些地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存较好,适合发展民族旅游业等产业。丹东市东部与朝鲜的新义州隔江相望,有发展边境旅游业的良好条件。并且少数民族居住地带多位于丹东市东北部山区,仍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对于开发观光旅游业有较强的潜力,主要发展以满族、朝鲜族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但现今这类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旅游产业尚未得到开发,且没有形成系统性旅游产业,因此有较大发展潜力。

2)边境旅游业发展缓慢。丹东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发展中朝边境旅游业和朝鲜观光旅游具有德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已经开发出鸭绿江游船观光,鸭绿江断桥旅游,朝鲜观光7日游等项目,且目前开发出的几类旅游项目中仍有些项目没有被规范,因此会出现私人旅游公司“拉客”,欺骗游客等现象。此外,受中朝两国关系影响,近几年朝鲜旅游观光项目遭受一定影响。

3)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有待于探索。丹东位于中国海岸线最北端,其辖区内海岸线有120公里,且有大量岛屿,适于发展旅游业。但丹东沿海地带得沙滩多为泥质沙滩,相比于大连、营口等地的黄金沙滩,不具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近些年,由于沿海滩涂养殖业的发展,辽宁省“两点一线”工程修建的滨海公路周边密集排列众多鱼塘,对旅游观光有影响。再者,由于近年来沿海湿地的破坏,生态环境略有破坏,致使每年3,4月到此栖息的鸟类受到影响,为此开发的观鸟旅游项目也受到一定影响。

4.交通方式多且发展快,但面临竞争压力大。

丹东市交通方式较多,有铁路、公路、民航、港口等。

丹东市境内有铁路线260公里,其中沈丹铁路于2015年8月正式开通,这是丹东市境内第一条高铁线路。丹大铁路也于2015年12月开通,丹东到大连所需时间由原来的6小时缩短为1.5小时,大大提高了效率。此外,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市的铁路还具有国外线路,其中北京至平壤火车从丹东出境。

2007年,丹东被正式确定为国家区域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4】,国家二类公路主枢纽城市。截止到2014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077.6公里。2008年,辽宁省提出“五点一线”战略。该战略通过修建滨海公路将辽宁省沿海地区相互沟通。丹东市受这一战略影响,在沿海地区修建了滨海公路,这一战略符合区域经济学中“点--轴”发展理论。这一战略对于丹东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位于丹东市西南郊的浪头镇,还坐落有丹东市浪头国际机场,该机场为4E级机场。不仅开通了国内航线,还于2014年开通了通往首尔和平壤的国际航线。但通往俄罗斯、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航线尚未开通。

丹东港是中国最北的深水不冻港,在辽宁省是仅次于大连港和营口港的第三大港,可以承接东三省以及来自俄罗斯的货物运输。但是相比于大连港和营口港,丹东港的竞争优势较小。

5.水产养殖业遭受病虫害影响

丹东市南临我国黄海,海岸线长120公里,且辖区内有较多水库和稻田,易于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淡水养殖业。海水养殖业中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鱼,甲壳动物虾类和软体动物贝类。这些产品不仅销往东三省和我国国内,还出口海外。淡水养殖业主要有淡水鱼和稻田蟹养殖。但近些年,水产品大面积死亡和大面积受病现象时有发生,且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部分疾病对于海产品致死率可达100%,疾病发病期多集中于6~8月【5】,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农户收入。

二、区域发展问题分析:

1.自然灾害对农业和经济影响的原因分析

由于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特征,所以丹东市的水稻种植多位于西南处的沿海平原上,受海洋影响,靠近海面的水稻田受盐碱影响大,所以农作物产量易受影响。

丹东市属于我国沿海地区,每年夏季都会受台风影响,且其位于北纬40度,属于中纬度地区,所以台风对于丹东市的影响多集中在每年8月。近几年对丹东影响较为严重的台风有2012年第15号台风“布拉万”。受其影响,丹东市连续几日遭强降雨,致使鸭绿江水位上涨,丹东市区内出现大面积洪涝灾害,周边县镇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同时,台风带来强烈大风致使当地种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受损。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严重。【6】

洪涝灾害的造成主要由两方面:一是短时期内有大规模降水,二是地势低洼,不利于排水。丹东具备这两方面特征:一、丹东市的气候为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是我国北方降雨量最多地区,且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二、丹东市位于辽东丘陵地带,属长白山山脉向南延伸,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为丘陵区,西南沿海地区有平原和滩涂分布,平均海拔20米左右。低洼的地势和集中于每年7、8月的降水易导致市区内和周边县镇易受洪涝灾害影响。

丹东市位于北纬40度,属于地球五帯划分中的北温带地区,夏季短,冬季长。春季易受冷空气影响,所以农作物耕种时间晚;秋季冷空气来临早,有霜冻、寒潮等形式影响,正在成熟期且未被收割的农作物容易受影响。

2.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原因分析

丹东市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且种类齐全,金属类矿藏和非金属类矿藏都十分丰富。但对于重工业发展所需的煤炭、铁矿石资源得矿藏量较少,并且由于丹东地理位置较偏,高铁等交通运输发展略为缓慢,不及本溪和鞍山两地有发展钢铁产业的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原因是国家安全原因。重工业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命脉,而丹东是我国的边境城市,靠近朝鲜和俄罗斯等国,在边境发展重工业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

丹东市东北部为丘陵地区且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所以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树木和稻草作为原料。东北部山区中还生长柞树,形成了丹东地区特色的“柞蚕丝”,丹东市的丝绸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借助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丹东市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优惠的政府税收政策,吸引了大量韩国、日本投资者投资,建立了许多外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主要为服装企业和汽车加工企业,即解决了就业问题也有利于丹东市的产业结构转型。

3.旅游业开发具有较大潜力的原因

丹东市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现有的旅游项目对此利用不足,旅游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具体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少数民族观光旅游业开发难度大。首先,丹东市的少数民族地区多集中在东北部的山林区内,通往山区的公路多为盘山公路和省级公路,缺少高速公路。如果以现在的交通条件发展观光旅游业,游客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因此交通不便影响旅游业发展交通不便利,旅游开发困难。其次,并且少数民族地区现多为农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开发兴建旅游景区,游客接纳度和观赏性较差。第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相对比较封闭,丹东如果要开发少数民族观光旅游业需政府与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进行充分沟通和支持,否则会造成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不利后果。因此对于少数民族观光旅游业,开发成本高且难度大。

2)边境旅游业发展受阻。首先,朝鲜第三任领导人金正恩执政以来,对朝鲜与中国的经济往来进行了严格限制,许多游客考虑到自身安全,不选择去朝鲜旅游。再者,边境旅游项目多年来一直只有几个的项目,缺乏创新,无法吸引更多游客。

3)沿海地区旅游业开发与宣传不足。首先是相比于大连、营口等地的优质沙滩,丹东地区的沙滩多为泥质沙滩,难以开发成休闲度假景区,因此不具有竞争优势。其次,由于纬度高和受季节性影响,部分旅游项目受限制,不能全年开展。例如,观鸟项目仅在每年3、4月份鸟类迁徙时,在丹东地区停留时才可以欣赏,观赏时间收到严格限制。并且观鸟项目没有较为规范的景区建设和服务设施,所以难以有较好发展。

1.交通发展竞争压力大原因分析。交通运输压力大主要集中于港口方面。根据区域地理发展理论,港口的承接能力不仅要看港口能否提供较多的仓储功能,还要看港口所在地的腹地大小,即港口所在地的市场发展水平。相比大连港和营口港,丹东港优势不显著也主要在这两方面。与大连港相比,大连作为辽宁省第二大城市以及东三省经济较强城市,大连港腹地的经济水平高于丹东港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营口港相比,营口港处于辽宁省重要交通位置上,其铁路线路高于丹东市,因此丹东港在交通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

2.水产养殖产业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近些年海鲜市场需求量大幅上升,大量的市场需求使得海产品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张,海水养殖池塘分布密集,导致一个池塘受灾后,海产品的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影响范围广,受灾面积较大;

2)海水养殖技术发展较为缓慢,池塘内海产品一旦染病,池塘底部的淤泥仍保会留大量病原体。为了防止海产品再次染病,需要对池塘底部淤泥进行清理。由于池塘清淤不彻底,会使新的海产品染病。影响海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海产品的供给量下降。

3)药物使用频繁。海水的不断流动会带来大量细菌和病毒,为了提高池塘中海产品的成活率和抗病能力,农户通常向池塘中喷洒药物。过度用药会造成病毒不断发展,会使目前使用的农药药效变差。过度用药和不科学生产容易导致水产品感染新的疾病。[5]

4)长期使用不健康的饵料。养殖户通常对于养殖所用的饵料通常容易忽视。这些饵料大都来自没有安全保障的河湖中,且未经过消毒处理。这些饵料通常会携带很多细菌和病原体,尤其夏季时期,饵料通常露天存放,腐烂和变质的数量大幅增加。所以如果农户长期使用不健康的饵料,会使鱼塘中的水产品遭受细菌和病毒感染。

三、对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考:

1.如何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提高农业产量

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口感好质量高,有较好的销售市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加强对盐碱、台风、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应对,会提高作物的产量。

对于沿海地区的盐碱田,应加强对土壤淋盐处理,并合理灌溉,普及滴灌、喷灌技术并建设滴灌、喷灌设备。

对于台风的防范要分为台风发生前、台风经过时以及台风结束后三个方面,具体为:台风发生前,加强台风预警,建立起良好的台风预警机制,及早做好人员疏散。市区内各大水库及时排水,做好准备。台风经过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通知居民减少外出。台风结束后,尽早排水排污,安顿人员,对受灾严重地区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同时不断总结抗灾经验,提高抗灾能力。

洪涝灾害的发生多伴随大规模降水。为及时应对洪涝灾害和较少灾害损失,应在大规模降水来临前疏通河道,及时转移人口,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疏通与加固。

除了加强对各类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预防,还需对丹东市的农业进行规范,使其形成系统化的产业。以水稻为例,先对辖区内较为集中的水稻田进行承包,对水稻的种植和收割采取机械化处理,收割后的水稻统一存放到相应的工厂进行脱谷、加工和包装,进行销售。这样就会使得农作物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增加收益。

2.如何发展工业

虽然丹东市煤铁等矿产资源较少,重工业不发达。但丹东市可以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使得轻丝绸、造纸等轻工业发展产业化。以丝绸为例,从蚕的养殖,柞树的种植到蚕丝的加工和销售都进行产业化处理。减少不必要的同行业竞争。

此外,丹东市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金属与非金属矿藏,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等制造。创新汽车制造业的产品和研发。其中最著名的品牌有黄海客车,它具有84个型号的系列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达95%。此外,还要适当地合理引进韩国日本的外资,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和增加地区生产总值。

3.如何使丹东市的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1)对于少数民族观光旅游业,丹东市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计划。对于少数民族中可以开发部分进行可行性评估,选取其最具有开发价值地方进行旅游建设:修建公路,建设旅游景区等基础设施。同时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形成具有乡村风光、民族特色的一条休闲度假线路。

2)创新边境旅游形式。使边境旅游项目丰富多样。在丹东市内沿江地区,修建朝鲜风情展览馆,与鸭绿江游船相结合,形成一条具有特色的边境旅游线路。结合抗美援朝的历史,将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河口断桥相结合,形成一条与抗美援朝历史相关的旅游路线。

3)合理开发沿海特色旅游,做好保护,协调发展。对于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应紧密结合辽宁省“五点一线”建设,沿滨海公路修建观海地带,合理发展沿海几座岛屿(獐岛、大鹿岛)的旅游业,在于自然协调发展的同时,合理开发旅游,对游客的吸纳量要在环境所能承受范围内。要保护环境,对于垃圾等废品应及时清理,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

4)将丹东市辖区内所有旅游景区进行重新规划,对于管理不合理景区进行整治,同时与山水景观合理结合,形成几条风光度假旅游带,这样既有利于政府宣传,又有利于增加当地收入。

4.完善丹东市所辖区域交通网建设

2015年,沈丹、丹大高铁相继开通,弥补了丹东辖区内高速铁路的缺失的不足。

丹东市目前在开通丹东至俄罗斯,丹东至日本等航线积极做出努力。

除了加快铁路网建设,丹东市的港口建设仍需加强。虽然丹东港与大连港和营口港相比,具有市场腹地和交通方面的不足,但从地理位置上看,丹东市的纬度要高于大连和营口。因此从东三省北部和俄罗斯等地运输的货物如果从丹东港运输,运费会相对减少,成本也相应降低。因此丹东市赢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和港口腹地建设,利用现有交通条件,不断发展经济。

5、如何应对水产养殖业的病虫害影响

1)对于水产养殖的池塘合理布局,避免池塘出现布局过密,池塘内部养殖水产品数量过多的现象,在环境承载力之内合理布局和养殖。

2)定期清理鱼塘淤泥,提高清理的技术或聘请专业人员清理,使得鱼塘内含有细菌、病原体等的淤泥彻底除净,减少新一批水产品感染同样的疾病的几率。

3)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在用药方面加强对农户进行培训,尤其对用药的剂量和怎样用药问题进行培训。

4)避免使用不健康的饵料。引导农户到专门的经销店购买合格健康的饵料,对于饵料应合理存放以较少细菌感染。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不健康饵料,避免饵料对鱼塘内海水的污染,进而减少水产品发病概率,减少农户经济损失和海洋污染。

四、结论:

从目前来看,丹东市的发展中在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中,发展与其他城市趋同,很少发挥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特色。丹东市今后的工农业发展可借助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将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产业化和一体化发展,可以提高发展的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竞争。丹东市虽缺乏用以发展重工业的矿产资源,但其金、铅、锌、铜等金属矿和硼,菱镁等非金属矿较丰富,因此可以发展汽车制造,电子等新兴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依靠于其与朝鲜隔江相望,辖区内有众多少数民族自治乡等优势。对于水产养殖业则依靠其南邻黄海的位置。交通网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其不断吸纳游客,提高游客的接纳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丹东将工业产品,汽车零件向外的输送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其市场与知名度,让城市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人民网.2014.03.28

[2]2014年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徐兴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探析.科技论坛.2007(07).132~1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4.04.01

[5]梁天红 马辉 牟均素 衣维国 黄毅力.丹东地区海产养殖病害现状及对策.内陆水产.2005(02).35~36

[6]孙海.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的基础研究.2013.6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丹东市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原来我挺厉害的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高三的笑脸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丹东市近20年内结核病集团感染与暴发流行调查